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我们来到车的后面时,发小先到车上去了一下,他告诉我是用钥匙接通了电路。他说:大型校车都设计有后门,是供紧急逃生用的。说着他就打开了后门,这时车上的警铃就响了起来,发小说这个警铃是提醒司机有人打开了后门。他向外推了一下,后门然后关上,警铃也随即停了。他告诉我,这个门打开后就自动锁住了,这样可以保证发生紧急情况时疏散学生的安全和通畅,需要关上时,先推一下,就自动解锁了。随后,发小又指了指车的排气管说,你看它的位置是不是比较高?它的作用是防水,一般两尺深的水都不会影响校车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除去"吃了吗?"北京人见面还爱问一句:"现在混得怎么样?"我有个朋友在机关里上班,很久没见,一次路过他单位门口,便进去看他。见了面,我问他:"现在混得怎么样?"他说:"不怎么样。"我为他惋惜道:"你呀,哪儿都挺好,就是太爱说,到今天你还没混起来,吃亏就吃亏在你那张嘴上了。"他笑着说:"你真是一语中的,与贫嘴张大民他师傅教训他时说的  相似文献   

3.
正四贵是我兄弟,我的兄弟四贵是"的哥"。按年纪,他小我一轮有余,本该以爷们儿论,可是他充大,总一口一个"杜哥"叫我。其实,他也不憋屈。饭后领杏儿闲逛,常遇好事老妪捏捏杏儿粉红的脸蛋,问他,呦,这小丫头俊,孙女还是外孙女?四贵便气不打一处来,瞪一双小眼吼:什么眼神儿呀?我闺女!也不能怪人家眼拙,四张儿不到,四贵的头顶就成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再加上如沟壑纵横般的一脸皱纹,说他是五旬老翁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4.
10年前,我刚考上大学要去北京的那个暑假,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小学里的一位好友打来的.自打小学毕业后,我们因为彼此住得很远,各自去了不同的中学读书,当时家里都还没有电话,所以就此失去了联络.后来这位发小偶然发现他的一位朋友竟是我的高中同学,这才重新联系上了我.  相似文献   

5.
姜米粒 《新青年》2007,(8):46-47
舅舅的小名叫小礼子,我叫他小礼舅。我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他去考沈阳音乐学院。他考试走的时候,背一个白布袋。我问,舅舅买粮去么?大家笑,白布袋里的胡琴也叽里咕噜地笑。一考就考上了,全省只考上他一个人。当然没有被录取,那个年代,家庭出身很重要。有艺术天分也没有用,没人理会他身上那点独有的、特别的、天赐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马德 《新青年》2006,(11):33
认识他,是在两年前的冬天. 那是个周末,我和同事到一家叫"浴泰"的澡堂子去洗澡."浴泰"是一家小澡堂子,洗澡5元,搓澡5元,10块钱就可以洗一个熨帖的澡,我们经常去.那天,一个身量稍微瘦削的人,在雾气迷朦中探头进来,问,哪位大哥要搓澡?我在澡盆中一举手,高声应了一声,"我".  相似文献   

7.
一、我在北京当"地主" 在北京,我在自己的沙发上,先后接待了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沙发冲浪客",不但了却了我为奥运服务的心愿,还使我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小"地主".  相似文献   

8.
五花八门     
《新青年》2007,(8)
一句话噎死人啊! 1.和同学走在街上,发现地上不知谁掉了一毛钱硬币,同学把它拾起来,我笑他说:"丢不丢人?一毛钱你也捡。"同学回了一句:"这一毛钱要是买‘毒鼠强’,够毒翻你好几回的!"2.一次跟单位的一个老大哥聊天,谈到歌星,我问他:"周杰伦你应该知道吧?",老大哥摇了摇头说:"不太熟,没跟他喝过酒。"我无语。  相似文献   

9.
很少有一位美国总统在卸任后仍然风光无限,他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在任的总统。这也许就是克林顿了。4年前,克林顿从总统宝座上下来,他出书、访问、演讲……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人们。所有的报道都在重复一个相同的结论:克林顿为什么那么忙,是因为自己惹下风流官司,背负了1000多万美元的巨额债务,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克林顿这辈子从来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他就是一台工作机器。是什么让一个人变成工作机器的?我们来看两个小小细节。克林顿在任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十分悲观的话,他说,我父亲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他还很…  相似文献   

10.
猫猫珠珠     
正爸离开100多天了,关于他的梦已经稀稀落落,思念只能往记忆里伸展。"妞妞",还听得见他唤我的声音,爸爸是广东人,粤语发音是"呶唯呶唯"。我成年后,爸其实极少如此唤我,但在他临走前的几个月,有时我因为他固执地不肯吃维生素而闹意见,他会说:"呶唯呶唯,我知道你嗨对我好!"作为委婉的推辞、含蓄的抱歉。他这声"妞妞"瞬间就把我叫回小时候,叫到他带我和哥哥去重庆解放碑吃冰激凌的年代,叫回我们一起在风中追打羽毛球的午后,叫回我准备高考时、他每天从广州郊外教育学院乘1个钟头校车赶回市中心为  相似文献   

11.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10)
文学教师我们英国文学课的老师对我们极为严厉,但我们最怕的却是他分发考卷的方式。他发考卷的方式因考分高低而不同。考分最高的试卷他就举在头顶上发给学生,次之的就放在桌子上让学生来取;再次之的他就放在膝盖上让学生来取;再再次之的就放在地板上让学生取回。这次期末的试卷在这样分发后仍有三名考生未拿到卷子,他们便问老师,我们的卷子哪里去了。老师回答说:“半夜时你们再到教室来,我掘个坑把卷子埋在讲台下。”积怨在美国南郊的一所大学,一个三年级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莎士比亚的创作》得了“优秀”,并且收到了给他论文打…  相似文献   

12.
藏石谈趣     
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独爱奇石。爱石者大有人在,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就爱石如命。他曾对自己收藏的奇石行跪拜礼,和石头称兄道弟,人称"石痴"。其实,再好的石头给人的感觉也是僵硬的、冰冷的,甚至可以说是死寂的。这皆因人们太不了解石头了!石头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有神,甚至是有感情的。正所谓:"一拳知天地,顽石有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我从小生长在北京南城,盛夏之日,街坊们坐在院子里的大柳树下乘凉。北屋的陈奶奶逗着小孙女,说她是抱来的。小丫头满眼是泪,大伙儿又一个劲儿地哄。幼小的我追着问陈奶奶:"我呢?我呢?"老  相似文献   

13.
检索     
简宽 《新青年》2015,(3):50
楔子:我捡了你的梦,要还给你,可在梦的尽头,我没有等到你。一打电话问候一位最近生活遇到变化的发小,问他,在忙什么?他说,在自我检索。这是很好的生活态度,人到了某一个阶段,就应形成一种自觉检索的态度。如同电脑硬件,它需要阶段性地进行体检和清理,方能使之减少意外故障发生,保证其生命力的持久旺盛。二与一个朋友聊天,他曾是广告界的精英,有独特的创造力和企划能力,深得传媒界许多前辈垂青。年轻有才,事业渐起,可是却婚姻不幸,两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北京认识了比尔,是个美国人给介绍的。那晚为了认识他,装成外来人,闯过了建国门外交公寓大兵的哨岗。尽管非常不情愿装成什么日本人或者华侨什么的,但当时真的是为完成一种使命而不得已那么做。我操着老外说中文的口音,问大兵我要去的楼号,居然没向我要证件!在美国的一个外交官家里,见到了比尔。他长着栗色的头发,瘦高个,很斯文。曾经在上海教过法文,后来在巴黎一家运输公司工作,负责对中  相似文献   

15.
西单青春期     
正我与陈援老师相识在一个朋友组织的农家菜聚会上。可能是朋友事先跟陈老师说了,趁菜上桌前的时间,陈老师上来就问我:"你带打印的纸质稿子了吗,我给你看看?"我当时一怔,心里紧接着又热乎又紧张。紧张的是我虽说发表过一些东西,但毕竟中间十几年没有动笔了;热乎的是陈老师写的东西我可看到过——特别是最近在《北京  相似文献   

16.
阿瞳 《新青年》2006,(8):48-49
1.很久以前,那还是我用w in98的时候,有一次,我玩游戏把电脑系统弄崩溃了。因为我是电脑白痴,朋友介绍了一个高手来帮我修电脑。他看了一下电脑,问我有没有98盘,我说没有。他想了想,叫我把客厅里的电话机拿给他,我很奇怪,修电脑要电话干什么?但人家是高手,我也不好说什么,就把电话机拔下来交给了他。他把电话线空着的一头接在电脑的一个插孔内,然后进入了dos系统,然后就开始在电话上不停地按,他按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只按0和1两个按键,我搞不懂这有什么用,但也不敢多问,看了半个多小时,他还是不停地按这两个键。我渐渐地有些困,我问他这东西要…  相似文献   

17.
阿瞳 《新青年》2006,(12):48-49
1. 从小学到高中,周晓明一直和我在一个班,属于形影不离的那种朋友.记得报考志愿那会儿,我们都报了北大.之所以报考北京的名牌大学,全是周晓明的主意.他在报考之前和我提起过,他爸爸要他报考北大中文系,随后这小子怂恿我也投奔祖国的心脏.我问他,有什么好处吗?他"嘿嘿"一笑说,去吧,我们可以天天去看升国旗.  相似文献   

18.
精致的结尾     
女友气急败坏地冲进来的时候,我正在洗老公的袜子。女友一把抓起袜子丢到外面,恨恨地说:"我以后坚决不再给那个混蛋洗臭袜子了!"看她的表情,我有些惊讶。按说女友是温良娴雅之人,怎么就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了呢?女友贤良淑德,是我们这帮朋友中公认最会过日子的女人,怎么就把她逼到这份上了呢?她却没有在意我的疑惑,自顾自地说:"当初嫁给他,我真是瞎了眼。我怎么早不知道我会遇到这些呢?"仔细问了才知道,女友和老公闹了些矛盾,老公总是说他们俩  相似文献   

19.
正粤曲古镇广场上有一个小戏台,市粤剧团隔三差五的就在这里演出。古镇人吃过晚饭后,扛个小板凳,三五成群的结队聚到广场上去看戏。粤曲在古镇有着比骑楼更悠久的渊源。我曾采访过一个从小在古镇长大的美籍商人,他给我讲起年轻时和粤曲有关的故事。那是"文革"期间,他还是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几个喜欢粤曲的同伴凑在一起组成了私伙局。这个私伙局里面,就有当今的  相似文献   

20.
曾皛 《海内与海外》2011,(11):63-64
听到一位同学说父母要送他去美国读大学的消息,一旁的同学问:“你自己去吗?” “不是。我妈陪读2年,然后等我适应了才回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