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一个伦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红 《行政与法》2006,2(1):39-41
法官职业道德是指基于法官职业特性,在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的对全体法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总和,它鲜明地表现为程序性,与特定社会的道德不完全相容。当前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存在如下一些问题: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与其实践基础相脱节;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过高,以为道德教育就可改造法官为道德人;重视法官职业道德的工具性而轻视它的自目的性,致使一些法官缺失职业道德信仰。要正确推动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我们应当:尽快实现法官职业化,夯实职业道德的实践基础;完善法官职业道德制度化机制,促进法官职业道德自成目的性;提高法官薪金,以利益机制促进法官遵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2.
赵丰 《法制与社会》2010,(8):111-111,136
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确保司法公正、维护国家法治尊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司法职业化建设的深入,司法礼俘作为法官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的法官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反思我国的法官制度建设,并从法官的任职选任制度,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及法官非职业化等三大问题及法官的保障及惩戒机制、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及监督、反馈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理论探讨,以完善法官制度建设这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法官是否达到职业化要求关乎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成功与否。而我国现行法官资格条件过于宽松,不利于法官职业化的构建。本文拟结合我国法官现状——法官人员不够和法官门槛过低,法律人才培养中法学教育流于形式,法学毕业生泛滥等特点,从当前我国法官来源、法官资格取得以及国外法官资格条件进行分析,对我国法官资格的取得条件进行设定,以法官资格取得的完可善来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孙辰晨 《法制与社会》2011,(11):197-198
随着我国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加快,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要想从根本上加快法官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就要对影响法官职业道德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从我国法官管理机制与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出发,浅析了法官管理机制对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并对改善我国法官管理机制,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冲突加剧,法院的司法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官员额制度是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现阶段司法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现行法官制度存在人数多但人员构成复杂、法官序列与非法官序列相交叉、管理行政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立足我国国情,综合考虑审判工作量等因素,科学确定法官员额,并严格选任法官的程序,同时完善法官助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法官队伍的精英化与专业化,满足社会对司法审判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一轮轮轰轰烈烈的司法改革中,人们不能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制度的承载者法官。无论多好的制度,没有相适应的实施者也无法完全发挥良法的实际功效。本文拟从分析法官制度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入手,揭开笼罩在法官制度上的层层面纱,对法官独立、法官职业化、法官的职业道德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当前的法官制度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熊晓平 《中国审判》2014,(4):100-101
法官职业化进程中为民品性的内涵 品性是一种"品质性格"(见《现代汉语词典》),法官品性是法官在司法实践活动中所必备的职业品质性格,在我国,体现为一种司法为民的法官职业道德、职业作风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官充当着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而实现良善的治理效果却是以"治理"法官为基础的.在现代社会对法官的治理主要是通过知识规训、体制规训、道德规训等多个层面来进行的,而我国传统家国式的治理模式,行政与司法合为一体,法官不仅没有获致应有的权威性,而且治理法官的机制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当前我国应该通过多重规训机制的综合来逐渐调和司法职业化与生活化、法官精英化与法院官僚化之间的现实冲突.  相似文献   

10.
职业化视野下的法官特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解决法官大众化问题 ,中国正在进行法官职业化建设。法官职业化是中国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 ,法官职业特质是法官职业化所追求的目标 ,法官职业特质以法官职业化为外观 ,以法官思维为内在要求 ,法官职业特质必须通过系统的法官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并具体分析了法官职业及法官职业化的标志 ,法官思维的特征 ,法官职业教育的改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薇 《法制与社会》2010,(30):187-188
目前我国的法院人员管理模式一直沿用单一的行政化人事管理模式,法官与各类司法辅助后勤人员混为一体。这一管理模式限制了司法独立,降低了司法效率,阻碍了司法的良性发展。随着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而法院队伍的分类管理是实现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探索根据法院工作的性质、职业特点,将法院人员分为法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三种类型,并按不同类型建立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的管理体系,以实现法院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李勇 《特区法坛》2004,(3):49-49
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基本内容。而作为法官职业化实现的前提条件,法官任职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同样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天津律师》2003,(3):17-17
2002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正式提出了法官职业化建设问题,这是新时期法院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举措。法官职业化不仅是法院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更是司法改革层面上的问题。而从优秀律师中选拔法官是实现法官职业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官的重组与分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武生 《法律科学》2004,22(3):44-50
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是法治对现代司法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现有法官人数过多,素质不高,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此,应在重新界定我国四级法院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审级制度的要求确定各级法院的法官员额和任职资格,并对现任法官进行重组与分流,以优化法院人员结构,构建法官少、辅助人员多的新型法院。  相似文献   

15.
司法现代化与法官职业化是两个联系紧密的命题。从逻辑联系来讲,一方面,法官职业化是司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司法现代化是法官职业化的应然结果。由此决定了,法官职业化是司法现代化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所在,也是司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两个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我们反思当前司法改革提供了思路,也为今后司法改革指引了方向。专业性、公共性和自治性是法官职业化的三大基石。在法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应围绕三大基石来建构我们应有的制度逻辑和司法传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法官职业化建设背景下,各地法院出现追求法官年轻化、推行竞争上岗、过度倡导办案效率等现象,法院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追程中产生的造种思维误区与法官职业化建设目标背道而驰。审判职业决定了法官应具备的特有思维,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思维应当符合审判规律特点和法官思维的特性,应从机制上激励法官职业化的思维,改革法官管理制度,延迟法官退休年龄,提高法官应有待遇等方面,为职业化法官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刘冰 《法制与社会》2011,(36):275-276
司法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法官职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逐步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探析法官职业化标准,首先就要对职业化的法官群体的思维方式进行界定,本文将以司法文明为视角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法官的职业化建设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得到逐步推进,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失之偏颇。对于与法官职业化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给予重新思考和认识。本文从法官的基本素质、法官的思维模式及法官职业化与大众化的关系三个方面发表了对推进法官职业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司法机关存在公信力缺失的情况。法官的职业化建设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司法体制改革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根本出路,完善司法程序,通过程序的正当化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最直接的手段,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方式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社会对于好法官的认识和塑造方式不完全相同。中国人心目中的好法官,主要是青天的形象,中国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总体上没有超越"神话—超人—英雄化"这一传统路数。而西方人心目中的好法官则是职业法官形象,西方社会对于好法官的形象塑造,走的是"世俗—常人—规范化"的塑造路径。好法官形象塑造受制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法治观念和政治目的。法治社会无青天,在法治建设中,我们既要淡化司法体制内青天好法官的形象塑造,又要强化法官群体的职业化建设,更应杜绝司法体制外的权力青天向司法发号施令、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