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乾隆皇帝和大臣和坤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乾隆问:“你愿意当忠臣,还是愿意当奸臣?”“我既不愿当忠臣,也不愿当奸臣”和坤答。“为什么?”“当忠臣往往被奸臣害死,当奸臣最后也没有好下场”和坤回答得很妙。 “那么你要当个什么样的臣子?”乾隆进一步问。 “我愿当个弄臣,就是想万岁所想,伺候好万岁的吃喝玩乐,万岁想啥我就干啥,一切都听万岁爷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罗大经《听谗言诗》写得好:“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遭诛,父听子当诀;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确实,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一部二十四史,充满着进谗与反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看古装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奸臣进谗的情节,结果忠臣往往是或贬或杀,或构陷成狱。其下场悲壮凄惨,足令正人扼腕,朝野愤慨。  相似文献   

3.
勿绝于“弄臣”之手孙信成历史上,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封建帝王,都知道要依靠忠臣,警惕奸臣。可不论是昏君,还是明主,却都离不开弄臣。于是,奸臣就多以弄臣的面孔出现。这些人虽为国家大臣,却一门心思陪帝王说笑嬉戏,与帝王一起养狗、斗鸡、玩蛐蛐、打麻雀,为帝王...  相似文献   

4.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十──白脸奸臣须贾霍建瀛在京剧舞台上,有许多剧目是写忠奸之争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本期介绍的京剧《赠绨袍》中的主角之一──须贾,便是一个“奸臣”的典型。须贾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的魏...  相似文献   

5.
正把《易经》列为广义定义的国学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因为《易经》蕴藏着无尽的学问与信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用两种符号(汉字符号和卦象符号)写成的经典,把它列入哲学、社会学都不过分,而古人把它列做六经之首。所以,我觉得中国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项就应该是《易经》,可惜至今没人去做。历代学者中有的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  相似文献   

6.
赏罚有道     
李爱花 《群众》2013,(7):I0059-I0059
回味经典,我们总能够在眺望历史长河中找到启迪。《资治通鉴》这部“此天地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在阐述君王与人臣的品德善恶、军国大事与政策得失对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教训之时,十分重视赏罚之道的探讨,认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  相似文献   

7.
“天下为公”释义罗克“天下为公”是汉语中古已有之的成语,原指不把国家政权当作世袭私产。《礼记·礼运》有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按照孙希旦的解释,是“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的意思。尽管“天下为公”原意如此,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看无一例外地都将国家...  相似文献   

8.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9.
隐士也叫"幽人"、"逸士"、"逸民"、"高士"等,《后汉书》有《逸民列传》,《晋书》、《唐书》、《宋史》、《明史》等都有《隐逸传》,《南齐书》有《高逸传》,《清史稿》有《遗逸传》,嵇康、皇甫谧有《高士传》,袁淑有《真隐传》,称呼不一,写的都是同一类人.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中的《解老》篇有两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争论:一是《解老》开头几段文字对仁义礼智等儒家思想的评论,与韩非反儒的思想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在“工人数变业……”一节说“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与韩非“法与时转则治”的变法主张是否抵牾。有不少学者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解老》同韩非思想体系的矛盾,主张把《解老》从韩非作品中分离出来;也有学者认为《解老》实际上  相似文献   

11.
在1990-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我国法院工作主题经历了由“稳定”到“公正与效率”的变化。分析引起我国法院工作主题变化的经济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会”与“会学”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烨 《理论月刊》2003,(3):84-85
本文剖析了学会与会学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从学会到会学.而要做到会学,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重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民本"都是以民众利益的维护为目的,但是二者的内涵不同,目标与功能不同.从历史上看,民本思想所起的进步作用有限,它只是王朝统治的安全阀和缓冲器,但它是封建专制统治中较有利于民的思想,民本思想的泛化可以作为民主化的第一步,即人民体会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本质上说是统一的,二者高度统一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就会在地方政府的工作、实践中得以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回到马克思"时,可以有解释学的视野、思想史的视野、认识论的视野、价值观的视野等等.视野不同,理解到的意义也会不同.只有具体分析"回到马克思"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肯定或否定"回到马克思",把握"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向西方学习"与"回归中国"并非是不可得而兼之的选择,理智的态度是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复兴儒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必得对提倡的东西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要注意抓住儒学的优点,探索如何教会人懂得内在反省与潜心修养,人类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内省完成.它是一个细致的文化薰陶与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需要冷静地进行新的探索,不能迷信大轰大哄,它不可能真正奏效.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向"本体论"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创立后又一次将实践问题提上了哲学的议事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们已经看到,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包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内的几乎所有现存的一切,都成了实践的对象。实践的问题不仅是认识论问题,而且是本体论问题。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提出实践问题并成功地指导了一个多世纪世界性的革命运动后,正在回归到实践本体上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前景召唤着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论》的再研究和再评论。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引…  相似文献   

18.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一直是理论界富有争议的话题,自《正义论》问世以来,就受到极端自由主义和激进平等主义的猛烈抨击。然而要真正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还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之。  相似文献   

20.
罗静 《前沿》2010,(24):46-48
我们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经历了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如何考察"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也告诉我们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永远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永恒不变的答案。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