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在这一转折时期,美国对华采取了既防止中国出现内战、又给予国民党支持和援助的政策,这一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成晓河 《外交评论》2009,26(2):21-35
上世纪60年代朝鲜与中、苏关系戏剧性的变化及其原因一直是学界想要解开的“谜”。中国政府新近解密的外交档案为揭开这个“谜”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对解密档案及其他公开材料的研究,本文发现:(1)朝中与朝苏关系如影相随,但却沿着相反的轨迹运行,其中朝中关系的变化决定着朝苏关系的走向;(2)朝鲜与中、苏关系的大起大落主要受制于朝鲜半岛“分裂分治”的现实以及中苏论战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主义”与“安全”之争中,“安全”因素最终胜出;(3)小国不弱,朝鲜主导了朝中、朝苏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70年代,中越同盟从形成、唇齿相依到最终的兵戎相见,主要源于两国对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认知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但在冷战和中苏同盟分裂的背景下,苏联的外部作用也不容忽视。苏联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在援越抗法时期促成了中国对越援助,是中越同盟的促成者;它凭借对越南的大量援助,实施离间战略,致使越南日益离心中国,是中越同盟的离间者;它依靠对越南的老挝政策、柬埔寨政策的支持,导致中越同盟完全破裂,是中越同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是仿效苏联模式的,尤其是在中共政权和国民政府并存的时期,中国与苏联的交往关系中也不难看出苏联对华战略。文章主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和地缘政治环境来提出思考,来猜想中苏走向和外蒙古独立问题上的大国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由"援助换政治"到"援助推发展"的演变,通过调整力度与广度的界限,援助重心由实现革命外交转至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在安哥拉内战中未能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以苏划线"的政策使中非关系陷入困境,加之国内政局变动,中国自1976年开始着手改变援非政策,逐步摒弃"以援助换政治"的原则,乃至放弃援助莫桑比克以改善自身在非洲的战略困境。改革开放道路确定之后,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现代化战略开始限制对非援助的规模与让渡性,并以此形成对外援助政策的上限。同时,以反苏为主线的国家安全战略促使中国提高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在亚洲建立并支撑两个战略支点的同时,中国在非洲维系最低限度的援助以干扰苏联的全球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在由国家安全和现代化两大关键因素构成的合理战略区间内灵活调整,进而援外部门通过将无偿援助与军售、有偿项目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措施相结合,开始实现援助与收益的平衡,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与现代化道路和国家安全战略维持动态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中国对外援助良性持续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外交评论》2016,(6):22-44
近年来,人们对中朝关系的发展莫衷一是。实际上,随着中国国家战略目标的调整,影响中朝关系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国际化是影响中朝关系的新的重要因素。经统计检验,本文发现OECD国家的经济周期、世界经济周期和OECD国家的进口增长率与中朝关系活跃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世界经济特别是OECD国家经济扩张时期,中朝关系相对冷淡;而在世界经济特别是OECD国家经济收缩期,中朝关系相对活跃。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国际化三要素中关键自变量的变化是形成中国对外关系中周期的原因。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际贸易(包括中国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取代了新中国三十年中周期的自变量,形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对外关系中周期。随着中国对自身定位的变化,国际资本交易和中国对外投资将成为下一轮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变量,新的中周期开始形成。中朝关系的波动是以中国的政治中周期为底线的,对中朝关系的偏好和预期,需要更长远的历史透视和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资本、权力和权利是算法政治“三角”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网民对算法政治编程、算法政治画像、算法政治建模、算法政治“瞄准”、算法政治推荐的无知使其在“三角”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政治权力与资本在算法上的运用,强化了“弱三角”关系。“弱三角”关系导致强化政治思维与弱化政治思维并存、强化政治价值与弱化政治价值并存、推动政治利益实现与阻碍政治利益实现并存、普及政治忠诚与固化政治圈层并存、算法黑箱与算法透明并存、精准投喂与算法失误投喂并存。应通过“强三角”构建、“强三角”粘连、“强三角”牵引、“强三角”移动建构“强三角”稳定型关系。  相似文献   

9.
席桂桂  陈水胜 《外交评论》2023,(2):49-75+166-167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在对外援助方面更实现了从重要受援国向新兴援助国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在地区层面从重点关注地区和周边安全合作逐渐转向发展援助和发展合作,这一转变尤其体现在中国与周边中小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其中中柬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最具代表性。柬埔寨是中国第一个开展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无偿援助的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的国家,当前中柬政治互信、经济发展和战略合作都提升到了空前高度。本文借助“安全—发展”联结框架,以中国参与地区合作的范式转变为理论背景,梳理和分析中柬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为了维护柬埔寨国家安全与地区秩序,中国在柬埔寨战后和平重建进程中展开了积极的斡旋外交。在柬埔寨完成国家重建、开启经济社会重建阶段后,出于中柬两国共同发展的需求,中国对柬埔寨实施了以民生发展为主的经济援助与发展合作,中柬双方战略关系得到极大提升,呈现出从“以安全为导向”到“以发展为导向”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徐小红 《外交评论》2014,(1):126-146
经济援助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用来追求其国家利益的重要对外政策工具。就援助能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功效这一问题,西方学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达成理论共识。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经济援助有助于贫困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但更多人指出,经济援助要么不会对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任何明显的效果,要么会阻碍其发展的脚步。在对援助的经济功效进行实证分析时,多数西方学者也考量受援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如何影响援助的功效,但却忽视其政治环境可能产生的制约作用。本文以受援国的政治腐败作为衡量其政治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力图揭示受援国的政治腐败对其分配和使用外来援助所产生的潜在干扰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外来援助和政治腐败都会阻碍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但援助的消极效用并不完全随其腐败水平的高低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对于受援国而言,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仍需大力减少腐败,增强政府治理水平,并摆脱对外来援助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朝鲜半岛的任何重大事态都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冷战结束后的二十余年中,朝核问题历经多种形式的谈判,迄今仍未获得解决,但朝鲜的核武、导弹能力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朝核危机能否解决或者如何解决,极有可能重塑东北亚地缘安全格局,长远影响与朝核相关的各国之间的关系。探究朝核问题的未来,非常有必要重新评估与朝核相关的基本问题,即朝鲜是否已经拥有或者将要拥有可信、可靠的核能力?朝鲜核、导能力取得长足进展后是否仍有弃核意愿?美国应对朝核危机的政策是否已经发生了显著调整?本文认为,朝鲜的核武研发已经超越了"有"还是"无"的关键问题,进入了核武"多"还是"少"的阶段;多种迹象表明,朝鲜基本放弃了无核化的意愿;美国侧重管控朝核问题的后果,而不是着重解决朝核问题;朝核问题的未来发展必将牵动东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朝鲜战争时期,由于美国侵略者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民族矛盾上升,占据主导地位。国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反映在党际关系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相当融洽,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5,(4):61-81
本文重新考察1963年到1983年间中国医疗队援非历史,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实现国际援助的效果和可持续性问题。"文革"时期,中国医疗队遵照"六二六"指示在非洲实践革命卫生道路,结果喜忧参半。1970年代末,卫生系统的改革重新使医疗援助工作回归本位,对非医疗援助得以稳步增长。援非医疗队的历史证明,实现援助效果和可持续性,需要我们重视援助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内在的关联度,合理处理援助的基础功能与拓展功能、特定意识形态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援助者的主观意愿与受援者的客观需求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长期存在着二元权力结构,这种二元权力结构内部发生并演示着一种紧张关系,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应当着力分析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二元权力结构产生的原因,演变的历史和趋势,从政治和行政的二维上,对当代中国基层政治中二元权力结构的性质及其变化作出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运用年鉴学派的长时段视角、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文武关系的政治面向的三角结构、控制军队的制度与技术。从提取社会资源充作军用、军队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等等方面,概括了传统文武关系的社会面向。最后从政权更替的暴力逻辑、中央与地方关系、文武关系的非制度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文武关系与政治变迁的宏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北亚地缘政治与朝鲜民族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认为,发展东北亚地区朝鲜民族关系具有六大战略优势;分析和把握东北亚地区朝鲜民族关系的战略机遇至关重要;并对发展东北亚地区朝鲜民族关系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外交评论》2016,(5):81-108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与中美关系(摘要)张清敏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于政治、战略考虑继续将自己同崩溃于大陆而窃居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绑在一起,对之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由于台湾岛内当时的经济形势,美国对台湾的援助在50年代绝大部分是无偿的赠予性援助;同时...  相似文献   

19.
《外交评论》2017,(4):85-105
通过对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和国内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项目相关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等二手资料的分析,本文试图理解中国援非农技专家作为"龙的礼物"之一,在构建中非关系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从而探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外援助领域的根本差异。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在援非工作实践中除了完成个人的利益诉求,其所扮演的角色还呈现出非职业化、高度政治化和去个体化的"国家代理人"特征。这一角色所赋予的内涵远远超过农业技术本身,而在文化、政治等维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与美国、英国等传统援助国农技专家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现实中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关系本质上是指两个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一种双边关系。可是,除了这一基本特征之外,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另外一个重要特征:谈到世界上两个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往往都要涉及第三方,单纯的双边关系框架越来越模糊,第三方的作用渗透其中,三角关系有取代双边关系成为国际关系基本特征的趋向。一、“三角关系”概念的界定。“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三个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现象,一般称为三边关系或三角关系。三边关系可被看作初级的或不甚严格的三角关系,而三角关系则是高级形式的三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