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武根 《实事求是》2007,198(5):15-17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新的实际,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重要发展。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更是把科学发展观记录到了党章上。其理论观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样,其理论观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的进一步展开,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同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既在侧重点、要求和实现路径上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目标一致,并在实践中实现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按各部分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精神、骨干理论、普通观点。其中,根本精神是“造福人民”的根本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的统一。恰当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忠学 《新长征》2008,(11):26-2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代中国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的特征,以创新理论的勇气、严谨务实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丁守庆 《实事求是》2007,196(3):17-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是我们党最为重要的历史传统。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秉承了党的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事业的现实要求,反映了不懈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自觉意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陈曙光 《探索》2012,(6):4-10
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边界,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单宝君  姜阳 《世纪桥》2012,(1):67-68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统一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随之消灭。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依据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对现实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与改革实践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只有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取得了新成果,并且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随着党建活动和反腐斗争的不断深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新提法、新概念、新特点。进一步梳理、归纳党建理论的新成果,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党建理论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本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分析我国发展状况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内涵,并且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体现:它在对时代特征的把握上,实现了科学理论形态向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转化;在对历史方位的把握上,实现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它高扬开拓创新的旗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它的哲学贡献在于以实践为主导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找到了思想彻底解放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姜喜咏 《探索》2007,5(3):4-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根据和首要的基本理论前提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时代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实质和方向问题。必须追问:我们需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言说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首先要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理论向历史转化的复杂内在递进逻辑,特别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中间逻辑环节。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语境”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有:(1)实践方面: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实现“软着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融合,民族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2)理论方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根,等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阶段.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历程,认真分析早期探索过程中的历史局限性,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资峰 《探索》2003,(6):77-80
吉尔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存在的三种观点之一,实质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笔者认为,以吉尔平为代表的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失偏颇,帝国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和马克思观点的普遍性不能混同,不能以特殊性取代普遍性;同时探讨了马克思关于国际经济问题的普遍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提出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结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永恒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矛盾论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邓小平和后来国家领导人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新历史时期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怀玉 《探索》2005,3(3):80-83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第一人。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贡献,主要不在于他的一些具体结论看法与设想上,而是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一个单独的逻辑体系,而是融合于现时代的社会实践与具体科学之中的活生生的方法论。我们从恩格斯那里得到的有益教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既要有开放的整体的思想视野,也要有自觉而坚定的方法论边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论创新是江泽民反复强调 ,并已成为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指导思想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审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这一课题与 2 0世纪 3 0年代毛泽东提出 ,并成为全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 ,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和现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