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处遇决定机制的行政化模式面临立法、实践和社会接纳等多重困境,有学者主张对其进行司法化的程序改造.罪错未成年人的处遇困境是由于缺乏权威法律依据和明确细则,而非行政决定程序本身缺乏程序正义.在当前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现实背景下,司法化改造不仅忽视了国情和司法实践状况,采取刑事司法模式也未能体现对未成年人特...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我国修订后《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借由司法途径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实质性保护处遇。但是,作为刑事司法下"起诉裁量主义"与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背后蕴藏了刑事司法效率与犯罪特殊预防、刑罚主义与保护主义、未成年人福利与正当程序、个别处遇与处遇均衡等理念的冲突与平衡。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这种特殊性主要源自主体的特殊性,因为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成熟度与成年人不同,所以他们在司法制度中的地位、处遇也应当有别于成年人。"三五"纲要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规定也较"二五"改革纲要更加具体。凭借对这一改革纲要的学习理解,本文试对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作一概略性前瞻,为理应相伴随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作准备。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处遇制度 ,尤其是具体刑罚的裁量适用原则 ,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① 在我国无论是法律规范还是司法运作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问题都有一定涉及。对此加以深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比较研究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未成年人犯罪处遇制度内容的深刻认知 ,并相应地提出完善的建议。一、依法不适用死刑的原则死刑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自贝卡里亚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在我国 ,1979年刑法第 14条规定 ,犯罪的时候不满 18岁的人 ,不适用死刑。但是已满 16岁不满 18岁的 ,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 ,可以判…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司法制度也应与处理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普通司法制度有所区别。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少年司法制度是否完备,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少年法院是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少年法,是少年司法制度的基石;少年司法处遇措施是少年司法制度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黄静 《律师世界》2001,(5):37-39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为了教育、引导和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国先后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也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作出了特殊规定,以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拟就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内容、处罚原则和特殊司法制度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我国刑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   新刑法第 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制度将现有的罪错未成年人处遇措施加以整合化、一体化,既要重视宏观方面制度的构建,又要注重微观上诸如学校惩戒、亲职教育、检察训诫等具体措施的提倡,“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最大限度挽救罪错未成年人,实现罪错未成年人的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黄烨 《行政与法》2008,(4):90-93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十分严重,触目惊心。这无论是在今天还是未来,其危害之巨大可想而知。未成年人既是社会的希望,又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根基。而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应当重新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9.
许多外国学者将国家亲权理论奉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理论根基,我国的众多数学者也主张将其作为未成年人司法的指导性理论。所谓国家亲权,有学者总结如下:"首先,认为国家居于未成年人最终监护人的地  相似文献   

10.
正自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立法完善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其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的设置对于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乃至整个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性因素所导致的立法瑕疵及承载权利义务规范的语言文字涵义的可扩张性,使立法层面的规范仍然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其司法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惩罚主义向保护主义发展。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是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刑诉法实施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为未成年人诉讼权利提供有利的司法保障。本文试从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时代背景出发,进而阐述未成年人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的意义及如何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12.
陈超  王琼  陈易 《人民检察》2017,(19):77-78
现阶段我国涉罪未成年人管理帮教存在形式单一、监护人管教缺失、工读学校教育模式简单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等弊端,一定程度上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造成消极影响。基于此,笔者建议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政府、公安机关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由专业人员参与帮教处遇的相关环节,以保证“非监禁性”帮教处遇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3.
俞亮  张驰 《法治研究》2011,(10):90-94
未成年人民事诉讼是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儿童权利公约的重要体现。我国关于未成年人民事诉讼的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界定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范围、协调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与程序公正的关系以及完善法定诉讼代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中央司法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检察,则是未成年人司法的基本环节。本文充分肯定各地检察机关未成年人司法改革的意义,并在借鉴法治发达国家未成年司法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当前未成年人司法改革的方向、合理设置未成年人司法组织、未成年人司法的社会化、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证据规则等相关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程序上应给予区别对待。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未成年人权益程序保护机制。要建立系统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应从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反映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精神和理念,这对验证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程度和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是刑法谦抑原则在少年司法中的反映,有利于修复被犯罪侵害的各种社会关系,防止犯罪人重新犯罪,顺利地回归社会。未成年人刑事前科消灭制度是各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成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刑事立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我国各地试行的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实践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磊 《法制与经济》2009,(22):99-100
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诉讼程序上应给予区别对待。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未成年人权益程序保护机制。要建立系统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应从基础的理论研究开始,反映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精神和理念,这对验证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程度和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房磊 《法制与社会》2010,(26):142-142
当前少年司法制度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无论实体法律体系还是审判制度都亟待改革和发展。本文以我国目前少年司法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推动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改善少年司法环境,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控成效。  相似文献   

19.
刑满释放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今社会忽视了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使得这一群体回归社会存在不少障碍,有条件地消灭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前科"记录,并运用社区矫正机构的力量对其跟踪考察,有效地帮助其融入社会是对刑满释放未成年人的一种合适的社会处遇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了核准追诉未成年人的最低年龄门槛,延展了罪错未成年人的主体范围。鉴于此,现有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规则亟待调整。其原因包括:罪错分级规则界限相对模糊,分级干预措施并未发挥预期功能,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监管职能运行受限以及专门矫治教育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域外立法经验表明,建构体系化的罪错分级处遇规则须明确非羁押强制措施与刑罚替代措施的轻缓化导向。依据“少捕慎诉慎押”的刑事司法政策,未来立法应立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审前转向功能,拓展核准追诉未成年人的帮教措施类型,优化罪错未成年人档案封存的适用标准。在非刑罚替代处遇的评估报告程序中,着力推动专门矫治教育机构的社会化建设和完善检察训诫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