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卫平  姚晔 《理论学刊》2008,(1):122-124
社会建设思想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又一幅重要的蓝图,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理论界围绕社会建设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社会建设概念的涵义、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相互关系、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方法和路径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看法.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建设,毕生致力于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形成了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2016年研究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文章有110余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处理社会矛盾思想、民生思想、社会治理思想、发展社会事业思想的研究等方面.已有研究为深化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过,以下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一是研究领域可往更细致、深入的方向推进;二是要进一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三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和"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至为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的思想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同时,"和"的思想生成亦有其内在根据与构成原则:内在根据既源于"和"字本身的内涵,又在于它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还在于它具有超越具象存在形成抽象化内涵的潜质;其构成原则主要有差异性与统一性、平等性与互补性、原则性与权变性.在中国古代,"和"以无比丰富的思想内蕴极大地影响了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乃至人们的言行举止.以至今天,不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还依然深受"和"之思想的浸润.  相似文献   

4.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杨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一毛不拔”的说法向来被曲解和误传,本文结合史料记载,探讨了杨朱社会思想的可贵之处,指出他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早期中国版的个体自然权利思想,在缺乏个体权利思想和实践的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非常可贵.本文也指出了杨朱思想的缺陷,对何种情境下不适用“一毛不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人民的权利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义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推进社会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不能否定效益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调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向.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加强中国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公正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易>及易学的启示和影响,始终贯穿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为了解决社会危机,挽救东汉政权,王符、仲长统、荀悦等人借助易学阐发了一系列社会批判思想.这些思想更多地摆脱了象数易学的束缚,在义理解<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并促使易学最终向玄学转型,成为东汉后期易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何景春 《党史文苑》2006,(11):44-49
毛泽东宪政思想主要产生和定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不仅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革命的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代表了毛泽东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理论探索的最大成就.作为20世纪中国宪政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深刻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宪政运动的特征、价值追求、根本任务和发展道路,对近现代中国宪政乃至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构筑了中国传统的礼治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三纲五常"思想是其典型表达.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公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富裕等四个方面.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的理论具有现实性、动态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独白到复调的转换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状态,这已被经典社会理论家们所阐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塑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复调社会条件.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呈现出独白性特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一元引领带来阻滞.通过搜集和激活课堂异见的方式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论辩式教学是呼应当代复调社会条件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21,(9):39-40
1.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丁辉  郭广银 《求实》2017,(2):4-13
绿色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旨在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讲话,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代中国共产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一脉相承.现阶段习近平的绿色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执政环境的绿色化、主流文化的绿色化等方面.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指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彰显中国国际社会生态责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但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还具有坚实的社会、阶级基础和坚实的思想、实践基础.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获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也就是说,至今产生了四次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5.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通过对巴黎公社管理经验的总结,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人民管理思想,即:人民主权、人民普选、人民监督、人民武装、人民教育和人民公仆.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当今中国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思想文化,作为一定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构成,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有着突出的价值整合功能和行为规范作用.作为当代主导思想文化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邓小平理论以其思想的科学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而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推动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文拟从思想文化这一视角阐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历史作用.一、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全党全民的思维方式的创造性转化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应从指导思想和主题两个层级来考察和认识.指导思想是最高的宏观层级,主题是次高的中观层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说,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党的最高的宏观层级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次高的中观层级的主题,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与科学发展观对等的关系,应该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等的关系,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因其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要搞清楚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首先必须搞清楚作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作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和创新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创立了构建社会新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变革现实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制度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继承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对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同志得以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关键.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起,就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潜心研究了矛盾问题,比较系统地“说明和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写出了《矛盾论》这部辉煌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不仅代表了毛泽东同志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而且成为毛泽东同志后来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9.
"现实"是邓小平社会公平思想之逻辑基础.马恩"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种原则设想的理想公平观;毛泽东脱离现实、对马恩教条化,导致了平均主义,也是"结果公平"的理想公平观.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恩和毛泽东社会公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公平观.以现实为逻辑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国民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非常丰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他对当时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反思、探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