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其后果。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丢弃“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创造,他虽曾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樊篱。邓小平在新时期实质性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真正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张忠良 《求索》2008,(12):108-1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为路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崭新道路。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刊评论员 《今日浙江》2009,(18):I0005-I0005
经过60年的曲折探索,30年的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如百转千回直向前、奔流东海不复回的钱塘江一样,已经真实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没有完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初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充实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是“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5.
田贵平  竟辉 《长白学刊》2014,(6):114-118
文化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顺利推进与逐步深化提供了内在原生力和外在驱动力。对当代中国人而言,从文化层面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理解、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一种理性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它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形态发展路径特殊性的文化理念,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重物本、轻人本"的文化思维,扬弃了中华民族"贵仁尚和"的文化传统,是当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元主导、多样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构特征."一元主导"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因素的一元化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多样并存"是指允许和鼓励多种非社会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多样共存、健康互动、共同发展,使社会更加丰富和富于活力.这一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1,(2):90-91
陶文昭在《学习论坛》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质是社会主义,国情基础赋予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各个领域或方面的具体道路构成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独立探索的结果,走自己的路是其精髓。这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8.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战略可以从多个侧面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徐久刚 《前进》2008,(2):24-26
党的十七大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是提出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理论上的认识问题。下面,谈谈我在学习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其内在的一般与个别关系的哲学依据,也有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历史依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坚定道路自信要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要有拒走"老路"与"邪路"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正确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13.
李永杰 《桂海论丛》2011,27(2):22-26
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这需要理论予以自觉的研究与论证,唯其如此,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因为公民社会伴生于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公民社会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公民社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陈培永 《桂海论丛》2013,29(5):2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7,23(5):39-4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忧乐观形成的基本依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根本途径.科学分析形势,勇于面对问题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涛 《桂海论丛》2002,18(2):50-52
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周俊森 《桂海论丛》2010,26(3):11-15
中国共产党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新时期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精髓和鲜明的开放性、务实性、时代性、科学性、创新性特质,为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动力和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8.
自信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这一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并集中体现在它形成过程的科学性、结构内涵的科学性及其为实践所检验并证明了是正确的制度体系。这一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通过深刻反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正确道路进行科学界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条道路,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