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荣顺 《理论前沿》2005,(20):40-41
最近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如何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弄清的问题。(一)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需要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社会、各行业的共同任务。首先,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落实这项战略任务,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寇伟 《社会主义论坛》2005,(11):29-30,31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从水电的角度来说,坚持走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快开发的路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节约型校园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各高等院校应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提高师生节约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投资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节约机制等措施,来建设节约型校园。  相似文献   

5.
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约型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是我国节约型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建设节约型城市,构建节约理念是先导,重塑体制和机制是关键,加强规划和评估是保证。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重要概念。随着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时期战略任务的提出,社会建设已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高度,为较快而又协调地推进云南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云南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进行社会建设,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进行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工程。社会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根本在于解决经济建设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建设节约型政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发展节能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全国人民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已经形成了全民节约的大气候,在能源节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仅仅以民间节约方式来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高端做起,加快节约型政府的建设。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由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所决定的,是节约型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政府带头节约,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阐明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并对今明两年的有关重点工作作了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建立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是中国未来政府范式的必然选择。节约型政府的核心内涵包括四个方面:节约、循环经济、廉洁高效和以民为本。在中国建立节约型政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加快建设节约型政府,需要树立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加强资源节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指标,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方面内容。本文论述了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段论述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指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学、深  相似文献   

12.
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又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呼唤。  相似文献   

13.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形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 ,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赖于农民市民化的成功转变。农民市民化之于全面小康而言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取向 ;是维系社会公平 ,维护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是发展先进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央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我省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人民防空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平战结合的方针,在确保战备效益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今社会节约越来越重要,人们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选择好的路径和措施是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决胜点。构建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严格的监管,节约型社会的法制建设;全社会大力建设节约文化等等这些途径是保证节约型社会建设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建设节约型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加强节约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节约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作用,把节约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转化成具有持久优势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带动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为此应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促进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先进导向和全面繁荣的战略统一性,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政府行为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政府行为与公民社会的职责界限,创建节约型政府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是我们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认清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对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央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我省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人民防空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赞彻中央和省关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基础上,努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