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价值评价都是价值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本文着力分析了制约价值评价的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 ,归纳、剖析了现实价值评价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认为价值评价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能够在实践基础上加以统一的 ,人们是能够达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的  相似文献   

2.
张翠 《长江论坛》2010,(2):11-14
社会规律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考察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性以及在主体实践中的生成性,并将这些属性理解为社会规律的本质与特点的关系,是全面把握和理解社会规律的必要途径。由此既可以消解关于社会规律的二律背反问题,又可以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真正区别开来,而后者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规律有着不同的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各阶级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正是人类社会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规律性质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理论。恩格斯对此有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五个主要方面,即:社会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具有历史性、社会规律具有非直接现实性、社会规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从这五个方面深入阐发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规律性质的理论,并澄清理论界曾存在的一些误解和误读,是对恩格斯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李萃英 《前沿》2001,(2):52-55
在史前阶段,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本质的区别.主体的选择(即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盲目必然性决定的.而到了真正人的社会,主体才能真正自觉地作合规律合目地选择.历史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任何事物(包括人),存在在它(他)们的现实的条件中.  相似文献   

6.
客观性范畴是目前哲学教学中使用频率颇高,但含义又十分模糊的概念。本文通过分析先哲们对此范畴的界定以及现代科学的启示,对客观性范畴做了如下理解: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客体亦不等同于“客观性”;“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同一关系之中;“客观性”的获得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管淑侠 《思想战线》2007,33(3):136-140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会实践要符合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会实践是指按照社会要求 ,以教育、培养高校学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的实践环节和活动。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社会实践工作伴随着知识信息、人力资源、科技成果等的转移、交流、转化 ,必然是一种教育经济复合行为 ,要遵循教育规律与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9.
人是推进社会运动与发展的实践主体。发挥人的主体性,对推进社会和谐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和谐机制的关键所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构建社会和谐机制,需要激发人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形成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需要以增强人的主体性为基础,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需要实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健全社会和谐机制;促进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相协调,不断强化社会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丹 《求索》2010,(8):114-115,118
在社会符号学的视域下,阐释是一种语符交际活动,阐释者应力求找出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相似的同构关系。但原作与其所描绘世界的逻辑关系,具有广泛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阐释者在解读文本时,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合理地阐释原作者根据情景语境进行的意义选择和文本的形成机制,超越中西之间的文化差距,在信息操控时把握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语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文本欲实现的语篇功能和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1.
现实地认识和理解客观规律就必须超越传统哲学关于客观规律的抽象理解,并站在现实的立场,以现实事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为背景,从横向和纵向的相关性上来理解事物的变化规律,进而建构科学可操作的价值实践观念并付诸行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现实意义才能够现实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目标的具体内容来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本质。我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行政法建立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政府与公民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和谐共存、相互支持的关系.这与西方20世纪后期的公共选择理论适成对照.对于行政法学而言,公共选择具有两方面重要立论:行政主体具有经济人的自我定位;行政主体由自利功机引导,按照成本效益分析从事行政行为.本文围绕这两个立论展开论述,认为和谐社会下行政主体应当具有服务者的自身定位,行政行为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取向.而对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则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为和谐社会中的行政法理念提供借鉴和比照,并有助于行政主体及其行政行为的进一步清晰定位.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民主法治建设。和谐社会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运用法律等手段,在不断的社会调节中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和谐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作为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上日程,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向前继续推进,为社会全面发展, 国家不断繁荣,民族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四川在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树立广大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解决纠纷机制,健全行政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四川.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为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为依法治省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任务和内容。大力推进依法治省,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搞好依法治省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党全社会牢牢抓住这个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对社会公正基本内涵的简要分析为基础,探讨我国社会公正缺失的主要表现,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转变政府职能,使实现和维护社会公正成为政府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 极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运用刑罚对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历来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在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了特别关注,注重运用合理的刑罚手段惩处和预防针对他们实施的犯罪行为,通过刑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为雄 《桂海论丛》2001,17(5):46-48
科学知识爆增并直接成为产业表征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使企业开始实行知识连结 ,使生产和服务具有全球性 ,使技术同科学一样重要。信息社会使地球变“小” ,甚至使军事形态改变 ;它不仅改变了教育理念、使财富发生转移 ,也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数字地球的建构将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使各国之间的数字鸿沟拉大 ,中国作为信息贫国当应急起直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