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管亮  刘红娟 《学理论》2010,(12):14-17
传统的由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从这些弊端入手,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试探性地给出多元供给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2)
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既影响着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详细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探索制约其发展的原因以及提出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对策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重要组成机构,承载着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体现和基础。伴随着公共需求的发展与变化,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突出,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将供给侧改革引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领域,通过供给端改革发力向需求端传导,是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创新途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明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供给主体定位,以良性协作、达成行动为归依,利用社会与市场机制完善资源配置,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间多元供给机制,完善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机制,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双到位"。  相似文献   

4.
吴楠 《学理论》2013,(22):93-94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将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变过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分别是之前的行政型供给机制和之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处理的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中优秀人才的"供给侧",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根据公共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归纳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第三部门理论和治理理论,它们为研究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阳 《学理论》2013,(13):54-56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在建成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下,不断深化行政改革,增强公众服务的供给能力。着重分析政府在转型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所出现的问题,并从内部体制改革、民营化改革和监管体系的完善三个大方面探索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耘 《理论导刊》2007,(5):77-79
在市场因素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量日益增长和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应进行市场化改革。由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方式在效率方面各有优缺点,而且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应根据公共服务的类别和性质选择适合的供给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新思路——论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危害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促进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传统"治标"式的维稳方式忽视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的功能,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改善,导致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高昂,效果欠佳。扩大与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利于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而具有"安全阀"和"稳定器"的功能。当前城乡、地区之间差别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有碍社会公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促进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管理理念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要义所在,是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传统的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来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质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创新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进入障碍,应以地方政府为中介组织采用中介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方式,并通过行政社会化过程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渐进发展,最终接近并达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服务分为有形性和无形性两种,城市现代化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现代化是相互促进且动态相关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仍然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主体相对单一、缺乏效率公平、公众参与度低下等问题。为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建立城市现代化和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良性互动机制,须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创新是政府管理的永恒主题,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所形成的"蝴蝶效应"引领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服务变革的方向。英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变革经历四次大规模转换,价值主导分别是政府本位、市场本位、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供给主体分别是政府、市场、公民和社会;供给方式分别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和混合多元,形成了官僚体制的供给模式、效率政府的供给模式、整体政府的供给模式和分权政府的供给模式。要实现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配套制度,激励政府部门自为供给、社会组织自治供给和公民自主供给,实现质量与效益统一,规模与结构匹配。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与理念:坚持公共性取向和善治城市理念;过程与流程:完善制度生产过程并优化供给流程;框架与规则: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方法与工具:运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提升制度供给能力等四个方面探析提升特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供给能力的路径,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特大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地方治理范式中,治理权威多中心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元主体、合作主义、自主网络结构等模式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良好路径。构建我国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网络,政府职能转变和功能主导是基本前提,多元主体和功能互补是基本组织结构,公民参与和诉求表达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常用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适用于我国时遇到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公民互助的公共服务协同生产模式.公民并不是单一的、均质的主体,公民内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使公民可以通过互助互惠满足彼此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公民与政府协同生产公共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政府、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依赖.此外,这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不仅具有技术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而改善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减少社会失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陈娟 《理论探索》2017,(1):92-98
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其公共服务职责的合理分工也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转型和多元供给格局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着"职责同构"下的笼统供给、财政制度限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乏力、"GDP增长"指标波动压力下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扭曲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理顺政府职责配置关系,合理划分各层级服务职责,加快对省级以下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分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财政制度设计,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操作和执行;科学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确保各类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关系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从协作性公共管理学的视角,以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多重协作关系。进而基于协作生命周期理论,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划分,即公共服务内卷化、政府和社会相互依赖以及基本协作要件形成为特征的前协作期;以一核多元主体关系和项目制、岗位制因地制宜运作为特征的协作初期;以复杂网络关系为特征的平等合作的协作规范期;以协作的传承和终结为内容的协作后期四个基本阶段。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在阶层、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调和供给不均.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本身有缺陷,其深层次的根源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公平和正义的落实.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供给最终取决于公共服务体制上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为此,我国政府在政府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公共财政支出、公共服务监督、立法乃至运行等制度设计中必须遵循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从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20.
《行政论坛》2017,(3):119-123
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证研究在公共服务的便利性指标、实效性指标、保证性指标和吻合性指标层面上展开。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社区居民难以获得便捷化的服务;服务供给效果不佳;服务供给保障能力不足;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为此,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坚持需求导向,排除行政干预;加强扶持与培育,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与引进机制,全面提升组织成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