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卫学芝 《山东审判》2007,23(4):87-90
劳动权的救济包括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包括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其中,司法救济又包括民事司法救济、刑事司法救济和行政诉讼救济;行政救济主要指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救济.私力救济主要指劳动权的自卫制度、自助制度、协商制度以及调解制度等.我国的劳动权的公力救济存在救济不及时、力度太小、成本太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角度加以完善.另外,我国的劳动立法尚未规定劳动权的私力救济制度,其适用范围和方式还需要法律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2.
论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一个法理的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挑战了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关系的流行观念 ,提出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交错互动 ,并从其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等方面作了详尽阐述 ,为公力救济、司法、以及法治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徐昕 《法学家》2004,37(2):94-101
本文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从权利保留、国家特许、补偿和放任、底线救济、个人自治、公力救济正当性危机等角度,阐释了私力救济的正当性.而私力救济也只在一定情形下一定限度内具有正当性,其边界为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和社会公益.  相似文献   

4.
贺石默 《法制与社会》2011,(36):106-107
本文着重介绍了私力救济与国家追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概念和联系.通过私力救济和国家追诉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的阐述,结合在司法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以及在司法中应如何运用以使受害人合法权益最大化,同时也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私力救济的角度分析了微软黑屏事件。文中认为微软黑屏的行为是一种技术措施,属于私力救济。但其不具有正当性,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我国目前对私力救济尚属理论探讨阶段,所以无法给出具体惩罚措施,体现出我国对私力救济规定的缺憾。  相似文献   

6.
通过法律实现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昕 《法学》2003,(11)
私力救济对纠纷解决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其本身又存在诸多弊端,故国家试图通过法律部分地实现对私力救济的社会控制,本文举例从民法、刑法、诉讼法、国家法等角度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犯罪被害人救济方式有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并由公力救济占主导地位。但是公力救济效率低、周期长等弊端较明显,在多元化争端解决模式的现代社会,私力救济不同程度得到了拓展并实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犯罪被害人私力救济探析,对私力救济进行粗浅的探讨,力求整体上能更好理解犯罪被害人私力救济。  相似文献   

8.
民事权利是权利中的基础性权利,私力救济是权利救济中的原始性的与源泉性的救济形式.本文分析了私力救济的原因,包含救济成本原因、公权力正当性原因等,最后讨论了私力救济的类型及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文历史、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在遇到纠纷时,大多诉诸习惯法而非国家法。私力救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盛行在印证了其对于解决纠纷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地方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存在着较大冲突。本文指出为了实现国家法与习惯法的良性互动,国家制定法应该正确引导私力救济,使其与公力救济合理协调,以充分发挥私力救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合法的私力救济是解决行政性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普通公力救济制度的必要补充.行政和解、非官方调解与半官方的第三方调查,以及忍受、回避等私力救济方式,不但可以促成部分行政性纠纷的顺利解决,同时还具有公力救济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当然,与公力救济相比私力救济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因此对作为行政性纠纷解决之道的私力救济,需要从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无效行政行为的理论基础与规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鹏 《行政与法》2005,(11):88-90
从理论上揭示无效行政行为的理论基础和在实践层面上对关于无效行政行为的法规范的结构进行分析对于建构和完善我国的无效行政行为法律制度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无效行政行为的理论基础在于消极抵抗权理论、行政行为的有限公定力原理和宪法上的人的尊严。对于无效行政行为,在完善公力救济制度的同时,允许行政相对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私力救济更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王亦晨  许婷 《政法学刊》2004,21(2):64-65
我国已加入WTO有关的行政行为也应与WTO的规则相适应。对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行政救济制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行政复议范围及司法救济范围应确立“司法最终救济”的原则,不断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与WTO的规则相接轨。  相似文献   

13.
哈书菊 《北方法学》2010,4(4):134-146
俄罗斯行政救济制度在其国内表述为“行政司法制度”,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权力救济模式向权利救济模式的转换过程。而促成这一转换则依赖于当代俄罗斯奉行的人权保障原则以及经济转轨、政治转型等社会条件。俄罗斯行政救济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公民请愿制度、行政重新审查制度、行政诉讼制度、人权全权代表制度以及公民权利的国际司法救济制度等。俄罗斯行政救济制度未来发展的应然选择是改革和完善行政系统内的行政重新审查制度和行政系统外的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晖 《法律科学》2011,(6):35-45
一切规范的存在,都是为给纠纷解决预备一套方案,民间法也不例外。文明时代的纠纷解决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司法诉讼方式,其规范运用的特点是以法律为主,以民间法为辅,即使在司法调解中,也保持这一特点。另一种是诉讼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案,如调解、仲裁等,其规范运用的特点是在法律、民间法的选择上,难分彼此,说不上谁主谁辅,在这种纠纷处理中,当事人本身具有规范适用的选择权和权利处分的选择权,这就使规范的运用要灵活得多,更多时当事人之间还通过主持人自己协商处理规范——制定纠纷解决协议。第三种是私力救济,它可以分为启动形式合法的私力救济和启动形式非法的私力救济。在私力救济中,其规范运用反倒是以民间法为主,国家法最多只为辅助。如上情形的出现,乃是因为司法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是非,而诉讼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案以及私力救济解决纠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平息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司法改革的主导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 ,提高司法机构“公共产品”的出产能力和效益 ,更有效、更充分、更完善地保护社会主体的正当权利 ,创造、完善并维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法律秩序。与此相适应 ,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于重新配置并合理界定各种权力关系。由于中国司法改革受诸种条件约束 ,因而改革具有复杂性 ,必须进行整体设计、“由上而下”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16.
行政声明异议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淑芳 《法律科学》2005,23(2):73-79
行政声明异议制度作为一个法律制度其价值是十分明显的 ,其实体上的价值包括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护和对行政机关行政权威的维护两个方面。其程序上的价值是使行政救济制度有了最为方便的救济程序 ,是对整个救济程序的一个补充 ,且使原来类似于或者归属于司法程序的救济程序行政化 ,既补充了司法程序的不足 ,又对行政程序概念进行了适当延伸。行政声明异议的主体是行政相对人 ,对象是行政主体 ,标的是未进入实质阶段的行政行为。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实体法尚无这一制度的规定 ,所以 ,应对我国设立行政声明异议制度的相关问题 ,尤其是技术问题予以探讨 ,以求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私力救济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昕 《河北法学》2007,25(7):11-20
私力救济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私力救济的研究首先有必要厘清其性质.私力救济,既可定位于一种私人自行处理冲突的纠纷解决机制,当事人通过私人力量维权的权利救济机制,也是一种私人以威慑和制约为核心、高度分散、私人执法的社会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Explaining the diffusion of judicial reform policies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 is an elusive task. Are such policies simply part of the larger policy process revealed in the comparative state policy literature? Or b court reform a policy arena unto itself, responding to factors uniquely legal or professional in nature? Our inquiry begins with Max Weber's sociology of law from which we adopt his concept of rationalization as a schema of polic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Weber, the “rationalization” of legal institutions would accompany the advancement of capitalism in modernizing nations. Thus, we might expect specific judicial reform policies expressly aimed at rationalizing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state court systems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commonly accepted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states. As part of our investigation, we relate court reforms to broader policy innovations among the states, drawing on earlier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research. Our data indicate a strong connection between judicial reform and more gener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among the states, but provide only modest support for Weber's assertions abou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legal systems under advancing capitalism. Three of the selected reforms cluster together and are largely explainable by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wo other reforms do not fit this pattern, and their “behavior” requires additional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us, the diffusion of judicial reform policy is partly accounted for by factors found in explanations of general policy innovations across states, but other, as yet unidentified, factors apparently influence certain aspects of judicial reform.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ax Weber's legal sociology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 might at first blush seem remote or tenuous. Howeve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Weber's insights into modern legal systems to (1) examine a specific area of state policy making–judicial reform–and (2) establish a connection between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court reform area and the larger literature on general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American states. This inquiry is inspired by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arent in the literature on court reform,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absence of empirical analyses connecting court reform data with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policy studie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9.
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法理反思与制度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立法现状遇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的质问。改革并完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应当在"抑公扬私"立法理念的指导下,在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和集体成员参与原则的基础上,系统考量公共利益、补偿标准、征收程序等立法内容。尤其是,在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和个体成员权、全面落实集体土地确权发证的前提下,应注重从所有权和用益物权两个层面,完善耕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乃至自留地、自留山的分类征收及其补偿机制。应强调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两个视角,重新审视农民集体的土地补偿款分配自治权,重构土地补偿款分配纠纷的司法救济机制,切实维护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的征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