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大诗人杜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对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崇高武德的真心赞颂,今天读来仍使人感慨不已。诸葛亮27岁出山,加入刘备的政治集团,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立法适度,选贤任能;务农植谷,发展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辅佐刘备成就了蜀汉帝业,深得刘氏信任。刘备去世前,遗诏诸葛亮辅政;嗣主刘禅『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更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对蜀汉社稷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夙愿并未因他的勤勉而实现。这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事必躬亲的做法,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一次,诸葛亮在亲自校订、刊正簿书时,有人曾当面向他提出了批评意见:『为治当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载重,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  相似文献   

3.
叶曼 《新湘评论》2020,(9):54-55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毛泽东引用杜甫凭吊蜀相诸葛亮的诗句,给早期的亲密战友陈子博书写的挽联。毛泽东一生给许多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战士亲友写过挽联悼词和唁电祭文,这是他追怀逝者、激励后进的重要方法,寥寥数语中蕴含着深厚的情谊。陈子博,1892年6月生于湘乡碧溪乡,是一位才华横溢、斗志坚强的早期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4.
友善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阴谋、阳谋,明争、暗斗,而当时刘备可以说是既无孙权的据有江东、国险而民富,也无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只徒有一个帝室之胄的虚名罢了。刘备降低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由是感激,他六出祁山,东和孙吴,北拒曹操,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尽心尽力报答先帝,辅佐后主。因为刘备的善待,而使诸葛亮如此尽心尽责,死而后已地报答刘备。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的智慧谋略及其政治、军事业绩,历来倍受称道。然而他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却被认为有重大失误。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放,有关孔明“用人之误”的文章时常见诸报端,比如他“两度错用关羽”,结果走掉曹操、失去荆州;又如他“误用马谡”,导致街亭之败;还有他“无端怀疑魏延”,最后设遗计好歹要了这有功之臣的命。到头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因严重缺乏人才而亡于司马昭,等等。这些说法,都是《三国演义》里的“事实”,却并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人事管理思想与用人艺术谢修敬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董卓之乱后,他避乱南方;结庐于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隐居10年。世称其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诸葛亮向他提出占据荆益...  相似文献   

7.
论崇拜英雄     
古月 《共产党人》2005,(10):54-55
崇拜英雄之精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是人类内心深处圣洁感情的流露。崇拜英雄不是崇拜武力、崇拜权力、崇拜金钱。英雄是各式各样的出类拔萃之人。英雄由历史创造,也创造历史,他有敏锐的感悟力,能把握历史的必然性。英雄本质上有伟大人格,是永恒价值的代表者和实践者。英雄能够代表某种真,某种善,某种美。  相似文献   

8.
刊海拾贝     
毛泽东看京戏 听京戏评京戏 毛泽东对京戏可谓情有独钟。他在休息的时候,爱看京戏,爱听著名京戏演员的唱片。从内容上则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戏更感兴趣。 他在听唱《空城计》时,那种得意之情,逍遥之态,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诸葛亮之所以敢对司马懿施这一计,是因为诸葛亮太了解司马懿了,知道司马懿多疑,料定他不敢进城,所以才把城门敞开。”又说:“诸葛亮当时也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干的。”这时,我突然联想到解放战争,就问他:“主席,你是如何领导全军打败蒋介石800万军队的呢?”他给我讲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后说:“我对蒋介石太了解了,蒋介石一翘屁股,我就知道他拉啥屎!”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因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杀了先锋马谡,在历史上留下个“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掩饰了诸葛亮在决定魏蜀命运的街亭之役上的决策错误,而且还为他塑造了一个执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有许多令人称赞和值得学习的方面,他的严以律己、引咎自责便是其一。 刘皇叔驾崩白帝城时,曾对干部情况作过一次分析。说到马谡,刘备曰:“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可在以后派何人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却忘记了先主遗训,盲目选派马谡担此大任,结果导致街亭失  相似文献   

11.
在众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个知天文、晓地理、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他的本事似可概括为一句话:“有先见之明”。 其实,诸葛亮并非对什么都有“先见之明”。就说他挥泪斩马谡一事吧,能把失街亭的责任都推给马谡吗?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为什么还把镇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他呢?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去世之后,后人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家产确实只有他在遗表中申报的两笔:一是成都郊区有八百株桑树,二是贫瘠之田十五顷,据测算这仅相当于当时中等人家的财产。但他却感到子孙后代靠这些家产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肯定还有些富余。人们不禁会问堂堂蜀汉丞相他的家产何止这么点,实际上却恰恰如此。他出将入相,执掌朝政数十年,统帅六军南征北战大半生,除随身衣物和日常伙食由国家供给之外,再没有任何开支,也没有做其它营生谋半  相似文献   

13.
范同寿 《当代贵州》2009,(13):60-60
时隔一千七百多年,诸葛亮仍然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对他的否定成了一种时髦,有说他"不像军师,倒像管家";说他"伪智慧"、"假忠心",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人认为他不如贾诩等等.别人怎么看,自有他的依据,但有一点却不容抹杀,那就是诸葛亮在贵州的影响和他对贵州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欢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常年征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7年,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膺任军师之后,竭尽全力,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在此期间,诸葛亮大展雄才伟略,指挥三军将士出奇制胜,斩关夺城,决胜千里,使蜀汉之邦很快强盛起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诸葛亮也一举成为功勋卓著,赫赫于世的军事家。但他在后来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的大业中,  相似文献   

17.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智慧的象征。作为后人敬仰的智者,他是如何教育自己后代的呢?诸葛亮早年无子,曾把其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嗣。直到46岁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诸葛瞻,中年得子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诸葛亮在忙于国事的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的热潮中,重读《三国志》,感受颇深。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时浮现在脑海里,尤其是诸葛亮那“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精深之语更使人难以忘怀。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举措》一文中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这里,诸葛亮将治国比作治身。又将治国之材比作屋之栋梁,提出一个国家能否兴旺,关键在于是否任用贤才的命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人才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要广开纳贤渠道,要打破门户之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诸葛亮,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20.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 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 《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