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法人能否犯罪?这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价值的问题。徐建同志的《法人不会犯罪吗?》(以下简称徐文,见《法学季刊》八二年第三期)一文,对此作了肯定的论证。读徐文,得益非浅,然而对徐文所持观点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犯罪行为总系犯罪主体所为,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是解决法人能否犯罪的关键。本文从此出发,谈点个人浅见,与徐建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谈法人犯罪的立法构想刘仁文法人犯罪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产物,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呈急剧上升的势头。虽然我国已有些单行法规对法人犯罪作出了规定,但总的来看,立法工作还远不能适应当前同法人犯罪作斗争的需要。本文就拟议修改的《刑法》、《刑事诉讼...  相似文献   

3.
《法律适用》2005年第8期“法学论坛”栏目刊登的张永泉同志《递进主张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中提出的“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论很有新意,笔者认为该理论为举证责任的分配拓宽了思路,解决了举证责任中的结果责任不能转移的问题,很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一、对“递进主张事实”概念及其特点的理解与认识(一)“递进主张事实”的概念张文虽然提出了“递进主张事实”这一全新的概念,却未对其概念进行定义。不过,从其提出的思路和叙述的过程以及对“递进主张事实”的理解,笔者认为,所谓“递进主张事实”,是指在民、商事诉讼中,一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卫生法制》1999年第6期刊登了周杰同志所著的《关于责令改正的法律思考》一文,作者认为责令改正是一种行政处罚。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在此欲与周杰同志商榷。所谓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实施的制裁.通说可分为申诫罚、财产罚、能力罚(或资格罚)和人身罚四种.它以惩戒违法为目的,其惩戒性或制裁性,体现在对违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权益的限制、剥夺上,或体现在对其科以新的义务上。行政处罚不是在某个人或组织不履行法定义务时,促使义务人承担其义务的措施,而是对其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一种制裁。罚者就是要使违法者承担比守法者更多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河北法学》1983年创刊号,刊登了王兆基同志《我对侦查概念的理解》一文,读后颇受启发.然而,又有一些不同之见,故提出以与王兆基同志商榷.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侦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表明,侦查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专门调查工作;二是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王文认为,“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就是指第二编第二章,即侦查那一章中有关带强制性的规定,即强制检查、搜查、扣押和通辑等措施.”我们认为,侦查概念中所讲的“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第二编第二章的内容,而是与之有关的第一编第六章的内容,即强制措施.理由是:  相似文献   

6.
刘涌 《法学研究》1982,(1):41-42
《法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登了刘家兴同志的《民事诉讼中的“社会干预人”》一文,读后受到一定启发。文中对“社会干预人”的意义、作用所作的论述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文中有几处似有不妥,现提出与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法人犯罪的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几年来,法人能否作为犯罪主体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热题之一。法人犯罪肯定说与否定说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立法上究竟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作出最佳的选择。虽然理论界对此问题还有争论,但从立法的趋势来看,作出惩罚法人犯罪的规定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以肯定法人犯罪为前提,探讨一下法人犯罪的立法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不仅不应该取消省会市和较大市的地方立法主体资格,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两类市的地方立法工作,并赋予它们以完整的地方立法权,以加快地方立法的步伐,改变地方立法滞后的现象;将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定性为“创制权”,将地方行政机关的立法权归结为“补充权”,并进而划定各自的“专有立法权限”,这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行不通;在我国地方立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立法名称的规范化应该是最有希望可以首先获得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与法人犯罪的立法完善邱运理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剧烈变动,新问题、新情况的层出不穷,我国10多年前建立在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现行刑法,以及在此前提...  相似文献   

10.
诈骗罪中的“被害人”概念本身是规范意义上的民法概念,不同于刑法中的“犯罪对象”,不能理解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作用者。因此,存在被骗者与被害者相分离的情况,“保姆案”与金融诈骗便是典型的三角诈骗。“自愿交付”系诈骗罪成立的表明构成要素,如果不是“自愿交付”的,不能得出不成立犯罪的结论,而是成立更为严重的敲诈勒索罪或抢劫罪。在诉讼欺诈的理解上,应当考察到其侵害财产的层面,不能为虚假诉讼罪完全评价。诉讼欺诈完全可以视为通过司法机器行使财产犯罪的情形,同时符合虚假诉讼罪的,按照想象竞合原理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1.
虽然按照国家组织法的规定,监狱属于行政机关的序列,但不能因此简单地将监狱等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也不能简单地将行刑权等同于行政权。在法学理论上,司法有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分。在狭义和中义司法中,监狱行刑权不是司法权,监狱也不是司法机关。但在广义司法中,监狱的行刑活动作为刑事诉讼活动重要环节而成为司法活动,监狱作为刑事诉讼主体之一而具有司法机关的性质。在法律实务中,监狱行刑的依据是刑事法律规范而非行政法律规范。在刑事诉讼中,监狱具有与检察院、法院相平行的司法机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非财产损害赔偿(我国称为"精神损害赔偿")由不重视到逐渐被各国所重视,是民法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对精神的损害赔偿.关今华同志的《试论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以下简称"关文")一文,对精神损害的有关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读来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国,法人犯罪巳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点之一。一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以各种“公司”、“商行”、“中心”(多数具有法人资格)的名义,打着改革、搞活经济的旗号,大肆进行经济犯罪和其他犯罪活动。据调查,1987年上半年,某省工商行政机关查处投机倒把大案四百五十三件,其中法人组织作案的就有三百二十七件,占72.2%,88年上半年该省查处投机倒把大案一千零八十五件,其中法人组织作案的六百二十九件,比87年同期增加了91%。某市海关系统1988年查处的八起走私倒卖案件,全是法人组织所为。某市检察机关88年立案侦查的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4.
读了《法学杂志》1985年第四期周强同志的《论遗赠扶养协议》一文(以下简称“周文”),觉得某些提法尚可商榷,愿提出探讨。一、遗赠扶养协议是有偿的法律行为。周文认为:“‘有偿’一词在民法学和经济法学上是有严格含义的,它是与等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遗赠扶养协议中根本不存在等价的问题”。因此,遗赠扶养协议不是有偿的法律行为。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民事法律行为”与“有偿的法律行为”、“无偿的法律行为”是属种关系,而“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则是全异关系中的矛盾关系。这就是说,全部“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有偿法津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两种,一起民事法律行为非此即彼。据此,周文认为遗赠扶养协议不是“有偿法律行为”,那么就只能是“无偿法律行为”,我认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所谓“有偿”,  相似文献   

15.
也谈法律经济决定论——兼与周永坤同志商榷●周世中《法学》月刊1996年第2期发表了周永坤同志的《法律经济决定论评析》(以下简称《评析》),该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纠正了“经济决定论”,现行的法律经济决定论和马恩晚年的思想有根本的区别,提出要走出法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理论界对法人能否犯罪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看法,但1987年以来法人犯罪立法的大量出现,不能不将我们研究的重点引向应如何在法律中科学地规定法人犯罪方面。在目前酝酿修改刑法典的时候,笔者对我国的法人犯罪立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立法机关参考采纳。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此论及的超前立法,既不是不着边际、仅仅满足于立法者个人好恶的立法行为,也不是主观臆想。仅仅存在于理论思维范畴内的法学思辨,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虽尚未全部或充分或根本展开,却已可知、可预见,并在未来必定发生的社会关系予以法律调整而创造新的法律规范的模式。这一貌似“时髦”的立法现象是一种植根于现代社会需求,脱颖于科学思维的立法行为;是一种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法人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由于一直奉行罗马法中“社团不能犯罪”的原则,因此,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其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均不承认法人可以成为犯罪主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法人数量不断增加,法人力量也日益强大,随着垄断和竞争的加剧,在法人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物操纵指挥下以法人名义和凭借法人力量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情况也不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这些涉及法人组织的危害社会行为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统治利益和经济秩序,因而引起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法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与重构李希慧上篇法人犯罪刑事立法的反思1987年,我国立法机关冲破犯罪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传统观点的束缚,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该年1月22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  相似文献   

20.
也谈批捕权的优化配置——与郝银钟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1998年第6期发表了郝银钟同志的《论批捕权的优化配置》一文(以下简称郝文),在对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提出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主张批捕权应由人民法院来行使。对于郝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将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谨与郝银钟同志商榷。一、批捕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郝文认为,检察机关只是法律监督机关,并非诉讼行为的直接参与者,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仅指对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并不包括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这一观点实际上脱离了我国整个刑事诉讼体系以及司法实践。首先,从检察机关的性质来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