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行政复议法》实施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复议法》为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但在其实施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行政复议机关建设、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素质及对行政复议机关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2.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特定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活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在解决行政争议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的衔接问题,旨在进一步处理好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衔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复议的目的是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但在行政复议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不能使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我在此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依法撤消或改变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依法行政。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与其他法律制度一样,经历了一个建立、健全、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全面回顾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过程,并根据大量一手材料和数据分析了当前行政复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制度,为监督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公正、及时、合法地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由于制度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我国的行政复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法》受案范围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活动。目前的《行政复议法》无论是在立法宗旨上,还是在受案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缺陷。完善权力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逐步确立法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判监督权等措施,都是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行政复议制度之立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向行政机关或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关对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复议制度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简便高效,对于防止和纠正违法行政行为,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地区于1999年颁布了《行政复议'法》冶湾地区也于1998年修正了“诉愿法”。本文主要以这两部法律为依据,对海峡两岸行政复议制度进行比较,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两岸行政法制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8.
1999年 10月 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实行“不告不理”原则 ,即行政复议的开始必须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为前提。行政复议申请书是行政复议申请人提交的据以引起复议程序发生的法律文书。准确、规范地拟写行政复议申请书 ,既是保护复议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也是行政复议申请受理机关查明复议案件事实真相 ,正确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行政复议前置的界定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机关已经依  相似文献   

10.
治安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公安机关或公安机关依法委托的其他机关作出的具体治安行政行为,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或法定的其他公安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公安复议机关经过受理和复查而作出决定或裁定的全部活动。公安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公安机关或公安机关依法委托的其他机关作出的具体治安行政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防止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复议是实现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法律方式,是为管理相对人提供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由于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机制,因此对规范和制约行政行为更加直接、更加有效,而且在制度的设计上更加便民。2004年4月国务院在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提出…  相似文献   

12.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问题上,应明确几个范畴:在地位上,行政复议相对独立于行政诉讼;在程序衔接上,以复议选择、司法终局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复议前置、复议终局为例外。进一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与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对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行政复议体制不合理,责权不对称,行政复议机构及其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保证公正裁决,妨碍行政复议工作正常开展。对现行行政复议体制一般性修补,实为下策。重构我国行政复议体制是大势所趋,建议取消上级部门和垂直领导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只设一个独立的行政复议机关,赋予其独立办案的职权,确保复议结果公正。继续确立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原则,并加强对行政复议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目前,由政府法制办公室作为行政复议机关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4.
监察机关是行政系统内的专门监督机关,主要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并拥有对监察对象的检查、调查、监察建议和监察决定权。由于监察机关的职责、职权并不针对一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以,其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复议是与行政诉讼相结合的行政救济制度。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行政复议则是由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权的监督形式。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兼具行政性和司法性。在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具有权利救济和监督的功用。《行政复议法》在总结《行政复议条例》施行的基础上,对行政复议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商时,行政复议法对规范政府行为,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得到救济:行政途径和司法途径。行政途径即行政复议,司法途径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且在解决行政争议上各具优势。两种制度建立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免受行政主体的侵害,从而在根本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构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17.
对抽象行政行为予以合法性审查是现代文明国家法律监督的重要制度。我国应当确立和完善权力机关的审查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审查监督与司法审查监督相结合,预防性与事后性审查监督相结合,主动性和被动性审查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批准制度,建立预防性与事后性监督相结合、预防性为主的备案审查制度,建立附带性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撤销制度及其具体的程序规范,完善行政复议中对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规定,完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建议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宗教法人制度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底层设计".宗教法人制度建设应以保护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强化宗教组织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亟须改革和创新,探索以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行政复议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法理学角度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原则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行政复议委员会理论体系,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辖体制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实施十多年来,监督和救济功能初步得以彰显。但近些年来,其公正性倍受质疑。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复议组织独立性不强。应该完善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建立一个更具独立性的行政复议组织,以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正性,发挥行政复议法律制度在化解行政争议、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