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化交流逐渐频繁,海外移民数量与日俱增,因此海外华人移民与侨乡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促进海内外学者在国际移民视野下的对话与交流,2012年11月18—21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章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所有申请人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审,经专家投票表决,评选出了2016年度获得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获得者名单,现予以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3.
《八桂侨刊》2015,(2):80
<正>根据《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章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所有申请人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审,经专家投票表决,评选出了2015年度获得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获得者名单,现予以公布(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4.
12月28日,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揭牌,广西侨办副主任陈宁、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再延出席揭牌仪式,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华侨历史学会和南宁市社会科学院东南亚所以及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特约研究员及其他学者、老师和学生代表共70多人出席仪式。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一省教授主持揭牌仪式。仪式上,陈宁指出,研究中心的成立是适应新形势下侨务工作发展和促进侨乡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于提升广西侨乡文化研究水平,进一步推动广西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广西侨乡文化的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5月8-11日,由广西民族大学、五邑大学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东盟学院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侨乡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省重点侨乡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6月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由郑一省、吴小玲主编的《互动与网络——多维视野下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关系研究》一书,其是《侨乡文化研究》丛书的第二本。该书是2015年10月23-26日由广西区侨办、广西区侨联、广西民族大学和钦州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合集。本书集中关注海外移民社区和侨乡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变革进行了探讨。该书收录了学者  相似文献   

7.
《八桂侨刊》2015,(2):80
<正>继2014年立项资助之后,2015年,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继续实施"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资助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各5项,最高资助额度分别为人民币4万元和2万元。凡其学位论文选题与中国侨乡研究领域直接相关,且其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获得通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所属学科不限,所属国籍不限。具体详情,可登陆五邑大学广东  相似文献   

8.
正继2014年启动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2015年度和2016年度成功实施该计划。2017年,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继续实施该"资助计划",资助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各5项,最高资助额度分别为人民币4万元和2万元。凡其学位论文选题与中国侨乡研究领域直接相关,且其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获得通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均可申请,所属学科不限,所属国籍不限。具体详情,可登陆五邑大学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视角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推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取得的进步日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文献并进行学术评价,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角来审视中国模式,有助于提升研究中国模式的学术高度,延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国的崛起,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愈加密切,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愈加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国际学界新动态,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广西民族大学、钦州学院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钦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钦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和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4日至25  相似文献   

11.
蒋婉 《八桂侨刊》2009,(2):22-27
广西是中国重点侨乡之一,其侨乡研究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时期总结和分析了广西侨乡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广西侨乡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思想工作》2008,(5):F0002-F0002,F0003
金海同志是我校蒙古学学院教师,蒙古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博士生导师,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82年1月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金海同志一直从事内蒙古近现代史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0月12至1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桂林旅游学院主办,广西华侨历史学会、桂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办,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桂林旅游学院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正>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广西防城港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2—25日在广西防城港市举行。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10月23日的讨  相似文献   

15.
2021年10月16日,第五届"海外华人与中国侨乡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玉林师范学院召开.研讨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玉林师范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华侨历史学会、玉林市侨务办公室、玉林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办;广西侨务理论研究基地和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了本次研讨会.来自国内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卢勇 《求索》2008,(9):209-212
职业声望是反映职业化进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活动来看,中国近代学术研究职业化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它改善了学科建设环境和学者生存状态,推动了正规学科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术研究事业的规范化。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日益密切、社会认同度和职业吸引力的提高,中国近代职业学者群体的社会声望逐渐提升,这也说明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事业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7.
2020年11月20日,第四次“广西侨乡文化研究”座谈会在广西民族大学顺利举行。本次座谈会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和广西民族大学主办,广西华侨历史学会和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协办,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影的理论研究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遵从了近三百年来的中国学术史流脉的悄然动向。从探寻"义理"到尊崇"考据",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在不断地转换视角。这种转换,一方面是电影学术自觉的转型、完善、调整,另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电影实践逼迫着电影理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在这个双重的压力之下,当下的电影学术研究变得极其的圆滑和世故。看似振臂一呼地探寻了"义理",实则貌似尊严地重视了"考据"。在市场与金钱面前,中国电影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裹足不前,后续力量乏陈可新,基础研究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和中国电影的市场表现花开两朵,大相径庭。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国电影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是行政当局、学者应该冷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带有浓厚泥土气息的“农学”成为各路学者争相进入的“显学”,中国农村问题也被抽象为“三农”问题成为公共话题。那么,在这一庞杂的学术研究题域中,为什么如此多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中国农村研究?尤其是持续关注着农村的政治问题?通过对既有成果的爬梳,我们仍可以发现,中国农村的现实事件是致使其成为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破土,并在短时期内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二是以法律的形式(尽管试行达十年之久)确立了农村的自治地位,从而给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  相似文献   

20.
卢勇 《求索》2007,(6):201-204
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生产机制不可避免的逐渐摆脱了其固有的传统运行机制,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晚清时期,随着自然科学教学教育的发展和学术共同体建构的起步,学术研究职业化的相关要件逐步具备。民国时期建立的中央研究院是代表国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及行使学术管理方面职权的国家机关。从职业身份的确认、职业研究活动的保障和规范三个方面来看,中央研究院都符合职业化学术研究团体特征,它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学者,为职业化学术研究在近代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体制空间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