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春华 《奋斗》2013,(11):45-46
鄂伦春族(以下简称鄂族)发展梦想是源于大自然、大森林、大山地。从只要吃饱穿暖就是梦想的最基本梦想逐渐成形,到突破高寒禁区,在恶劣的条件下能生存下来延续发展.正是鄂族不断前行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为这个梦想,鄂族定居60年来以勤劳勇敢的精神,以顽强拼搏的毅力,在各族兄弟的帮助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续写了鄂族下山定居60年实现小康的伟大梦想。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新疆伊犁一个哈萨克族村落——查干布拉克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个案分析,描述了新疆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变迁,探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哈萨克族的地方性生存智慧和文化适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士族现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士族本身更强调的是文化素养,世族则注重的是世代传承以及乡里势力,二者有时可以通用。而势族则不同,它强调的是对政治力的控制,无论是士族高门、还是寒门庶族都可以成为势族。  相似文献   

4.
正秦汉时期,尽管中原已经进入了大一统时期,黑龙江地区却依然是古代民族各自生存、相互独立的局面。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居民主要有鲜卑、北夫余、挹娄、北沃沮、玄丘之民、赤胫之民、玄股国、毛民国、劳民等。其中鲜卑作为东胡的后裔,主要生活在黑龙江地区西部的大兴安岭一带,北夫余是夫余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居住于黑龙江地区的中南部,是秽貊族的延续,挹娄则是肃慎族的后裔,主要生活于黑龙江地区的东部。鲜卑、北夫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4,(4)
和谐政治文化即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关系和谐、政治行为和谐、政治体系和谐与政治发展和谐的认知和认可,以及对促进政治和谐的政治规则的认同。和谐政治文化具有对政治和谐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以和谐为导向的政治评价等三个特征。在一个多民族政治体系中,和谐政治文化能促进民族政策价值导向的确立,促进民族意识整合、族际利益整合和族际政治过程整合,推进族际整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信息网络时代党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具有:服务个性化、服务多媒体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网络化、服务信息化等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将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读者服务方式以及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互联网络虚拟空间所进行的各种交互活动,形成了人在虚拟空间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状态。而互联网络是工具、空间还是社会,人在互联网络中是被异化、还是生存与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具有当代社会特征的问题域,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陈世香 《探索》2000,4(5):24-27
政府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用以处理全局性利益矛盾,维护与促成共同体整体生存与发展利益的工具性存在物。相应地,政府职能构成的重要性分布特征——政治职能重心是由社会整体生存与发展利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具体内涵所决定的,从而具有权变性特征。而在全球化趋势下,社会整体生存与发展利益在内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各国政府职能重心也要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变革,并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超越性思维: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使人类实现了由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向虚拟性的生存方式的超越,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相应地也要实行转换。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超越性思维方式。超越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是虚拟性、个体性、非线性、批判性、创造性、非理性、敏捷性、集成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12):66-66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黑龙江省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约为13万人。  相似文献   

11.
网络化背景下提高党校教学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对党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网络化的冲击,党校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培训效果。一是加强党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育,奠定党校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二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干部培训层次。三是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培训内容。四是建立学员与教师多层次的互动机制,提高党校教学的实效性。五是构建校内外资源的共享机制,实现强强联合。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社会存在本体论,但他理解的社会存在和马克思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从历史性和过程性两方面来界定社会存在。他所说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方法,二是指实践可以揭示一切社会存在,它是社会存在中本体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即,只有经过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真正找到认识存在问题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讨论人的存在问题必须先于关于一般存在的问题。也许正好相反。因为从原始意义说,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般存在者存在,即使是人成为本质自我的存在,他仍然以一般存在者的这种先在的存在形式作为自在的根据。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认识人的存在又与存在问题有何关系呢?似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提出了著名的存在主义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因此,我们准备沿着一般存在者存在的性质、人的存在、主体的存在及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等这样的思路展开我们的讨论。其实,这样做的一个最基本的理由就是,我们尚不能像伟大的思想家那样“思”:追问“存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来被看作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是,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的结果”的逻辑结构与句法意义的分析和对马克思前后思想的比较研究上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句话的逻辑平台是认识论,出发点是唯物主义,表达的是马克思的反映论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感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生存方式,这种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确证自身的存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不断获得自身的自由。马克思所指的自由是一种生存论的自由,是一种现实的自由,一种发展着的历史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自我选择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然而却以境况为奠基,而境况无非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此,时间和空间也就成为自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自我选择的根本意义不只是适应境况,更为重要的是在时间和空间中通过实践不断创生出“对象性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只有存在才是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最原始的根基。在存在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全新的定位。他要求人类在存在的意义上理解并尊重自然,对自然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他将人类在自然中的身份定位为守护者,人类对待自然应该抱着一种泰然任之的态度,守护着自然如其所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只靠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还必须进行化和价值观的调适,摈弃天人对立的观念,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片面共犯在中外刑法学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文章支持片面共犯的观点,认为片面共犯具有存在的哲学依据、刑法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并且对片面共犯存在的范围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论述,指出肯定片面共犯理论对于完善我国的刑法理论、指导司法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