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条基本经验主要有三个要点:第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要走自己的道路;第三,革命和建设都要有中国的特包。本文就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①这一重要论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点睛之笔。它不仅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精辟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一九八四年,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对这个“基本结论”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精辟阐述。  相似文献   

5.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十三大,到十三届七中全会概括出十二条原则,表明我们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总原则,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原则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制订十二大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总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得出上述基本结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索,并付出沉重代价以后所取得的正确认识。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于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后,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全党形成了对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那么,什么叫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我想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谈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科学结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纲领。它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同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必须找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李瑞,邵淑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新时期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社...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大全面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人成就和新鲜经验,作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根据这个基本结论,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规定了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我们党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由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7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首先论证了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都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共同理念,然后对比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方式上的不同,最后总结了五十年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近年来,我们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条路线的正确性。但是,王若望、方励之等,却欣赏“全盘西化”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他们在这个根本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问题上挑起了论争,搞乱了一部分人的思想。因此,很有必要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重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张学成 《传承》2008,(8):48-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首先论证了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都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共同理念,然后对比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方式上的不同,最后总结了五十年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宣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一、准确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对解放思想含义的界定,《纲要》引用邓小平的原话,把它明确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  相似文献   

18.
林宗吉 《创造》2004,(11):57-57
实践性.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宝贵,正是这一理论是实践的呼唤、时代的需求."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是走老路?还是走苏、东之路?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理论指导.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向世界宣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随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学“结合”这篇文章,做创造性的工作──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体会王梦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开卷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开宗明义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薛暮桥同志指出: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详尽地阐明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同志在大会的开幕词中,对这一指导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