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我国法律语言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论述到系统研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之路始终充斥着语言学与法学两种进路.语言学研究进路经历了萌芽期、理论初创期后,迎来了英语研究模式的加入,拓展了研究范围;而步入新千年以后,法学界开始重视法律语言的研究,法学研究进路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但我国法律语言学的未来发展之路仍旧需要法律与语言的进一步融合,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语言研究和多学科交叉领域下的法律语言研究也将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法律语言”概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概念的定义,在我国多种多样。每一种定义虽然都有其闪光点,但也都有内在的缺陷。多样化虽然促进了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在许多方面展开,但影响甚至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尽管科学地重新定义法律语言的概念并不容易,但解决因法律语言多种概念而遗留的问题则更难。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概念的定义,在我国多种多样.每一种定义虽然都有其闪光点,但也都有内在的缺陷.多样化虽然促进了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在许多方面展开,但影响甚至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尽管科学地重新定义法律语言的概念并不容易,但解决因法律语言多种概念而遗留的问题则更难.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言风格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代代相习,逐步形成了法律语言自身的格调。在演变过程中,遣词造句越来越准确、简明、平实,法律语言文本越来越程式化、多样化,法律语言风格必须同社会发展相适应,因为法律语言风格演变不仅受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更主要受法律文化语境的制约,文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法律语言风格演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法律语言背后的法文化状态及其对法律语言风格的影响,对当前法律语言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律通过语言得以表述。人们意识到语言在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将语言与法律两者相结合,促进了对法律语言更深入的研究,并使法律语言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哲学研究的发展,语言学转向成为这个时期西方哲学的重要标志。同时,西方法学研究也经历了语言学的转向,其中以哈特的语义法学分析为领航,带动了法律语言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成果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那里演变发展而来的,但二者之间的演变路径需要学界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路径研究》一书具体分析了这个问题。该书从实践和文化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路径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从哲学与法学、历史与实证、启示与价值等多个视角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之道。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为基础,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及语料库分析方法,综述国内外法律英语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梳理历时发展趋势。分析表明,法律英语研究呈现跨学科属性,国际、国内法律英语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国际法律英语研究呈现明显的跨学科属性,分为法律与语言两个领域,具体包括法律与法律制度、法律语言、法律英语及法律翻译,不同研究热点间连接程度不同。而语言领域是国内法律英语研究的着力点,法律翻译、语言特征及法律英语教学是国内法律英语研究的核心内容。文章结合我国法律英语研究发展现状,建议建立法律英语学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法律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8.
论法律语言学的学科定位--语言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定在对法律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上。语言是法律的表述工具 ,也是它的本体 ,语言对法律具有强制作用 ;法律是语言表述的内容 ,它对语言有制约限定作用。法律与语言互相影响互为依傍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曾明确指出:语文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16页),人类没有语言,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也将受到阻碍。语言在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伟大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我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遵照法律规定,通行民汉两种语言文字。长期以来,民汉双语在我区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  相似文献   

10.
立法语言模糊性研究是法律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消除立法语言的模糊性是司法公正的前提。立法语言模糊性表现在:语义模糊、语用模糊。立法语言模糊性有积极功能也有消极功能。消除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的建议是:通过立法解释、立法语言解释、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研究并提高立法水平和技术,让语言学者参与立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法制文学具有推广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树立典型形象、打击犯罪意识、探究犯罪根源和改善现行法制等独特功用。其核心目标就是法律思维的培养,即培养人们根据法律的原则、法制的规范、法治的精神,运用法律理念、法律语言、法律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在公安院校开设的《法制文学》课程中,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及课外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系统,主宰着人类发展模式,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背景差异。而法律语言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法律文化史,研究法律语言,不得不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特定语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理解和解释始终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司法的过程始终是一个语言运用及交流的过程。本文试从法律语言学的由来为出发点,结合法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进而归纳概括出中国法律语言学的特点,并结合对中外法律语言的差异性的考察,最后总结出对汉语法律语言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人性化立法与立法语言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立法涉及立法工作中的民本思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完善,但立法中存在一些缺陷:1.重义务规定而忽视权利规定;2.重实体内容而轻视立法表达技术;3.立法表达不够完整;4.立法表述中的语病。如何做到人性化立法与立法语言优化?1.要以人为本,树立人性化立法的理念;2.要克服重实体内容、轻视立法表达技术的思维倾向;3.要重视对立法语言的研究;4.立法过程中要多听取法学家和语言学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我国法理学研究的路径应该是沿着价值理念和法律实证两个方向进行,既着手于形而上的法哲学思考,为法理学的演进构建理想蓝图;又对法的实际运作形态加以研究,为现行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成并通行于乡土社会大众中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谚语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以比喻、概括的手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法谚作为民间谚语的一种,深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之中,揭示了很多关于法律的道理,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民间法思想。它不仅是乡民们对某些社会问题达成的规律性和普适性的共识,更是一种对后人进行指导和鞭策的行为法则。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法谚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法律生活的范围,基本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和法律现象,体现着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心态。  相似文献   

17.
在倡导给付行政、福利国家的今天,公共住房保障俨然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让百姓居者有其屋"不仅承载着公众的热切期盼,更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在乐见我国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与之配套的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却存在诸如法律属性模糊、供需矛盾突出、分配机制混乱等理论与制度上的问题,亟待我们从行政法的视角深入解析,以期通过理论更新和制度改良来弥补上述缺憾。  相似文献   

18.
法律体制内的思考是法治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法治的建设,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人们的法律知识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遇到涉及法律性问题时,人们能否自觉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评价则不无疑问。以提前还贷为例,可以展示法律解释方法的应用,以及我国体制外思考的现象,证明法律适用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强调体制内思考的重要性,这对我国法治建设、人们法律信仰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力量,对法制观念、法律制度、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法院科技化建设作为司法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科技强院战略要求、司法为民和司法便民的司法理念,也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成本,是当下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