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建文汇》2013,(10):47-47
【述评】曹操洛阳护驾后,吸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接纳了荀彧“奉天子以从众辊”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奉人自己军中。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董昭作为皇帝的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以礼相待。他劝曹操奉天子迁都许吕。曹操早已有此意图.  相似文献   

2.
公元二○七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起兵北伐乌桓,大部分将领持反对意见,认为孤军深入,极端不利,但曹操坚持己见,不顾劝谏,即率军出征。到了距离乌桓军驻地还有200余里的地方时,两军突然遭遇,情况十分危急,曹操亲临阵前指挥,这才化险为夷,一仗成功。曹操回来,开庆功大会时,他问:“出发前是哪些人劝我不要北伐的?”那些当初劝谏过曹操的将领都内心恐惧,纷纷跪下请罪。曹  相似文献   

3.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4.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李邦云杨修是三国时曹操手下一名主薄。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时年34岁。当时曹操与夺取汉中后的刘备在斜谷界口一带相持不下。曹操欲进不能,欲退不舍,心中犹豫不定。一天恰好厨师来送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于是便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当时全...  相似文献   

5.
刘继兴 《廉政瞭望》2012,(12):78-78
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曹丕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但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相似文献   

6.
曹操哭奉孝及其他谷正雄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那个郭奉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壁大战之后,曹操死里逃生来到南郡,众谋士于帐下劝慰。突然,曹操顿足捶胸,仰天大哭。众人问他何故,他说:“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败!”说罢,继续嚎啕...  相似文献   

7.
曹操与同学     
邓洪卫 《廉政瞭望》2010,(20):47-47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两人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  相似文献   

8.
周礼 《党课》2011,(8):67-68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奸诈多疑、背信弃义、嫉贤妒能、狼心狗肺的小人,而事实上这是对曹操的误读。虽然曹操有他眭格阴暗的一面,但他敬重人才,爱膳人才,知人善用,敢于担当,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领导。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逐步扩展壮大,灭吕布,败袁绍,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似文献   

9.
《学习导报》2012,(12):40-40
猜疑效应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相似文献   

10.
猜疑效应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相似文献   

11.
王永华 《世纪风采》2009,(12):18-21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  相似文献   

12.
观看京剧《华容道》,不禁联想起“人情”对“执法”的巨大危害来。 赤壁襄兵,曹操大败,落荒逃至华容道,却被关羽挡住去路。关羽勇冠三军.骁剪善战,歼灭曹操及其18骑残兵败将犹如探囊取物,然而,面对曹操的苦苦衷求,关羽想起曾经得到的许多恩惠,将“不擒曹贼甘当军法”的军令状抛在脑后,私放曹操从容逃走,这是典型的“以情害法”。  相似文献   

13.
曹操之节俭     
于佩常 《奋斗》2008,(7):49-51
正如名士许子将当面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对曹操之人之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演义。本文避开这些.仅就曹操之节俭作一些探讨。在曹操这样具有多重性格的历史人物身上.节俭虽然只是其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但也应该作为曹操的一个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体代表们介绍自己的“老朋友”,只有一次。那是在中共九大全体会议上,被介绍的是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纪登奎。纪登奎何以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呢?说来话长。毛泽东在许昌发现了纪登奎先说说毛泽东的许昌情结。许昌小城位于河南中部,古为州治。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由洛阳迎往许昌,使这里成为汉朝的京城,被时人称为许都。曹操在这里建功立业,威镇四方,成为历史名人。说起曹操,就不能不提到许昌。毛泽东对曹操的武功文治很是佩服,自然而然就对许昌多了几分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路…  相似文献   

15.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6.
尧都土话     
漕心眼衣服脏了,怎么说?父老乡亲说:漕了。漕了,就要洗,洗了就干净了,干净了就不漕了。现在,这个漕字使用范围被扩大了,大到了人的内心天地。某人心眼不好,良心坏了,家乡人不这么说,而是说:———那人心眼挺漕。或者说———那是个漕心眼。想想也对,如果说衣服脏了是漕,那漕心眼不就是脏心眼么?本来,这个漕字和曹字不同。可是,在家乡人的嘴里,说着说着,就一锅熬了:那人的心眼比曹操还漕。听听,把曹操也给带挂出来了。曹操该冤枉了,无缘无故,插挂人家老曹干啥呢?其实也不冤枉,曹操写了那么多诗,家乡人没记住,只记…  相似文献   

17.
庚寅 《前线》2013,(2):83-83
《三国演义》中有曹操烧掉自己书稿的故事,那是曹操中了张松的计。过目不忘的张松,说他的《孟德新书》“吾蜀中三尺小儿,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曹操怕“古人与我暗合”,“令扯碎其书烧之”。此乃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个人物以他独特丰富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曹操令陈琳用讨伐他的檄文来祭奠袁绍那一场戏如山峦起伏,酣畅大气,充分展示了曹操政治家的风度。在兴味不尽之际,翻阅《三国志》,这一段故事说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任记室,大约相当秘书长之类的职务,受命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痛骂了。打败袁绍曹操得到陈琳后问,“你替袁绍写  相似文献   

19.
读《三国演义》到“关云长刮骨疗伤”和“治风疾神医身死”二回,感触很深。关羽忠勇非凡,毅力惊人,水淹七军之后,被曹仁的弓箭手射中毒箭。为了医治箭伤,纵然刀刮白骨,悉悉作响,也谈笑自若。相比之下,号称一代奸雄的曹孟德却是另一番情景。他头痛数年,痛苦不堪,当华佗提出要打开脑颅,取出“风涎”才能根除病痛时,曹操不禁大惊失色,责令将华佗打入牢狱。曹操拒绝治疗的结果是:病情加重,不久就一命归天。掩卷沉思,关羽为何不惧刮骨?因为他知道不刮骨就不能疗毒;曹操为何大惊失色,因为他认为打开因为他认为打开脑颅就是存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曹操。因而引起了人们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属于在读历史书籍时,对人物进行臧否的范围,是他谈古论今的学术行为;有的认为毛泽东评曹操乃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还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纯粹是为了给曹操翻案。难道毛泽东重评曹操真的只是为了给曹操翻案,抑或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意?本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你解开个中之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