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2.
高锐 《法制与社会》2011,(30):19-20
随着商业方法创新对于市场主体获得竞争优势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赋予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需求日益强烈,但传统专利权制度认为商业方法不在可专利主题范围内,由此引发了商业方法可专利性例外之争。本丈通过简要回顾商业方法例外这一问题的缘起和发展,同时追本溯源,从实现知识产权合理性理论的视角以及对该问题具有深远影响的案例出发,分析证明了商业方法应当具有可专利性的观点。望借此文抛砖引玉厘清争议,促进我国专利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利强制许可不是专利制度中的新概念,但却是一个一直存有争议的规定。强制许可是指授予专利权的国家在特定情形下批准专利权人之外的其他人使用该专利,而不需专利权人的同意。强制许可限制了专利权人自愿许可专利实施的权利,在没有专利权人同意甚至专利权人反对的情况下,许可其他人实施其专利,此时专利权人与公众间的利益平衡成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设计时需予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丽 《法律科学》2001,(1):22-28
随着Internet的发展 ,电子商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与网络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 ,也成为热门话题。然而 ,尽管商业方法已成为美国法律的法定保护客体 ,对于这种新兴专利合法性的讨论 ,仍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5.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专利产品的生产,特别是药品专利的生产具有多功能性,这种多功能性体现在一方面药品的生产给专利权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即具有一般的商品生产功能;另一方面专利药品的生产还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健康的功能,即一种非商品生产功能。正是由于专利药品生产的多功能性,各个国家在有关的专利政策上就必须实现保护专利权人利益与维护社会公共健康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曹琳 《研究生法学》2007,22(4):131-142
一主要国家对商业方法的保护(一)美国对商业方法可专利的转变以前,在美国,商业方法是不可专利的。商业方法不是"程序"的法定客体。1908年Hotel Security Checking Co.v.Lorraine Co.案件确立了商业方法作为程序是不可专利的。法院认为其不包含一个发明专利所要求的新颖性或创造性。因此,商业方法例外就此产生。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知识产权法带来了许多新议题,其中商业方法的专利性保护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议题。赞成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我国处于当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明确对商业方法专利性保护的态度并将其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专利信息分析研究我国保险商业方法专利的竞争现状后发现,内资申请数量的大幅增长无法掩盖其在重要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目前尚不具备保险商业方法专利的竞争优势,无法与外资进行抗衡。面对美欧日等国企业的"集约化竞争",国内保险机构的申请积极性始终较低。针对内外资之间存在的差距并结合国内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建议内资企业加快专利管理制度建设,综合利用各种专利战略。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展的背景及商业方法专利相关的概念界定,全面检索了美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并在此基础上,从专利拥有量百分比、年度申请量、内外资银行拥有量百分比、专利排行榜、年度申请人数、IPC分类号和优先权等角度对美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简要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发展的原因及内资银行发展商业方法专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二○○三年一月二十九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科技网上发布了一个《关于举办计算机软件及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实务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的通知,称“商业方法专利引起了各界普遍的关注”,在“国外企业这方面的专利申请已经开始大量涌现”的情况下,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涉及商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经着手对著作权法进行第二次修改。在考虑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问题时,如何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利益博弈并寻求合作均衡,不但符合博弈各方的利益,对于达到修改著作权法的目的、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的繁荣亦具有直接作用。这种利益博弈和利益平衡的辨析正是研究著作权法、探讨其中具体的保护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的魅力所在。具体到著作权法修改中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平衡来看,应在客观分析利益博弈现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博弈方的理性需求,将著作权制度中的权、责、利进一步明晰化,实现科学的利益分配和均衡,尽可能地避免利益博弈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2.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是众多行政案件的实质所在,利益衡量方法为此种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作为利益衡量在行政诉讼中的具体运用,《若干解释》第58条是一个无奈而理性的选择。当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公共利益在个案的利益衡量中取得优先时,确认违法判决能够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是协调利益冲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由于对技术标准的权利归属存在理论上的认识误区,在标准化实践中产生相应偏差。通过对标准中专利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平衡二者的冲突应当成为标准制定和实施中的指导原则以及限制标准专利权滥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炼 《时代法学》2010,8(4):27-32
利益衡量在现代立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立法的利益衡量是立法者为平衡利益冲突在多元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评价、权衡、选择并进行利益整合的有机统一过程,利益衡量的最终结果是法律规范的产生。立法中的利益衡量包括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论证据法上的利益衡量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家伟 《现代法学》2004,26(4):163-166
利益衡量原则是通过利益最大化而实现实质正义的法律方法原则,一般分为利益调查、利益分析和利益协调等阶段,利益衡量的方法有价值权衡、比例原则、经济分析和参与原则,利益衡量的瑕疵有片面、武断、疏漏、失调等。客观真实的目的追求与其他相关法律或者社会价值的之间的冲突协调是证据法的中轴,而利益衡量是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方法。非法证据排除、传闻证据排除、自白任意性、证人拒绝作证权、举证责任分配、证明标准的多元化等,都是利益衡量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7,(3):5-11
重整程序不仅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还贯彻公权干预。司法权介入重整程序具有现实的理论基础,但司法权相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而言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对债权人利益形成保护,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债权人利益的实现。基于此,重整制度在允许司法权介入的基础上,应在立法上完善对于债权人的救济机制,并对司法权的行使作出必要限制。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法的概念、本质属性、价值、理念、基本原则以及基本原则确立的方法等方面来看,经济法的利益平衡原则应为经济法的核心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论立法政策取向与利益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唯  雷振斌 《法学论坛》2006,21(3):23-29
立法政策是立法者对特定行为所作的决策,表明了立法者对该行为的态度。立法政策的确立,必须对行为所涉及的各种利益进行衡量,力求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也平衡其他利益,使社会的利益总量达到最大化。本文使用利益结构分析方法对利益取舍做出衡量,为确定立法政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秋华  顾佳 《行政与法》2010,(6):118-121
利益具有尺度的功能,它衡量人类活动的有效性,也衡量法律的正当性。由于不同的目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每一个法律部门都侧重保护不同的利益层次与结构。民商法以保护个人利益为本位,行政法以保护国家利益为本位,经济法旗帜鲜明的以保护社会利益为本位。经济法对社会利益的关怀,要求它必须在个人、国家、社会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与调整。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全球共享性与著作权专有性的矛盾,使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屡有发生.如何解决网络著作权中的复制权的界定,版权保护技术对公众学习自由权的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合理使用范围难以控制等问题,保持著作权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从健全网络服务者、使用者在保护著作权中的责任制度和对著作权的专有性进行合理限制两个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