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是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以及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我国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引导农村合理消费。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探索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若干问题建议的批示中指出:"建立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件十分必要的德政之举,又是件十分重大而相当繁杂的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对此做了重要批示。而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还十分不健全,因此,应加快制定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制规划和完备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步峰 《新东方》2006,(12):23-28
一、问题“中国农村医疗之给付行政论”,这一问题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个假问题。这是因为:第一,如果从世界范围来看,包含医疗给付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国家给付行政制度之一,从其诞生伊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以农民的工人化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改变传统农民的基础上应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只有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存在所谓的“农村”社会保障。第二,尽管在中国官方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体制化的学术研究中,“农村”社会保障的词汇频频出现,但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以职业分类或者保障项目的分类为主…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减压阀”和“稳定剂”的作用。但是,社会保障还存在农村农民、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家庭等这部份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很好保障的问题,值得我们密切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浅淡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计划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本文就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和思考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当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时,从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有9亿多农民,研究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问题,既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1.模式选择基于我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以及目前还有8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可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分成三种模式。在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上)的富裕型农村,由于其集体经济力量雄厚,乡镇企业管理正规,农民保险意识和经济承受能力较强,可先…  相似文献   

6.
刘高伶 《传承》2009,(14):92-93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探索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亦存在立法层次低、指导原则有失误等问题。8亿农民的保障问题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反思现有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以和谐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重建之目标追求,建立国家一农村集体组织一家庭的三元保障模式,以期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中国社会保障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的障碍与对策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锐 《前沿》2004,(10):66-68
“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这是目前研究中国农村问题的学者的共识。减少农民的方法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实现农民的市民化。但就中国的现实来说 ,目前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因素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因素 ,成为市民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因而应加快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应先于全国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这一工作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障碍.社会保障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其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的费用支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王君 《山西政报》2009,(23):75-75,78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信贷资金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血液”,但从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需间存在巨大缺口,供给远小于需求。对此,我们必须进行很好的研究,以促使金融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占英  王丽  马占新 《前沿》2005,(4):18-20
农民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问题,也是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本文就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活跃农村经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农村存在的“三乱”问题,必须革除“草根行政”的弊端,改革我国农村基层行政体制。一、“草根行政”的主要弊端“草根”,英文是grassroots。用“草根”一词来指中国农村行政基层,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中国农村的“基层”,与农民面对面的打交道,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的确是像草的根一样重要,是我国行政体制大厦的基石。我们这里的“草根”,不仅包括各乡镇行政政权,同时也包括村级行政政权。“草根行政”最明显的特点是直接性,即直接与中国农民打交道,传递党和中央政府的政策,直接接受农民的意见与监  相似文献   

15.
罗珺 《人民论坛》2012,(35):149-151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建设我国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整体性、综合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新世纪的一项伟大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农村、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短期内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地方个别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思维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的情况下,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时而发生的环境还正在被改变的条件下,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改革关系到我们改革的全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实现建立和谐社会。如果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不了,农村的改革不能到位,农民的问题解决不了,对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我国来说也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立。相对过去历次改革而言,当前中国农村改革面临新经济环境下的新课题,那就是,随着税费改革进入新阶段,特别是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时刻的临近,农村怎样实现在“无税时代”的各项改革。“无税时代”的“三大核心”问题在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即将推进的农村综合…  相似文献   

18.
邱勇 《时代主人》2006,(7):28-29
1、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地方立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有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我省也不例外,农村人口占70%左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完善。只有尽快建立起能够体现公平原则、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实现社会稳定和农村的长治久安.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即“农转非”。由于“农转非”制度的历史原因、现阶段制度的不确定性、城乡文化冲突等原因,“农转非”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该文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切实考虑农民利益和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做好“农转非”的准备和社会保障工作;缩小城乡差别和文化隔阂;加快建设中小城镇,使其成为吸纳农民的主要阵地;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转移,切实解决中国的“农转非”问题,加快实现城市化。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党和政府“十一五”时期工作任务之一。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应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借鉴城市低保经验,建立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即“保大病”又保农民“基本医疗需要”的保障目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多渠道筹措养老基金的渠道;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保障的整体合力。通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广大农村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病有所医,从而实现我国新农村和谐、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