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云林 《求索》2007,(9):134-136
主体间性经营的宗旨是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个体主体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最终走向经营的“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经营是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经营的反对。  相似文献   

2.
“荣誉感”作为个体对来自国家和社会褒扬与赞誉的主观感受及自我肯定性的心理体验而言,本质上是个体一种内在的德性,是个体在组织或国家社会参与中衍生的感知体验;其对于个人生活及社会参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或价值。通过考察青年群体在国庆仪式中的荣誉共识及再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明 《理论月刊》2007,(3):38-40
善,就是源于人性所驱动的、以实现整体普遍利益和个体福利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性的和谐状态。实现“善”的最佳途径就是“互助与利他”。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是极端利己主义所引致的竞争结果;而社会中的济贫扶贫则是互助与利他驱动的平衡倾向,其目的就是实现社会的善。济贫扶贫的伦理基础是互助与利他之“善”所广涵的众多伦理学次生概念。  相似文献   

4.
“和谐创业”是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首提的一个新概念。2004年11月27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总结杭州“和谐创业”模式时,称其基本内涵应是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与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目前,杭州的这一创业模式已经引起国内很多城市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刘昊 《学习与实践》2022,(10):51-59
“个体-共同体”的关系线索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人的发展“三阶段”不同特征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个体-共同体”关系的历史变迁,展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时性图景。在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传统社会,依附性的个体从属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生成于中国传统社会并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农耕文明是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以“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抽象的个体”与“虚幻的共同体”形成了分裂对抗关系,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应运而生;在“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与“真正的共同体”将在和谐共生中归于统一,人类将迈向崭新的共产主义文明。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文明类型,不断推动着“个体-共同体”关系走向和谐统一,为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提供了一种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来说,和谐是稳定,是发展,是每个人都创造价值、享受创造成果;对个人来说,和谐就是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上善若水;而对机关部门来说,和谐就是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工作的和谐。在这里,单一。不是和谐;单打,也不是和谐。“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事物从来就是这样:只有一种声音,就成不了气势宏伟的交响乐;只有一种味道。就成不了耐人寻味的盛宴;只有一种物质,就成不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在党政机关这个大家庭中,用良好的工作质量去创造“上下同心、内外和谐”的发展环境,去营造“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整体合力,这就是要有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7.
性的人权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的人权道德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个体在性方面的表现或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权利”。传统性道德在国家(社会)权力、完整人格层面解读“性”,蒸发了个体性权利。近30年来。随着社会的整体变迁,中国人主宰自己摸索出情感方面的人权道德,表现出对个体权利的逐渐回归。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性的人权道德应该是以自已的权利为前进动力,以对方的同等同样的权利为前提,以不侵犯所有相关者的个人权利为界限.以爱情为主导去从事一切性方面的活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如果双方之间或者双方与其他人之间发生了权利方面的冲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找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中间界线,达到“没有受害者”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正> 个人本位可以走向合理的利己主义,而社会本位只能导致极端的利己主义。人从本性出发,必然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努力促进社会和他人利益,因为正是维护公正、平等社会和他人,才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会本位的道德观以社会整体名义来压抑、否定个体,人们也必然要用个体来反抗整体:既然社会本位的道德观片面地强调社会整体,社会即成了脱离与个人利益无关的、可敬而不可亲的抽象物,从而也就没有必要为它贡献;既然个人对社会来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砖瓦”、“小草”,没有任何权利和  相似文献   

9.
敖翔 《前沿》2008,(11):120-123
“和谐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和谐人”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个体自律和社会他律是实现“和谐人”效益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拒绝"问题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缘起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事关每个人的全民事业。和谐社会的和谐可以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同理,构建和谐社会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区域和谐的累积成长过程。如果个体或局部不能实现和谐,那么很难会出现整体的社会和谐,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常识。因此,当代社会离不开当代青年,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青年。然而遗憾的是,现代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不少的问题青年,而这类问题青年又诱发了一些社会不和谐,正是这种不和谐,在加重着家庭负担,滋生着社会隐患,简言之,和谐社会不欢迎问题青年。问题青年和…  相似文献   

12.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实体观哲学,他关于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思考,具有一种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单子论以理论的方式确立了个体人的地位,并立足于个体之于和谐的作用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论证。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一个需要和谐与发展的时代,确立个体地位,才能调动个体的能动性,达到和谐的发展,因此这种论证对当前我国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叶红 《湖湘论坛》2002,15(1):39-40
一、封建社会儒家的“德治”与今日之“德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德”的内涵也不同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结成一定的经济关系,从事生产劳动。个人从属于家庭,不是独立的生产者、管理者,只能依附于家庭或家族才能生存。家长对家庭成员享有特权并承担对家庭成员的义务,自然血缘关系纽带是人们从事劳动协作、进行社会合作的主要凭藉①。由于个人经济上对家庭、家族的依附关系,与之相应的伦理道德也就强调个体从属于群体,讲求整体和谐。人与人之间不是相互争斗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美是“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及与整体的固有的和谐。”(海森伯语)正如蔡仪先生所说:“现实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美学原理提纲》第1页)科学美作为一种“固有的和谐”,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些长度处于简单数值比的振动的弦,在同样的张力下会一起发出和谐的声音;把一条直线做限  相似文献   

16.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曾经吟出这样的诗句:“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一粒沙中见世界)”,中国的禅宗语录中也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的偈语,这些诗句偈语,把个体的价值提高到了整体的角度,隐喻了小中见大,弱中识强,个体与整体内在一致、和谐统一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意蕴包含四方面内容,即对个体存在的确认、对个人的抽象化、个体人的自主性和个体人的自利性,这四方面内容充分体现在经济学与哲学发展史之中.经济个人主义的进步意义体现在:它是现代性在经济领域得以生发的“思想催化剂”,促进了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其象征性表述“理性经济人”对于构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挥过积极的奠基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个人主义也日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即经济个人主义有可能转向自我中心主义,从而使个体沦为极端化了的“自我意识”的奴隶;经济个人主义赖以存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土壤可能会扼杀真正的个体;经济个人主义的当下困境表现为个人的抽象性与现实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勘里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183;兵茬勤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个体与整体"的哲学命题,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作为整体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以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个体的价值取向,兼顾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基础和形成的过程来看,彰显着"个体—整体"的关系;从组成的结构来看,体现着"个体—整体"的逻辑层次;从实现路径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需要调整好"个体—整体"的天平。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社会本位思想,历来在个体人的道德规约和践履当中占有优势地位。个人应当为集体、社会牺牲奉献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对个体人的尊重,即社会对个人、个人对个人的尊重,同样至关重要。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