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驾驭庭审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开庭审判方式作了重大修改,形成了控、辩、审三方权责分明的合理格局。在法庭上,举证、质证责任在控辩双方,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主要由控辩双方进行,法庭辩论在控、辩双方之间展开。法官居中主持、裁判。由此可见,新的庭审方式出现了抗辩性增强、突发问题增多,驾驭难度增大的趋势,对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审法官,运用什么策略,采用什么方法,有效地驾驭庭审活动,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法官水平和能力的一次检阅和考验。驾驭庭审的策略,是指在开庭审判活动中,…  相似文献   

2.
张华 《河北法学》2001,19(3):150-151
一、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重要意义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庭审方式作了重要修改 ,使之进一步完善。新审判方式的重要特点是 ,由控辩双方向法庭出示证据 ,对证人证言质证 ,展开法庭辩论 ,法官从中查清起诉事实 ,核实并认定证据 ,进而依法做出公正的判决。证人在新审判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原刑事诉讼法也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辨护人双方讯问 ,质证 ,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经过查实以后 ,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但在审判实践中 ,按原审判方式 ,审判人员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 ,经过审查 ,认为犯…  相似文献   

3.
“控辩式”的刑事审判方式,决定了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诉讼对抗的庭审局面,形成了审、控、辩三方诉讼地位相对独立的格局。作为一名组织指挥庭审活动的审判长,在控辩双方激烈对抗中驾驭好庭审活动的全过程,保证法庭秩序井然,庭审有条不紊,查清案件事实,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4.
论建立健全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系统总结我国多年来司法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当事人主义诉讼方式的合理因素,对法庭审判方式作了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1)变庭前实体审查为程序性审查。即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开庭审判前,只审查起诉书中是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和是否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而不问犯罪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2)在整个庭审调查过程中,控、辩、审三方的职能有重大调整,主要由控辩双方举证、作交叉讯问(发问)质证和互相辩论,法官主动调查的职能弱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制订出台,导致了法官司法调查权的较大变化:首先,庭前审查由实体审查向程序化审查变化;其次,在庭审中,法官的主导性调查转变为补充性调查;最后,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原有的庭外自行调整权已不复存在。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正确认识法官在刑事审判中的角色转换,全面把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6.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以公正审判为核心,以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为主题对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审判程序上较多地吸收借鉴了英美等国控辩双方对证据核查的交叉询问规则,加强了庭审中控辩双方的对抗性,相对削弱了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地位,使法官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以保障刑事审判能在民主、公正、高效的运行机制下进行。然而修正后的刑事庭审方式并非走向完全的对抗制,而有自己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法官在庭审中的地位和权力上. 一、法官在庭审中的地位 在典型的英美对抗式诉讼程序中,法官充当着非常重要的法律裁判者的角色,他…  相似文献   

7.
李伟章 《法制与社会》2010,(28):140-141
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刑事诉讼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刑事案件的审判方式由职权纠问式逐步向当事人主义转移,实行倾向于英美法系的控辩式的庭审方式。控辩双方在一个新的权力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抗,庭审的秩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庭审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带动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大改变,控辩式的审判方式仍在旧的证据规则下运行,依然存在控辩双方在诉讼中适用秘密证据规则,法庭辩论流于形式,庭审效果不好等问题。本文指出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控辩对抗,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庭前证据展示是必经的、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刑诉法确定的控辩式审判方式,吸取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和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审判方式的优点,由法官主持,控辩双方出示证据,相互质证、辩论,突出了控辩双方的职能,加强了控辩双方的相衡对抗,无疑对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有利;同时,庭前实体审改为庭前程序审,以及疑罪从无原则的实施,加重了控方的举证责任。在实践中如何处理控辩关系成了新课题,下面从几个方面作一简单分析:一、控诉职能与辩护职能对立统一我国刑事诉讼法实行控诉、辩护、审判分离制度,三职能分别由三方主体承担,它们相互作用贯穿刑事诉讼过程。所谓控诉职能是…  相似文献   

9.
陈学权 《证据科学》2016,(3):281-283
2015年11月,在周文斌案第二季庭审中,被告人周文斌的辩护人之一清华大学法学院易延友教授对出庭证人胡彪斌的当庭询问引发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在我国未来的刑事法庭上,交叉询问能否成为常态,应当成为衡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以审判为中心,必然要求法院在案件事实的认定上,不能再对侦查阶段控诉方收集的有罪证据材料照单全收,而是要求法官在法庭上通过法定的证据调查程序对控诉方向法庭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切实承担起对控诉方指控犯罪的证据材料有无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守门员职责。在对证人证言的法庭调查中,如果仅以侦查阶段控诉方收集的以书面笔录形式存在的证人证言为调查的对象,那么所谓的法庭证据调查就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因为仅凭一份书面的证言笔录是很难准确判断其真假的。在证人来到法庭时,控辩双方应当按照何种规则对证人进行发问,裁判者应当根据何种规则行使庭审指挥权从而规范控辩双方对证人的询问,是我国交叉询问规则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郭信 《内蒙古检察》2004,(2):27-27,41
在过去的刑事案件审判方式中,经常是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截然分开,控辩双方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法庭辩论上,其对抗性和积极性都不明显。在现行的审判方式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法庭举证后及时质证,并且举证和质证由控辩双方交叉进行,在质证中允许辩论,将一部分辩论内容前移,融进了法庭调查质证中,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性。这对于支持公诉的控方,公诉人在法庭上及时质证,就变得非常重要,成为公诉案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果控方在举证中质证不及时或者失误,就会导致控诉的失败。为此笔者仅就在第一审刑事案件法庭审判中的质证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法庭审判是刑事诉讼的中心环节,而法庭调查又是法庭审判的中心环节,它是指在审判长的主持下,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调查核对,由控辩双方进行讯问、发问、举证、质证的一系列活动。案件事实能否确认、被告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关键在于法庭调查的结论如何,本文仅就法庭调查中证据合法性的质证的重要性、意义及遇到的具体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审方式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剖析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及其体现的诉讼价值着手,结合现行审判程序存在的主要弊端,就直接言词原则与庭前审查、庭审方式和更新审判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庭审方式改革应着重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即明确审判人员的职责,给法官在法庭的角色重新定位;建立完善的证据展示制度,充分发挥控辩双方在法庭的对抗作用;加强合议庭功能,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论点辑要     
《中国审判》2009,(8):53-55
将量刑纳入庭审,对于实现量刑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公开。将量刑环节从评议室内搬上法庭,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庭审程序,控辩双方就量刑情节与量刑轻重公开辩论,法官居中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并将量刑审理情况写入裁判文书,阐明控辩双方的量刑意见及人民法院裁判理由,实现量刑的庭审公开与法律文书公开,使刑事审判公开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其次,强化了公诉机关的公诉职能与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诉讼法力图强化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明确公诉人举证的职责,赋予诉辩双方更多更合理的诉讼权利;抗辩力量的均衡对立,让法官以“独立公断人”的身份出席法庭等等。但目前因各种原因造成控辩双方力量实际上的失衡,使法官无法真正居中断案。为此,笔者撰写此文,意在对刑事诉讼的进一步改革有所裨益。一、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由于控辩失衡,对抗制庭审尚未真正形成对抗制(控辩式)的庭审方式,是指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作为代表国家指控被告人有罪的公诉人和作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律师或其他人,处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庭审方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庭审制度的中国特色及模式界定刑诉法对庭审方式的改革,集中表现在重新配置控、辩、审职能,改变过去由法官直接调查证据的方式,确立了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同时不排除法官调查权的庭审方式,并围绕这一变革,修改了法院在庭审前作实体性审查的庭前审查程序。新的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刑事审判中法官具有调查证据的必要,其目的是澄清心证与查明案件事实,甚至必要时对被告进行客观照料。但是法官的查证责任并非是承担对案件事实的证明责任,而是同控辩双方尤其是控方的证明责任存在严格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法官的查证责任与控辩双方的证明责任进行边界划分,只有在控辩双方履行必要的证明责任后,且在特殊的条件下,刑事法官方能依职权调查证据。  相似文献   

17.
法官庭前活动的比较研究左卫民,刘全胜在现代世界名国,刑事案件从控诉方提起诉讼到法院开庭审判都有一定时间距离,在这段时间里,受理法院需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审查起诉案件、处理控辩双方的诉讼动议、组织法庭、制定审判计划和安排审判日程等,我们统称法官庭前活动。...  相似文献   

18.
起诉后控方继续收集证据缺乏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在审查完毕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后,能否继续收集证据?该问题似乎不应该有所争议,因为刑诉法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二)项以及由该条而衍生的第一百六十六条已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要补充侦查的,可以建议延期审理,撤回起诉补充侦查,并应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为什么立法者会赋予控方在提起公诉后继续收集证据的补充侦查权?笔者认为其因有二:首先在于与刑诉法所负任务相吻合;再者,在现有审判方式中,法官居中裁决,控辩双方地位平等,各自就其主张进…  相似文献   

19.
朱伟一 《中国司法》2006,(2):105-107
“对抗制”(adversarysystem)也叫“当事人主义”,指诉讼中主要由当事方或当事方的律师在法庭上主打。法官相对被动,只就法律问题作出决断。如果法庭是舞台,台上表演的是当事双方或他们的律师,吹、拉、弹、唱,全力以赴,而法官负责维持秩序,负责裁定法律问题。而审判中法官所裁定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证据问题,因为美国的诉讼之战主要是证据之战,双方的主张要靠证据来支持。陪审团审判中,由陪审团认定事实,法官仅负责解释法律。如果诉讼仅由法官来审判,当然事实也由法官来认定。但即便事实由法官来认定,美国法官也是相对被动,只能根据双方按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较多的吸取和借鉴了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的一些要素,形成了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相融合的刑事审判模式,如规定了控辩双方在法官的主持下对被告人、证人和鉴定人进行交叉询问,司法解释进一步规定了交叉询问应当遵循相关性、禁止诱导性和不得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