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张泽涛  崔凯 《政法论坛》2013,(5):104-111
深入系统地研究刑事案件的合并与分案审理,既对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合并与分案审理实际上是诉讼效率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取舍,体现了一国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的精密程度。刑事诉讼法对合并与分案审理没有做出任何规定,司法解释对于合并与分案审理的规定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对此,应该引起学界和立法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英辉  向燕 《河北法学》2008,26(5):52-56
刑事和解为近年来我国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刑事和解在我国的适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具体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宽严相济为刑事和解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刑事和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和解是我国司法现实的需要,是实现利益兼得、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司法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联合国所提倡的,各国通行的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并不相悖,体现了解决刑事案件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阮雪芹 《海峡法学》2015,(1):112-1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设置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也使未成年人相关程序立法的相对独立性得以实现。然而作为现代少年刑事司法重要原则的分案处理制度,新刑诉法却所涉不多,如何分案缺乏一定操作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分案处理制度在各地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做法,也尚有不少实际问题未能解决。因此,检察机关在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分案起诉制度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生活》2020,(1):42-43
2020年,《案中盲点》栏目将聚焦刑事领域。刑法涉及的400多个罪名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基于立法繁密、各地司法标准不一致等诸多情形,公众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理解与法律专业人士的理解相距甚远。为此,我刊特邀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联合导师、资深刑事律师刘玲拆解刑事案件中的法律盲点。  相似文献   

5.
李立丰 《当代法学》2013,(5):117-122
重大刑事案件中民意的拟制与导入机制是证据规则出台后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另一个潜在突破点。人民陪审制度作为刑事司法活动中民意的有效拟制与导入机制,面临代表性不足、权力配置机制缺失等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增加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强化重大刑事案件中人民陪审员与法官之间的互相制约机制,才能有效地疏导民意,并通过这一手段影响社会舆论,为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寻找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民意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时代使得民意关注、评价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司法活动成为可能。刑事司法领域中的民意是公众在对因为某种原因受到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刑事案件认知、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正义的外在社会价值形成的带有普遍倾向和较多道德成分的观点或意见。民意是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关(直接或潜在)但被国家排斥在刑事诉讼活动之外的一种重要利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韩琦 《法制与社会》2011,(19):17-19
刑事司法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独特作用。刑事司法民主是主权在民原则在刑事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内在要素包括适度反映民意和程序本身的民主两大方面,其中适度反映民意体现为公众参与与公众监督,程序本身的民主体现为司法独立、当事人有效参与及其人权保障、程序公开、司法审查等内容。本文以公众参与与监督司法为视角,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民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司法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8.
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有着丰富的现实土壤和悠久的文化渊源,也契合了国际现代法治的潮流。适用刑事和解,是刑事司法实践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体现。适用刑事和解要坚持双方自愿原则、合法守德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双向保护原则。刑事和解制度的要素包括适用范围、适用方式、启动程序、成立条件以及案后处理。实践证明,在检察环节适用刑事和解处理刑事案件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刑事和解是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所孕育的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方案。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对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主体地住的尊重,寻求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利益价值最大化。本文就如何设立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做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刑事案件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时,温总理曾就公众关注的具体刑事案件(吴英案)答记者问。有学者统计,在公众关注的诉讼案件中,刑事案件高居榜首。2005年至2010年的60件影响性诉讼案例中,刑事案件约占60%。〔1〕这些案件相对全国法院每年80余万件的刑事案件审结量,虽属沧海一粟,但人民群众通过这扇窗口,来推测刑事审判乃至整个司法工作的全貌,如  相似文献   

11.
樊崇义 《中国司法》2010,(4):110-110
这些年来,社会公众对刘涌案、佘祥林案、邱兴华案等案件的刑事判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再加上刑事案件涉法上访率的居高不下,表明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的判决在整体上难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困扰刑事法学理论界和刑事司法实务界的一道难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冯军博士经过潜心研究,在其出版的《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在政治社会学语境中的分析》一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翁芳洁 《法制与社会》2013,(33):76-76,86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刑事案件处理程序,体现了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平等保护的刑事司法理念。本文拟以某基层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司法实践为视角,对检察环节刑事和解的适用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议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监督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刑事和解,是一种在刑事诉讼程序之外以调解形式结案的方式,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犯罪的宽缓处理。最近高检院出台的《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第12条,列举了可以进行刑事和解的三种轻微刑事案件,即: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因亲友、邻里及同学同事之间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属于被害人可以提起自诉的轻微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提请批捕、移送起诉的轻微刑事案件。  相似文献   

14.
汪敏  王亚明 《中国审判》2011,(11):67-67
近年来,随着司法公开的推进,一批批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刑事案件,如许霆案、邓玉娇案等。这些案件,由于关系到个人的自由及社会安定,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法律最真挚朴素的感情,在判决后,都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即使是批评性的意见较多,但仍然体现了人们较强的法治意识和对司法公正的迫切追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底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指明了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它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这在我国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法律条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成年人刑事案件,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将体现出更为突出的作用。面对日趋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本文从其犯罪的原因分析入手,就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如何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6.
试论刑事协商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契约理念与我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通之处.在司法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在刑事司法领域倡导契约理念不仅有利于案件的快速与彻底解决,而且还体现了诉讼当事人的主体性地位,能够充分实现当事人对案件解决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刑事契约观念为基础来构建我国的刑事协商制度,对实现刑事案件的迅速解决,实现诉讼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提高刑事司法效率,追求公正与效率都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两岸人民交往日益密切,涉台刑事案件也较为突出。但由于两岸司法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配合机制,办案中存在调查取证难、审查证据难、查处追究难等问题,影响了两岸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与惩处力度。为此,应开展两岸刑事司法协作商谈,签订两岸共同打击犯罪的刑事司法协定书,以有效克服两岸刑事司法协作的障碍,从根本上解决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刑事检控政策源于英国,在刑事检控制度中采取起诉便宜主义,强调检控官的自由裁量权,是香港刑事检控政策的重要特征,对我国内地起诉制度的完善也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一、香港刑事检控政策①(一)香港刑事检控政策概述在香港,并没有专门负责检控刑事犯罪的机关。香港实行多元化的刑事案件检控制度,大多数刑事案件由律政署负责检控,此外,警务部门和廉政公署也有一部分刑事案件的检控权。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条例》第15(1)条规定:“在任何案件中,如律政司认为并无公众利益而需要他介入,则他不一定要检控案中被告人。”这一条充分表明,律政…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伟 《河北法学》2007,25(5):41-44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所孕育的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模式.其理念产生和植根于其所存在社会的个人本位刑法观、刑事契约观和复合正义刑罚观.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方案.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刑事和解本身的个人本位刑法观与国家本位刑法观之间、去刑化思维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以及复合正义刑罚观与公众的报应正义的刑罚观之间的对立、背离与对抗.而刑事和解在中国情境下将可能出现对人人平等的刑事法治理念的冲击,对加害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损害,形成不公正的司法制度从而毁灭刑法的公众认同的制度隐患.理性地对待刑事和解制度,应当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民众参与司法之理念深入人心,媒体对刑事案件报道的透明性增强,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典型案例群出现在刑法理论研究视野,每一个案均从不同角度展现着公众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独立性之间的交织与博弈。基于本质属性的相异,舆论监督与刑事司法独立之冲突由来已久,而二者均具有合宪性与合理性依据,良好的制度设计应当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张力。通过理论与实务层面的探讨,有必要以促进司法公正为契合点,展现舆论监督的异化过程,归纳媒体审判的形成原因,并于该基础上对舆论监督的原则、监督角色的定位、监督主体的自律等方面提出对策,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真正含义、司法独立原则的程序价值作出剖析,继而设计出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