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法眼看天下     
廉立 《天津律师》2006,(2):19-21
新闻:《馒头血案》惹怒名导陈凯歌 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巨资大片《无极》上映之后.一个名叫胡戈的年轻人截取电影《无极》画面.创作了声画俱全的搞笑版《无极》,用法制节目的形式演绎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小短片一出现就在各大网站散播开来.有人称之为“恶搞”。对此.陈凯歌曾一度大方地表示.不会与这则短片太过较真.但2月12日突然在柏林宣称要告胡戈。他坚决表示:“我们已经起诉他了.我们一定要起诉而且就这一问题要解决到底。”陈凯歌说:“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而《馒头》的作者胡戈则对媒体表示:”陈凯歌根本误会了我制作这个短片的意思.其实我没有恶意.是他太认真了。”  相似文献   

2.
近一段时间,网络热炒《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网民、网虫以及许许多多已经习惯了网络化生存的人们的眼球为此喷血。《馒头》是胡戈先生以电影《无极》中的若干镜头和片断为外壳,以一起谋杀案件为主线。以一种滑稽风趣的搞笑手法而编创的一个视频短片。2006年2月,电影《无极》的导  相似文献   

3.
浅析滑稽模仿与网络恶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在互联网上的迅速传播,人们对“网络恶搞”产生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讨论网络恶搞是否构成对原作著作权的侵害时,往往借助于法律对滑稽模仿合法性的审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4.
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突然一夜走红,其制作者胡戈也陡然名声鹊起《。馒头》也就成为街头巷尾对这个短片的简称。不管陈凯歌大导演如何怒不可遏,坦诚地讲,无论从视频技术、现代传媒手段以及当今人们风云激荡的思考方式等多方面《,馒头》都可以给人以震撼《。馒头》也成为愤青一族展示现代信息化、电子化技术的典范。《馒头血案》画面以电影《无极》画面剪辑和央视一法治栏目为基本背景形式展开。尽管是搞笑短片,由于日有所想夜有所思、艺术反映生活规律的存在,短片中映射出的一些行政法治的现实现象,值得人们深思。一《、馒头》之…  相似文献   

5.
2006年初由《无极》PK《馒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简称)一案引发的争议在法律界影响很大。本文以该案为例,从电影批评产生的经济理论基础、法律对之保护的成本效益、电影批评的界限等角度出发,采用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电影批评——尤其是针对具有商业目的的电影进行批评的必要性及其限制。  相似文献   

6.
温志军 《法庭内外》2008,(11):53-54
电影《无极》放映后,被人在网上恶搞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但恐怕连这个创意的发明者也没有想到现实生活中真的发生了由一个馒头引发人身伤害的案件。所幸的是,比起电影中你死我活的悲惨结局而言,这起发生在两个孩子之间的民事案件中虽然也伤了人、流了血,但通过法院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各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进步对我国著作权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影视作品著作权的研究不够深入,给我们分析网络环境对影视作品著作权的定性、分析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否涉及侵犯《无极》的著作权为线索,就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著作权保护与限制,利益相关人的保护等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董东 《广东法学》2006,(2):6-10
滑稽模仿并非我国著作权法上的改编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文艺评论形式。由于其大量使用原作品的内容,经常会引发侵权之诉。合理使用制度是对著作权的限制,对于平衡著作权人与公众的利益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电影《无极》的制片方状告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入手,分析了短片的性质,阐述了在滑稽模仿这一作品形式中的合理使用问题,认为不应简单的认定胡戈侵权,要根据合理使用的四要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羽人三 《检察风云》2013,(21):36-37
馒头、花卷都限购了,你听说过吗?这事发生在北京大学。“主食每个品种限购三个,请自觉遵守”。这个规定张贴在北大多个食堂里,两毛钱一个的馒头,是学生的低价权益,源自教育部、财政部2008年初出台的《关于落实高校学生食堂补贴措施的通知》。《通知》旨在下达补贴资金.用于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  相似文献   

10.
《无极》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部高投入、大制作的影片.刚刚在北京上映。因香港《明报周刊》刊登文章称《无极》无缘康城影展是因为评委不喜欢影片内容,中影集团遂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将香港《明报周刊》告上法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明报杂志有限公司30日内就《明报周刊》第1902期刊登的《评审看罢不喜欢〈无极〉无缘参展康城》一文严重失实的内容,在《北京青年报》上向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二十一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公开赔礼道歉。  相似文献   

11.
《法治研究》2006,(4):63-63
近来,一个小人物胡戈以一部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招来著名导演陈凯歌的极大愤怒。对于《馒头》是否侵权的问题,据央视等媒体报道多数法律专家认为胡戈侵权成立,官司不用打就会“凯歌高奏”。本案是非曲直,自有法律为准据。但,看见被人们称为天才少年的胡戈屡屡举白旗投降的窘态,也勉为其难地来为胡戈一辩。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1,(6):25-25
“馒头不是海参,不吃海参可以,但不吃馒头很难。” ——济南民天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潘耀民在提案中称,一个大馒头的价格是1.2元,但馒头税的税率却高达17%,这意味着老百姓买馒头的每1元就有近2毛的税。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初,一部署名为“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广泛流传,并引起轩然大波。这部“恶搞”陈凯歌大片《无极》的网络作品受到网民的热捧,连并其它网络“恶搞”作品诸如“小胖”PS群图、“恶搞”红色经典的《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也在网络遍地开花。在这些网络“恶搞”作品大肆横行的背后有何深刻的根源?它们对民众、对社会有何影响?喧闹之后,有关网络“恶搞”作品是否侵权、损害他人利益、危及社会风尚等问题引起了民众的争论,也引发了人们的的理性思考,有关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法律与道德建设已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4月16日,张艺谋被北京奥组委任命为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这应该是个新闻,但却没有引起更大的轰动,原因在于从他参加制作北京申奥的宣传片起,到雅典奥运会闭幕8分钟演出的导演,“地球人都知道”——他做08奥运会演出的总导——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倒是他的副手或者说几个副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陈凯歌等的任命,让大家觉得还算新闻。因为前者为好莱坞的金牌导演、而后者则因为最近的一部《无极》引发了《一个馒头的血案》而名声狼藉。其实,从历史上说起,张艺谋成名的第一部片子《黄土地》的导演恰好是陈凯歌。当时,张在陈的影片里担任摄影。而张自己做导演拍出来的《一个和八个》,就算放到现在,也充满了无声的才华和暗暗涌动的激情。那  相似文献   

15.
邓社民 《法学论坛》2006,21(6):99-104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视频短片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人们对著作权合理使用与侵权的争论。本文认为《馒头血案》是独立作品,并且是合理使用产生的作品,而不是戏仿作品。对于戏仿作品应当在著作权法中给予合法地位,以保障数字环境下新的作品创作形式,繁荣文学艺术。但《馒头血案》完全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之(二)的规定,属于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的合理使用作品,不存在侵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有可能引发我国2006年第一场广泛吸引眼球的牵涉著作权的民事纠纷。陈凯歌决定起诉胡戈的消息传出之后,〔1〕网络上网民议论纷纷,也有专业学者、律师参与讨论。该案反映了技术发展给法律带来新的问题。尽管在以前也存在对电影作品等进  相似文献   

17.
民生     
环保局为啥替污染者“护航”“拍摄对当地环境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5月10日,针对“《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时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一报道,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宣传部的有关负责人回应说。尤为令人不解的是,《无极》剧组对当地生态景观的恶劣破坏没有引起香格里拉环保部门的注意和及时追究;相反,倒是《无极》污染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香格里拉环保局却第一时间出面为《无极》剧组开脱,称污染与剧组无关。一前一后的反应速度简直判若两人。事实上,出现如此情势也并不难理解。香格里拉为了谋求旅游经济的“利”,宣传当…  相似文献   

18.
论滑稽模仿作品之合法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有可能引发我国2006年第一场广泛吸引眼球的牵涉著作权的民事纠纷。陈凯歌决定起诉胡戈的消息传出之后,网络上网民议论纷纷,也有专业学者、律师参与讨论。该案反映了技术发展给法律带来新的问题。尽管在以前也存在对电影作品等进行修改的情况,但需要较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无极》,通过对画面、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分析,电影《无极》呈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感官刺激轻深度思考”、“重拼贴轻逻辑”、“无厘头”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后现代文化对影视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将正式实施。这次修法的一个亮点就是以严惩食品安全犯罪为目标之一,肩负着让公众吃得放心的期待。可就在这个当口,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瞠目结舌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我们尚未从双汇“瘦肉精”猪肉的噩梦中醒来的时候,“染色馒头”又来了,宜昌“毒生姜”仍在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