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目前对牛流行热病尚无特效药物,笔者使用针刺尾段督脉和八字、交趾穴治疗62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基本情况 笔者所负责业务的三个大队29个生产队有278头牛,1983年7月15日至8月29日,分别在三个大队9个生产队共发生牛流行热病62头,发病率为22.3%。发病对象为6月龄~13岁黄牛,尤以2~7岁多发(49头,占总发病牛的79%)。症状较轻者(尚未瘫痪)44头,占总发病71%;重者(瘫痪)18头,占总发病的29%。水牛未见发病。 (二)临床症状 一般是突然发病,体温40℃以上,最高可达41.7℃,稽留1~2天。患牛精神倦怠,被毛逆立,肌肉有时颤抖,流泪、涕及口涎,体端发凉,皮温不均,鼻镜及躯体  相似文献   

2.
1983年11月~1984年6月,在贵州省镇宁县内,发现一种呈地方性流行的牛马皮肤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多方诊断,为牛马皮肤真菌病。 (一)流行情况 对镇宁县5个区,9个公社,29个生产队的827头家畜进行了抽样调查。城关区水椆木寨发病严重,黄牛发病率为52.63%(其中2岁以下黄牛发病率为90.9%);2岁以下的马发病3匹,发病率为12.5%;其他家畜未见发病。经调查发病数与年龄呈负相关,1日龄~6月龄发病18头(匹),7月龄~12月龄的发病9头(匹),13月龄~18月龄发病6头(匹),19月龄~24月龄发病4头(匹),25月龄以上发病3头(匹)。本病以接触感染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1~4月份发病率较高。该地区以舍饲为主,厩舍多潮湿,易于真菌繁殖。  相似文献   

3.
江西红星南山奶牛场,自1983年以来,利用淀粉渣喂奶牛,曾一度奶量猛增。但饲喂一段时间后,部分奶牛出现减食,消化不良,前胃弛缓,乳量下降,产后瘫痪,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为查清这一病因,对淀粉渣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查。 (一)发病情况及毒源的调查 该场奶牛起初每头每天喂淀粉渣3.5~4公斤;1984年4月改为每头每天喂10~15公斤。饲喂一段时间后,部分奶牛显示中毒病状,生产奶牛喂的多,发病率高;育种牛喂的少,发病率低。发病牛停止喂淀粉渣,病牛可自行康复。为查清  相似文献   

4.
乳牛乳头的乳头状瘤发病率很高。Meischke(1979)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屠宰场的牛36%发生本病;OIson(1982)在美国威斯康辛屠宰场调查,25%的牛乳头有乳头状瘤;黑龙江省奶牛场(1985)调查212头成年奶牛,发病头数17头,发病率为8%。我们在北京市5个不同方位的牛场,对本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病理组织学作观察,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流行嗜皮菌病的国家有增无减 据我们统计,1981年有23个国家发生嗜皮菌病;最新资料统计有40个国家。它们是:非洲的尼日利亚(1975年从美国进口62头牛,五年间全部发病,致死率达68%)、加纳、苏丹、几内亚、肯尼亚、布隆迪、乍得、南非、塞内加尔、尼亚莎兰、南罗得西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扎伊尔、卢旺达、贝宁、马拉维;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972年报道,在一次爆发中马发病率为24.5%)、新西兰及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洲的美国(1983年,在一含24头奶牛的母牛群爆发本病,全群受染)、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1979年,12头输入牛全部爆发感染,其中5头死亡,3头迫杀)、  相似文献   

6.
牦牛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牦牛脑内所致。在我县昌台牧区,本病对幼龄牦牛的危害严重而突出。我们在本病诊疗方面作了探讨性改进,效果较好。共手术治疗牦牛脑包虫91头,治愈87头,治愈率达95.6%,现报告如下: (一)诊断 1.发病托牛年龄:4月龄1头(占病牛总数的1.1%),6~8月龄5头(占5.5%),8~12月龄37头(占40.6%),1~1.5岁35头(占38.5%),1.5~2岁10头(占10.9%),2~4岁3头(占3.3%)。可见,1岁左右牦牛易感,发病率达79.1%。 2.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7.
作者于1990年1月至12月,对玛曲县牦牛传染性角膜炎结膜炎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调查各种年龄的牦牛1542头,其发病率为12.58%,其中1~3岁的592头幼龄牛未见发病,4~12岁的684头,发病189头,发病率为27.62%,13岁以上的260头,发病5头,发病率为1.88%。流行情况 全县8个乡和2个直属牧场及国营河曲马场均有发生,发病率较高的是欧拉秀玛乡的东红大队和贡周大队。据了解与本县相邻的青海省的甘德县、玛沁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  相似文献   

8.
(一)发病经过 某军牧场共散养耕牛38头,以放牧为主,1986年3月16日连续3天降雪,无法出牧,17日全群加喂菜子饼约100kz,采食后料槽内尚有部分剩余(约占1/4)。3月18日凌晨,牧工发觉牛在圈内哞叫,察看已有2头牛死亡。共发病牛22头,发病率为57.9%,死亡11头,致死率50%。治疗16头,治愈11头,治愈率为69%。有2头是在采食菜子饼渣后5小时发病,其余是在采食后8~10小时发病。  相似文献   

9.
黄牛维生素A、D缺乏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病情况 1.年龄:发病牛年龄多数为1岁以内的犊牛,先天性病例及成年牛发病较少。 2.性别:公母牛均发病,无性别差异。 3.发病率及致死率:发病率约为1.11%(其中先天性犊牛占发病牛的14.8%,犊牛发病率为60.4%,成年牛发病率为24.8%,老年牛发病极少),致死率为10.8%,若不继发其他疾病,死亡率较低。病愈牛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不能用作种牛和役牛,大量被淘汰。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10月尉氏县西部及北部8个乡,发生了以牛为主的大家畜皮肤溃烂症。这8个乡有大家畜57260头,发病1564头(其中牛1484头、马属家畜80头),发病率为2.73%。2~6岁的青壮年牛发病率为67%,1岁以下的幼犊及8岁以上老年牛很少发病。据河南农大尹凤阁等诊断,该病原系刚果嗜皮菌。治则与方药 据发病季节与临床症状按皮热湿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1981~1987年间临床诊治的20例公牛膀胱破裂进行了观察,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公牛膀胱破裂的原发病类型、与年龄等因素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 (一)病例资料 在20例公牛膀胱破裂中,就其原发病分析,发生于尿道结石者5例(占25%),脐带结扎线阻塞者5例(占25%),膀胱结石者1例(占5%),尿道炎和尿道坏死者9例(占45%)其年龄1.5~5岁的5例(5岁的1头,4岁的1头,3岁的1头,2岁的1头,1.5岁的1头),占25%;2.5~10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于1983年~1985年对北京、上海、南宁、兰州等地41个奶牛场9754头适龄奶牛的调查,奶牛因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的为2464头,占总头数的25.26%,其中患子宫内膜炎的有1684头,占不孕牛的68.34%。1978年对重庆、昆明、贵阳、武汉等市30个奶牛场10495头适龄奶牛的调查,产后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有2107头,发病率达20.08%。从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影响奶业生产、降低奶牛繁殖和奶产量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探索其病理发生,我们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理学研究,现将其超微结构变化观察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不孕症,主要指子宫内膜炎和卵巢机能障碍。苏联、美国、日本、瑞士及捷克等 国均有本病发生,其发病率均在15%以上。我国该病发病率较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1983~1985年调查9754头适龄母牛,生殖系统疾病引起不孕症牛2464头,占25.26%。其中子宫内膜炎1684头,占不孕牛的68.34%(卡他性924头,占37.5%,化脓性566头,占  相似文献   

14.
真胃变位是牛的常发病,我校附属兽医院仅1984年3月至1985年2月2日的11个月内,就先后确诊奶牛真胃变位9例,其中5例为右方变位(顺时针),4例为左方变位。9例均经剖腹探查验证,其中手术治愈6例,死亡3例(右方变位2例,左方变位1例)。 (一)真胃右方变位 1.发病情况:5例患牛系3~7岁黑白花奶牛,其中2例妊娠6~7个月,1例正常  相似文献   

15.
1983年3月9日,我县巷道乡五里墩五队15头大牲畜突然发病,很快全部死亡,其中马5匹,骡2匹,驴4匹,牛4头。发病率为39.4%,致死率高达100%。将病料送张掖地区兽医研究所做毒物化验和细菌学诊断,分离出魏氏梭菌,将菌株送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鉴定分型,最后确诊为D型魏氏梭菌。故将此病确诊为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魏氏梭菌病。 (一)发病情况 1983年3月9日上午9时,某社员将一匹7岁骡子和一匹14岁马牵到水井饮水槽旁饮了先一天盛满的一槽水,下午5时骡子突然发病,7时死亡。接着凡早上饮了该槽内先一天水的牲畜,大  相似文献   

16.
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或称产后瘫痪,是产后1~3天的母畜突然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临床上以昏迷和瘫痪为特征。主要发生于高产乳牛,其次是犏牛和乳羊,偶可见于绵羊和母猪。水牛发生本病则少见。现将收治的8例水牛生产瘫痪的临床资料综合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8例中,4岁1例,4.5岁1例,5岁2例,7岁2例,8岁2例。 2.胎次:第2胎2例,第3胎4例,第4胎2例。 3.发病时间:产后24小时内发病的2例,24~48小时4例,48~60小时2例,最快的只有16小时。 4.发病季节:7月1例,8月5例,9月2例。 5.牛犊情况:所产8头牛犊,全部都是公犊,发育良好,健康活泼,吮乳力强,诊疗其母时(即产后60小时以内),犊的体重是34~42.5公斤,比当地初生水牛犊平均体重增重20~25%。  相似文献   

17.
对我场15年间(1969年1月~1983年12日)的绵羊病史资料做了整理分析,基本摸清了绵羊肠套叠的发生动态和发病原因。并认为早期手术是目前治疗本病唯一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发病情况 自1969年以来,本场所饲养的5个品种羊群中,共发生肠套叠132例,发病率0.35%,死亡68头,致死率51.52%。分析发现本病的发生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1.与季节的关系:绵羊肠套叠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以冬季(11月~次年1月)发病为最高(57例,占发病总头数的43.18%),春季(2~4月)次之(40例,占30.30%),其次为夏季(5~7月  相似文献   

18.
1985年8日中旬我国从丹麦进口一批黑白花奶牛,9月下旬分配给兰州市五泉奶牛场18头,在北京接运期间,发现1035号牛的鼻镜上侧皮肤有似圆形白色斑块,运回后不久呈现出典型的病区。11月初病灶已蔓延到颈、躯干及尾部。同群牛中另有5头被感染。经过病料的检查和分离培养,诊确是由牛的疣状毛癣菌属盘状菌(Trichopbyton verrucosum var.discoides)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钱癣。 (一)流行及症状 在这18头进口丹麦奶牛中,9月下旬发现1头患牛,到11月中旬有6头发病,发病率为31.2%。同厩舍饲养的原有黑白花乳牛未见感染。  相似文献   

19.
自1983年以来,笔者试用蜂蜜配合高锰酸钾治疗黄牛纤维蛋白膜性肠炎15例,其中公牛4头,母牛11头;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6岁;病程1~7天。用药1剂痊愈的9头,用2剂而愈的6头。 药物组成及用法 蜂蜜750~1250g,高锰酸钾2~3g先将高锰酸钾配制成0.1%的水溶液一次灌服,隔0.5~1小时后,再将蜂蜜加适量的水投服。 病例简介 城郊乡鲍庄生产队1头黄母牛,5岁,体重300kg左右,1985年9月17日就诊。患牛7天前发病,初期粪便腥臭,食欲与反刍废绝。4天后病情加重,频频努责,从肛门不断排出纤维蛋白样凝集物,曾多方治疗无效。经查体温39.5℃,心跳85次/分,呼吸40次/分,查后又严重努责,从肛门排出纤维  相似文献   

20.
在我省遵义县乌江沿岸一带,耕牛、山羊、猪过食蜡梅科(Calg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cll)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Merdtin prdecoxRehd.et Wils.)叶中毒的病例,近几年来每年均有发生。如遵义县尚稽公社1971年牛发病16头,死亡4头;茅粟公社的龙江生产队1972年牛发病7头,死亡2头;黄沙坪生产队1973年牛发病7头,山羊发病2只;长征生产队1974年牛发病6头,死亡1头,山羊发病4只;万里生产队1975年牛发病8头,山羊发病4只,猪发病2头。 本病是以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地区季节性中毒疾病。由于本病发病快、死亡急速并伴有高热,因此常被误诊为炭疽;又因有明显的强直痉挛症状,又常误诊为破伤风。当地群众称之为“串脚风”。通过对牛、山羊、猪的中毒试验,诊断为蜡梅叶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