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权威辨析     
权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当今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中,法律权威构成了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和基本特征。搞清权威与法律权威、法律权威与个人权威、法律权威与党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对清除人治思想的影响,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促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权威与法律权威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个体之间围绕利益这一核心问题必然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要使社会中个体的意志、利益和要求达到和谐统一,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必须有一种能调整和控制、取得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2.
许娟 《湖北社会科学》2006,3(2):144-146
法律权威是基于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获得社会主体信服并一体遵行的至上性体现,法律的实质良善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伦理基础,法律的工具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效力根据,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权威形成的事实根据。根据法律权威的运行状态和形成机理,说明法律权威形成的内在根据是法律的合正义性、法律的合理性、法律的规律性;法律权威的外在根据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强制力。  相似文献   

3.
许娟 《理论月刊》2005,(12):125-127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现,法律权威的实现是法律的应然权威转化为法律的现实性权威的过程。通过对中西方法律权威的状况的比较来分析影响法律权威的因素,探讨法律权威的实现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锐 《前沿》2009,(3):150-155
法律实证主义是一个内部不一致的学术派别,其中奥斯丁与凯尔森的观点差异尤为巨大。他们之间的不一致表现在:对于“什么是法律“理解不同;对于法律的权威问题解释不同;在法律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观点迥异。造成这种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他们在方法论基础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运行和实践,都是由专门人员——法律职业家进行的,这些操作和实施法律的人必然对其所操作的法律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特别是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大多是来自法律家们对法律的操作效用。因此,法律家们的素养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任是法治建设的心理基础与精神动力,因此我国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在全社会构建法律信任。要想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便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几个环节入手,其中形成立法权威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前提,而确立执法权威是关键,确保司法权威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法律权威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性、机制性概念。法律的至上权威是现代法治的根本性原则。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及中国法治建设的现实,要求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并坚持法律权威。法律权威可以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内生机制与宪制、政治与监督保障的外促机制生成。坚持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坚持法律至重、法律至上、法律至威和法律至信。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10,(8):39-39
方工在《检察日报》2010年7月22日上载文《司法高度权威是法治先进国家的常态》认为,司法权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司法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服从,说话有效。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没有司法权威,法律就没有权威和效力,也就没有法治。当司法不对法律负责,而放弃公正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张晓明  李晓青 《前沿》2004,(8):166-168
本文从现实生活入手 ,洞察出 :政府权威、道德权威高于法律权威 ;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的脱节 ;有限的支付能力与过高的法律成本的矛盾冲突是法律需求不足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 ,提出树立法律权威 ,培养和提高法律认知 ,塑造现代法治心态 ,是拉动法律内需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在社会中具有崇高地位和庄严力量,守法者能得到法律保护,违法者也能受到法律制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成了社会大众自觉或不自觉的普遍选择。法律权威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并且受制于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众所周知,法律内容实质正义是法律权威的源泉和基础。但是,法治实践表明,法律内容无论实质正义与否,保持法律内容的稳定和法律实施的统一则是确立法律权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法治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各行业都开始关注法律的建设。但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规避法律、如何走法外道路,而不是怀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依法行事,使自身的行为时刻符合法律的规范。法律不权威的现象在社会广泛存在,本文从对当事人明示法律依据、分阶段违宪审查、建立案件抽评制度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12.
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现,法律权威的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命题,就是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是否和谐的问题。当前我国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问题研究的方向应该在于:分析现实中二者的不和谐因素,排除这些不一致的因素,由不和谐走向和谐。本文通过对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党的政策的权威与法律权威的比较分析,认为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不能用谁大谁小一言概之,作为法治权威的构成要素,二者既要结构合理,又要功能互惠;一方面要明确政策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法律的实施中,政策的指导作用有一定的法律限度。  相似文献   

13.
张亮 《前沿》2010,(8):20-23
对于法律权威来源问题,需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在西方文明进程中,宗教神学理念和独立的人类理性都曾被当做法律权威的主要来源。而就中国社会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伦理道德和专制君权是中国传统法律权威主要来源。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法律权威的来源愈来愈趋于多元化。可以认为,要想在历史和社会变迁中把握法律权威的来源,必须从主体性、时间维度和多元性三个角度对法律权威来源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重塑警察权威。从本质和根本功能上看,警察权威是国家政治权威的表达,是法律权威的反映,最终来源是相对人的认同与自愿服从。重塑警察权威要求客观审视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消减、法律保障力削弱、价值认可度降低的现实问题。要在培育法治信仰中提升警察权威的政治威严性,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来提升警察权威的法律保障力,在建设警察公共关系中提升警察权威的价值认可度,最终完成依法治国视域中警察权威的立体化重塑。  相似文献   

15.
言论10则     
《人民政坛》2013,(4):43-43
法律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权威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这既是时代需求,也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巩富文反腐倡廉和建设节约型政府是需要靠完善的制度与法律来规范和约束的,不能仅仅依靠减少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投入来实现。如果政府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由此增加的公共服务支出投入也是合理的,能够让纳税人理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  相似文献   

16.
浅谈警察执法权威的缺失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警察执法权威是警察基于其职权获得的面对执法对象时心理和气势上的优势,是执法行为内在的精神力量,表现为执法相对人对警察的尊重和对警察执法行为的敬畏。作为法律的执行者,警察的执法权威来源于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力,是带有法律属性的权威,对警察执法权威的尊重和  相似文献   

17.
法律权威至上思想,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严格依法办事。我国的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具有崇高的地位,极大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人必须严格遵从法律。领导干部要树立以法为本、以法制权的法律权威至上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法理型政党政治权威。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树立党的政治权威的必要途径。必须按照法治原则对执政党的政治权威体制进行设计,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使党的权威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通过维护法律的权威实现和加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瑞卿依法治国,必须确认法律至上的地位,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这既是法治的基本条件,又是法治的主要标志。依法治国,就是依照表现为法律形式的人民意志来治理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制化。或者说,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倡言法治,反对人治,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法治学说。那么,历经漫长的世纪,是什么力量让法治最终在西方孕育和扎根,并使之影响到当代整个世界的法律观?答案就是对法律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一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