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迈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因公民个人隐私泄漏而导致个人利益受损甚至人身受到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个人隐私权保护制度的缺失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隐私权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完善隐私权保护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隐私是个人身体和私生活的秘密。隐私权则是以隐私为调整对象的法权形式,它包括个人身体的自由权和私生活的秘密权,以及当这些权利受到侵犯时获得司法保护的权利。与其它法权形式一样,一方面隐私权的内容,形式及其调查方法受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浅谈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要求保护其自身隐私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与之对应的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却极其薄弱,以至于在《民法通则》中没有关于公民隐私权的规定。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与公民强烈自我保护的意识的矛盾决定了建立、健全我国公民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对此,我们结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一些探讨。一、公民隐私权司法保护的现状在我国,有关隐私权的司法保护散见于诸多实体法和程序法及其司法解释之中,《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确立了隐私权的司法保护的基本原则。但是,…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隐私权是指公民的私生活有受他人尊重和法律保护的权利。有西方国家,公民隐私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随着我国民主生活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对此问题也应引起重视。有人认为,我国还没有在法律上对公民隐私权进行保护,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1982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就已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具体说,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方面的事实不被他人擅自取得或公开的权利,它是公民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立法上注意了保护隐私权,但还不够完备,有待加强.本文试就此作些粗略分析,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商业化的增强,信息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其被收集和利用的情形无法避免。这种情景势必会对网络使用者的个人隐私权造成一定的威胁。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网络经营者的商业利益和个人的隐私权保护之间发生了明显冲突。信息网络中的隐私权保护已是网络用户最关注的问题。例如,美国199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网络使用者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表示关切1。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虽起步较晚,但网民的数量急剧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1年7月17日…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它表达了人们内心追求独立安宁的渴望,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个人隐私受到空前的威胁和挑战。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成为制约网络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隐私权法律制度中的热点问题。而在我国,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尚处于开创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已有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解斐斐 《法制与社会》2013,(15):284-285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必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在信息时代,隐私权侵权现象越来越常见,侵权手段越来越多样,本文从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入手,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刻反思,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立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时代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设想和举措,使隐私权在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刑事搜查是一种具有高度强制性的警察权力,对警察机关高效地侦破刑事案件、控制犯罪人和脏款脏物、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秩序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强制性权力封公民意志的压制性和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效果,其滥用极易给公民的隐私权利造成严重损害,并因此削弱国家治理的合理性基础,破坏公民对国家实行法治的信心,因此,法治发达国家在刑事搜查中,都特别强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而由于中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隐私权的条款,理论上对刑事搜查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关系认识不一,司法实践中侵犯公民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在立法上确立并保护隐私权,乃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据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我国将从法律层面对手机入网实名登记制作出强制性规定,消息一出,人们褒贬不一,持反对意见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实名制可能带来的隐私侵权问题。本文试从推行手机实名制引发的争论出发,讨论手机实名制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问题,从而证明推行实名制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1.
略论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民隐私权问题越来越成为法律工作者探讨的课题。隐私权的产生和确立是基于对个人作为权利主体的尊重,是对一种个体利益的保护。由于我国尚未将隐私权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单独的民事基本权利,对公民隐私的法律保护十分有限,使得实践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试就公民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略抒己见。一、公民隐私权的法律特征隐私,英语为Privacy意为不受干扰的独处;秘密;私生活、私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国内稍早时学者们把隐私与阴私等同起来,现在则一…  相似文献   

12.
公民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多年来,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一个被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许多国家也都开始重视对这项权利的保护。在此本文主要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新刑法《修正案(七)》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条款,通过对隐私权基本理论的探讨,评析国内外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进而发表对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也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活动自由和控制个人生活秘密,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隐私权作为法学概念,最先由美国法理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关于私生活的权利》中提出。他们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和设想,认为是一个法律上的原则,可以用来保护公民个人的秘密免受大众化的新闻事业、摄影、记者或者其它现代设备拥有者录取景象或音响,或者将录音录像重播等行为的侵犯。到本世纪中期,这一理论被许多国家接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七十年代美国就制定了与保护隐私权有…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网络上所发生的有关信息泄露的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许多人惊呼:“网络让你无处可逃!”例如:1999年1月 Intel 公司在其 PⅢ处理器芯片上加上可识别的序列号,触发了隐私权的争论。识别号码的做法可使计算机用户的私人信息受到不适当的跟踪。投诉说,所谓的处理器序列号(PSN)实属不公正和欺骗性贸易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发出公告要求政府部门抵制含有可识别的序列号的芯片,直到2月份 Intel 公司宣布可提供相应软件打开或关闭此项功能才使此事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5.
16.
陈雄 《法制与社会》2011,(29):30-32
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隐私权的内涵。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侧重于保护个人掌控自己的私人信息的权利。但是,我们在强调保护此种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权利的滥用。这就需要通过确立具体的判断标准,以便达到合理保护权利的目的。日本在网上隐私权保护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网上隐私权保护制度,其中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面性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随着一些人肉搜索、"艳照门"等事件频繁被网友爆在网上,使得一些网络用户的网络隐私权面临着被侵害的问题,于是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人们在享用网络所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隐私被侵犯的威胁,是以,庇护广大群众的网络隐私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成长的首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出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建议。希望本文的分析对我国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工作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文明、民主的国家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拥有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和利用、私人秘密被不当或者恶意的披露、私人领域被人非法侵入的权利。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其中对于人们隐私权的侵犯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于在网络环境下对于自己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本文就将分析一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斌 《法制与经济》2010,(13):72-73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工具,在为人们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网络中权利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各种网络侵权案件频繁发生,比如非法干涉、监视私人网上活动,截取他人电子邮件、QQ信息,窃取他人QQ账号,企业对员工的个人电子邮件进行监控,黑客或网络服务提供商截获和篡改网民个人的电子邮件,利用电子监控系统监视他人在网上的言行等,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但是对于这种新生事物,立法相对滞后,其法律规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网络侵权责任归责原则问题也在国内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