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著名党史专家李海文编撰的《周恩来的足迹》于2023年9月以日文在日本公开出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村田忠禧翻译了此书。他对日文版图书出版的愿望是:“我的目标是让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周恩来和中国共产党。”并希望以“为什么研究周恩来”为题,写些文章。我为什么研究周恩来,因为:一、周恩来堪称是二十世纪中国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对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
1970年的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我十分想见一见我尊敬的老朋友王牧师,几十年了,不知王先生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斯诺向毛主席提出这一请求。“王牧师?!”毛主席仔细地回想着。“噢!就是35年前护送我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的那位王牧师王先生。”斯诺见状,接着补充了一句。“35年前,35年前……王牧师、牧师、牧师……嗯!是他!”毛泽东想起来了。原来,斯诺想见的“王先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红色牧师”董健吾。“红色牧师”的由来量健吾,上海市郊青浦县人,1891年生,后来成…  相似文献   

3.
斯诺的殊荣     
1960年,斯诺冲破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实现了重访中国的愿望。9月30日,周恩来特意抽出一天时间,陪斯诺同游新近峻工的密云水库。 1964年10月,斯诺第二次访问了新中国。 轿车把斯诺从北京饭店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接见了他。  相似文献   

4.
1936年8月的一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碰到一个仪态大方、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武将,正在和陈赓将军亲切地谈着话,不禁引起了斯诺的高度注意.斯诺从头到脚细细打量着这位不知姓名的将军,仿佛他身上隐藏着摄人的奥妙;好象在审定这位陌不相识者是块非常引人注目的奇材.司令员彭德怀见斯诺神情专注,目不转睛,就上前对斯诺介绍说:“你认出来了吗?这位就是著名的‘赤匪’、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长徐海东,周恩来副主席正要介绍你去他的军团呢.”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对外活动中高度重视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建立和发展真挚友谊.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也同样非常敬重周恩来总理,把他誉为“属于世界性的中国伟人”(尼雷尔),“载入史册的第一流政治家”(萨达特),“以献身精神和杰出才智为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服务”(布迈丁),“忠于民族独立与和平理想的典范”(桑戈尔)。他们深情地说,伟人周恩来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永远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6.
提起埃德加·斯诺,许多人都知道他写过一部轰动世界的扛鼎之作《西行漫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斯诺的这部书还融聚了一个中国青年的心血,这个中国青年就是黄华。从学生时代起,黄华就与斯诺相识、相交,并在“一二·九运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之间的友谊与日俱增,历久弥深。斯诺亲切地称黄华是他身边的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湘潮》2001,(2)
△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文学改良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一度是青年毛泽东心中的楷模。然而,两人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人生道路渐行渐远,终至50年代毛泽东发动了一场领域广泛的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以毛泽东“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宗旨来看,毛泽东与胡适,师生一场,终究《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进入“红色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是周恩来。很有幸,一生中《斯诺四见周恩来》,不仅见证了一个极富个…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怀念     
永恒的怀念□穆欣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望着摆放在案头的总理遗像,他那炯炯的双眸和刚毅的浓眉,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引起我无限的思念。很早就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还在斯诺等人的著作中读到过他那饶富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第一...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学习导报》2012,(14):40-41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新中国也为他提供了在外交舞台上展示才华的机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中期,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在中国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历程中,周恩来一直是处于中心的人物。在他的外交活动中贯穿着一个始终不渝的目标,这就是: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不断扩大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拥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走向平等与公正。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就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名字写在这封信上是意味深长的”20世纪30年代初,24岁的海伦·福斯特·斯诺怀着要当一个作家的梦想,周游世界,横渡太平洋来到中国。在上海,她同另一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结为伉俪。1937年,海伦奔赴延安访问了近四个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领袖,还见到了斯诺1936年在保安访问时未见到的第二、四方面军的许多红军将领,写出了《续西行漫记》和《中国共产党人》等书,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和红军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1941年初,准备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返美前夕,他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动情地对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在美国是不会幸福的,你是属于中国的。”斯诺深深地为宋庆龄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当飞机腾空起飞的那一刹那,斯诺猛地掂出了宋庆龄那番话的分量,他突然意识到:“亚洲确实是我真正的故乡,美国反而是一片茫茫。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①确实,正如宋庆龄所预言的那样,以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因为斯诺不仅属于美国,他更属于中…  相似文献   

13.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闻名于世的《西行漫记》。在延安,他看到一幅幅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动画面: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坑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林伯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将就着戴……从这些革命家极其俭朴的生活上,斯诺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3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验证了斯诺的“东方魔力”说。“东方魔力”说与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  相似文献   

14.
潘敬国 《学习导报》2011,(24):36-36
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他付出的爱最多,他得到的爱也最多。”作为开国总理,周恩来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他真诚地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会想到埃德加·斯诺。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他对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他数十年如一目,为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被称誉为“中美人民间的活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中外人士眼中的周恩来盛永年周恩来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已崭露头角,吸引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并在周恩来的作文文未批示道:“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183;斯诺是世界著名新闻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他出生于美国一个小印刷厂商家庭,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1928年夏,只有23岁的斯诺,怀着“寻找东方魅力“的好奇心第一次来到上海。他本来的计划是到太平洋彼岸的世界各地去历险。但是,到上海后,斯诺看到的是旧中国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中国人民在贫困、饥饿、破产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情景,深深地震撼了这位正直、富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求实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醉酒     
孟红 《党史纵横》2008,(1):12-15
新婚之夜,周恩来“得罪”了邓颖超 周恩来第一次喝醉酒,是在他与邓颖超结婚的典礼上。邓大姐后来曾对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说起过这件事,她笑着摇摆头感叹说:“从那天起,我才知道总理能喝酒,也就从那天起,我就开始反对他喝酒。可是没办法,几十年了,也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的酒一直没少喝……”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治水     
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对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水利事业非常重视。1972年11月21曰,他在听取葛洲坝工程汇报时曾讲:“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导弹、卫星)。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我虽是外行,也要抓。”在周恩来担任总理的26年中,他一直把治水作为国家建设基本的、先行的工作,呕心沥血,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受到水利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爱戴。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清正廉洁的为政思想和鞠躬尽瘁的公仆风范,犹著如椽的大笔,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在人民的心田里,刻下了的崇高伟大的公仆形象。一、民政──为政治国的根本,人民公仆的本色。为谁服务问题,是为政治国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早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就曾庄严宣布:“我们的国家机关是属于人民群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一再的申明:“我们的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干部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周恩来为政思想和公仆风范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