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包含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主要运输网络的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已基本建成。但是,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设施发展不平衡、交通物流布局不合理、交通物流通道瓶颈限制、非经济因素障碍等问题。因此,应加强东北亚交通物流合作,以经济一体化为动力,从"分建共用"到"共建分有"、"共建共有",最终实现交通物流政策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已与欧盟、北美一起成为三大国际贸易圈之一,而我国又是东北亚经济增长的中心。东北亚地区的物流体系与各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密切相关,并随着跨国公司物流体系的变化而急剧变化。为了应对进出口货物量的增长和竞争东北亚地区物流中心的地位,各国纷纷制定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从市场和成本要素来看,我国具有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优势,加上跨国集团已把我国视为“世界加工厂”,纷纷建立国际采购和加工中心,这些非常有利于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东北亚物流体系;但还有很多制约我国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因素,需要尽快克服。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论坛》2012,(2):130-130
2012年选题参考1.国际区域热点问题研究;2.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各国的对策研究;3.国际体系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4.东北亚地区金融安全与货币体系建设研究;5.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区域合作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究;8.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9.图们江流域开发与周边国家跨国经济合作研究;10.东盟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研究;11.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东北亚地区人文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框架和特点日益清晰,它集中反映了俄罗斯对外经济、政治和外交战略的调整和变化,逐步完善对外双头鹰政策的构想。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特征是以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先导,扩大与周边国家联系,加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实现俄罗斯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扩大俄罗斯在东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全面拓展在亚洲的战略空间。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提出,涉及了许多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问题,这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也是具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论坛》2012,(2):130
<正>2012年选题参考1.国际区域热点问题研究;2.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各国的对策研究;3.国际体系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4.东北亚地区金融安全与货币体系建设研究;5.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区域合作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究;8.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9.图们江流域开发与周边国家跨国经济合作研究;10.东盟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研究;11.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东北亚地区人文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论坛》2013,(6):130
2014年选题参考1.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2.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3.图们江区域开发与周边国家合作研究;4.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5.东北亚基础设施。能源体系建设与能源安全研究;6.东北亚各国经济、制度、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7.东北亚地缘政治、地区安全热点问题研究;8.东北亚各国人文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7.
图们江地区交通经济一体化协调开发初探张秀媛,申金升,吴英作为东北亚经济开发中心,图们江经济区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分别与各国广阔的经济腹地相连,东临日本海,与韩国、日本、蒙古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具有地缘优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地理...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论坛     
<正>2014年选题参考1.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2.东亚区域合作研究;3.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研究;4.图们江区域开发与周边国家跨国经济合作研究;5.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究;8.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9.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0.东北亚地区人文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9.
1 .世界经济形势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形势分析 ;2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 ;3.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 ;4 .中国加入WTO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5 .亚太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6 .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 ;7.东北亚地区旅游业的开发 ;8.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投资及跨国企 业的发展趋势研究 ;9.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融资现状及前景研究 ;10 .东北亚交通、能源合作研究 ;11.东北亚区域人口研究 ;12 .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 ;13.2 1世纪东北亚战略格局研究 ;14 .东北亚国家…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推进与东北亚各国合作的具体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为了加快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东部发展战略。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开发燃料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电力资源优势进行合作;完善运输通道;扩大进出口市场等。其目的是在扩大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提高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俄韩经济合作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关于合作的发展前景和模式方面,各国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障碍:各国间政治关系复杂,社会差异巨大等,然而,在近年来的合作实践中,双边或三边合作在清除障碍、提高区域合作方面却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态势。在双边合作中,俄韩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效鲜明,对其进行探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区发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各国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东北亚地区农业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应加强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农业劳动力对外输出,吸引日韩企业参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并加强同日韩的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引进。  相似文献   

13.
从“六方会谈”看东北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六方会谈”是由中国政府发起为解决朝核问题维护东北亚和平稳定的政治行为,它是一个维护地区政治安全与稳定的多边协调机制,它不仅从发展走势上影响着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而且还影响着东北亚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在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区域化背景下,中国政府应把这一解决地区争端的多边协调机制作为与东北亚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基础,制定自己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4.
冯卓 《东北亚论坛》2006,15(6):17-20
随着国际环境和东亚区域内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东亚各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东亚合作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然而,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仍充满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通往东亚共同体的道路上仍困难重重。东北亚各国应认清目前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态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住历史机遇,东亚合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韩国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及东北亚中心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韩国政府提出了东北亚中心战略,即充分利用韩国连接东北亚地区大陆和海洋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以韩国为中介、枢扭,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发展及合作。为此,韩国首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经济结构,确保其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积极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建立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促使东北亚地区建立起开放而活跃的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还主要以低层次初级产品与劳务输出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出东北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加强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这需要重构区位优势,调整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分工的产业组合。为此,要加快产业转型,打造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替代产业;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环境合作: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北亚国家之间的环境合作包括众多方面,既有双边合作,又有多边合作。目前,这些多方面的环境合作已显现出很多绩效,如逐步启发与强化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共同体”,以具体的积极的行动计划解决国际间的跨国环境矛盾和纠纷,促进东北亚各国环境产业和环境市场的发展等。但在东北亚国家的环境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展望未来,东北亚国家间的环境合作将成为全球环境中具有高度积极意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毗邻,经济各有优势、自然资源差异明显、互补性强。如何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加强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加快东北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东北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puzzle of why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do not have any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comparable to Europe's successfulregulatory regime even though both regions have borne similarcondi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problem has been explored. In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author shed light on someof the condi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hat would be necessary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take place, by examining the factorsthat shape the environmental foreign policy of sovereign states.The success of Europe'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dealing withacid rain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est-basedand epistemic community approaches. The interest-based approachprovides two factors –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economiccost – to show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taken more activepositions than other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onemore factor is necessary, the existence of an epistemic community,out of the knowledge-based community perspective, because evenself-interested states have difficulties in defining their interestsdue to high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about developing goalsand preferences. After applying the two perspectives to thecooperation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lackof domestic and regional consensus on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to transboundary acid deposition and the high economic costsof reducing emission have contributed to slow development ofthe coope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In addition, the lack ofsolid expert communities in Japan, as a leading country, couldhinder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from speeding up the transitiontoward regulatory regime formation from the current informationsharing cooperation.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August 12, 2005.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December 22,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