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丹  刘祖云 《求实》2022,(6):91-106+110
数字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乡村数字赋能的运行逻辑体现在数字技术通过结构赋能破除乡村发展壁垒,通过资源赋能为乡村发展连接资源,通过心理赋能促使农民心智转变。乡村数字赋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技术与乡村场景的匹配程度。一旦数字技术与乡村场景不匹配,则可能使数字赋能陷入困境。现实中,乡村数字赋能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农民的知识能力无法满足乡村数字产业发展需求、乡村的社会组织无法有效承接数字技术下乡、政府变革的滞后性消解数字治理效能、技术理性与乡村传统伦理价值发生冲突等方面。鉴于此,可通过认知升级、组织培育、制度创新和价值确认来破解乡村数字赋能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王海青 《理论学刊》2003,(1):140-141
东晋赋学理论呈现出衰微趋势。这时期的赋学理论体现了政教赋用观到审美赋用观的过渡 ,山水审美意识的自觉以及尚辞采、重音韵的形式追求。东晋政局的无能 ,赋的“体物”传统 ,玄谈风气的炽盛 ,是东晋赋学理论衰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于水  杨杨 《求实》2022,(4):4-14+109
数字技术赋能群众工作的创新实践,契合了多元要素互动情境,遵循了技术赋能基本逻辑,重塑了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诉求响应机制,发挥了数字技术的相对优势,保持了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有效感知。同时,数字技术赋能群众工作存在一定的限度,集中体现为数字技术应用并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工作需求、数字技术赋能群众工作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数字技术可能导致群众工作陷入“技术万能”困境等三个方面,需要在群众工作数字化过程中予以关注和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4.
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开启了乡村建设的新图景,但随着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开展,技术赋能范式已难以回应乡村数字化治理的新需求。基于权力、技术与行动者关系重塑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具备了超越赋能范式的诸如耦合权力与技术场域的数字乡村建设、对接数字乡村治权共享需求、内涵共同体激励相容机制等演进功能,其有助于消弭赋能范式的梗阻。以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逻辑,需要从连线扩面地破解技术悬浮、兼顾“赋权”与“放权”的乡村治权共享、锚定“以人为中心”的多元需求等内容出发,持续超越赋能范式的治理限度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赋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文心雕龙.诠赋》篇,《杂文》、《辨骚》、《时序》、《夸饰》、《谐隐》、《指瑕》、《才略》等篇中也有涉及。他第一次对赋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论述,尤其是在赋之源、  相似文献   

6.
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多元主体的构建提供多种优势。我们应针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素养主体支撑不足以及数字传播内容无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筑牢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设施保障,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优化其传播内容和空间,助力我国乡村文化振兴走上更便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熊坤静 《党史博采》2014,(10):59-61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峻青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而蜚声文坛。他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既写下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等优美动人的散文佳作,也创作出《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交通站的故事》等享誉中外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之一《黎明的河边》,生动地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部队侵占昌潍平原时,为掩护我武工队队长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通讯员小陈一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和英雄性格。 那么,《黎明的河边》这篇经典小说究竞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升农民主体性、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力量,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基于山东B县W村的案例分析发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遵循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还权赋能与均衡共赢机制,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村社集体治权、促发权责一致意识形成了对农民的整合式赋能,从而激活农民主体性。整合式赋能之所以能有效运作,在于其政治逻辑、利益逻辑、权利逻辑和制度逻辑促进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与激活农民主体性的双向互动。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再造村社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制度性关联,不仅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且重塑农民的公共精神,进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党建引领和产业发展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内源式发展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的呈现方式、传递方式和转换方式,其所带来的整体性、系统性变革正重塑着整个社会,同时也作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必要且重要的。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应从顶层政策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育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用力。  相似文献   

10.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正向效用,实现整体社会公共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成为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对社会治理中数字赋能的效果仍存在认知分野,理论预设与经验证据之间饱含张力。基于社会治理内在合作性和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通过回顾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效能衡量及其生成逻辑,阐释提升数字技术效能的价值共识机制、价值共生机制、价值共增机制,并围绕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与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人权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艰辛的革命探索中,毛泽东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权观点,他的富有抗争意义“人赋人权”观点,引导了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权利,他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保障人民大众的人权,他将人们的生存权和管理权落到实处,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上,他都奉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发展史上,毛泽东直接针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唯心史现命题,明确提出了"人赋人权"的唯物史观命题.文章从人权的存在根据、现实中人权的具体性和历史性、阶级社会中人民人权享有程度、共产党执政权利的获得和使用等方面,来解读毛泽东的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3.
写作《重庆赋》,是一次遵命行为,也是一个自觉行动。五月上旬周勇同志约谈的时候,我才知道《光明日报》正在举办全国“百城赋”征文活动,市委宣传部已经与之沟通,要为庆祝重庆直辖十周年,争取6月18日在其“百城赋”专栏发表一篇《重庆赋》。于公义,于私交,我都不能推辞。读过已发表的十余篇其他城市的赋,我也有信心,短时间内写出一篇水平不至落到中等以下的《重庆赋》。  相似文献   

14.
《枯树赋》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作品。唐代诗人杜甫曾评价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枯树赋》正是庾信暮年之作。庾信一生虽然高官厚禄,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并非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文人。作为羁留北朝之后的代表作品,《枯树赋》深得毛泽东的喜爱。这篇赋不仅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还伴随着毛泽东走到生命的最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青团》2021,(4):57-57
徐州市鼓楼区是江苏省唯一的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获批单位,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满足辖区新生代企业家的发展需求,团徐州市鼓楼区委创新实施新生代企业家赋能计划,通过推进产业发展赋能、人才集聚赋能、社会治理赋能三大项目,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善管理、能创新、勇担当的新生代企业家队伍,为推动鼓楼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是以新一代数智化技术为底层技术架构、并与现实世界相映射的数字孪生世界。其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性质:既产生视界创新、元境构建、环境重塑的价值,又存在伦理道德、技术支撑、数字主体等现实风险。因此,需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前布局风险规避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势赋能。  相似文献   

17.
郭前孔 《理论学刊》2012,(4):123-126
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诗弊端的同时,均把唐宋诗之别看作是表现手法的差异,从而将论争引向深入.从明代开始的辨体至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宗唐派以后的文体观念大致不出这个范畴.事实上,自《诗经》以来,赋法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从来没有脱离诗体而仅仅体现于其它文体.故无论赋比兴何种创作方法,根本在于触情而出、即事而作,而不是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了传统授课过程中课内与课外教学的孤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分离的局面。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四个维度的信息化技术赋能,以电路原理课程为例,实现建筑电气课程技术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教育、高效率学习、多样化训练、具体化评价,最终达到电路原理课程教育改革中教师精准化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客观、独立地存在,而是有其缘起、发展和推进的现实逻辑。面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转型、社会风险放大引致的治理困境,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进基层治理自身实现转型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块)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推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拓宽基层治理边界,重塑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基层治理工具,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然,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也并非完美无缺,数字赋能亦非尽善尽美,只有通过能够创造保障性约束和结构性基础的制度供给,才能在充分挖掘数字治理价值的同时,有效规避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并非单纯、客观、独立地存在,而是有其缘起、发展和推进的现实逻辑。面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发展转型、社会风险放大引致的治理困境,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进基层治理自身实现转型是大势所趋。借助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块)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嵌入推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赋能可以拓宽基层治理边界,重塑基层治理流程,优化基层治理工具,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当然,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也并非完美无缺,数字赋能亦非尽善尽美,只有通过能够创造保障性约束和结构性基础的制度供给,才能在充分挖掘数字治理价值的同时,有效规避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