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13章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俄罗斯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立法思想。我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主要从工会、国家监督、劳动者权利的自我保护几方面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我国应在劳动法法典化、加强工会权利保护作用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作场所的普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的连接日益便捷,这使得劳动者休息时间受到侵蚀,对其职业安全与健康产生危害,远程工作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这一问题。西班牙先后通过《个人数据与数字权利保护法》《工人法》《远程工作法》引入劳动者的离线权,明确其主体与内容,并通过集体协议的方式加以落实,但仍存在实践效果不佳的问题。我国在引入劳动者离线权时,应当以休息权作为保障离线权的首要路径,在劳动立法中明确离线权的内容,并辅以离线权的保障与豁免机制,从而为数字时代下劳动者的休息权提供更为有力和合理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带薪年休假"即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一项基本休息权,更是劳动者体面、有尊严劳动的体现。然而,当下由于劳动者的种种弱势地位,加之相关执法职能部门监督"不作为"、不到位,导致一些无良企业以种种理由"侵吞"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什么让劳动者享受法定的年休假变得如此艰难?六大误区值得提防。误区一:个体雇工、临时工没有年休假?【案例】市郊失地农民小赵系一家水站雇工,专门负责为客户上门送桶装水。每月基本工资为800元,外加效益  相似文献   

4.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劳动者的安全卫生保护方面来说。落实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属于硬性指标。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才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便是一了百了,既不存在任何关系,也不再承担任何权利义务关系。然而,为了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诸多劳动法律、规章及相关解释,又提出了许多特殊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些权益既有《劳动合同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也有依据我国法律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附随权利”,我们统称为劳动者的“后合同权利”。  相似文献   

6.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享有知情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劳动者个人信息安全。综观国外对个人信息的立法,借鉴欧盟模式及美国安全港模式的先进经验,我国的劳动立法应从明确用人单位知情权的权利界限、规定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个人信息的规章制度以及设定特定的劳动法责任三个方面,有效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有些企业不惜通过大批量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恶意降低劳动条件来实现企业利润,这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建立劳动者解雇听证权能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保护了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劳动者解雇听证权的概念界定,听证主体、法律程序和法律后果都是该权利构建过程中要详细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表达分散、工会缺乏独立性和代表性,导致劳动者权益经常受到资方的不法侵害。从利益组织化的角度来看,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就是要实现劳动者的利益组织化。为此,应当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优化劳动法律制度设计和安排,重点着力于:规范工会组织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完善工会代表权的构成与实现机制,促进雇主组织的行业性规范和自律,构建工会与雇主组织之间理性博弈、协商民主的劳资关系,健全劳工维权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保障制度等,真正实现对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雪云 《人权》2005,(1):15-20
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立法、司法、行政等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劳动法》、《教育法》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法律体系。劳动权 中国高度重视公民的劳动权,依法保护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单保护)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但是,实践发现,劳动争议案中劳动者并非具有绝对优势,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或错误做法。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才能引导劳动者走出维权误区。  相似文献   

11.
政策法规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它以国家意志把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既是劳动者在劳动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又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公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主体。因此,《劳动法》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劳动领域保护劳动者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12.
烈日炎炎,挥汗如雨。高温下应如何保证劳动者安全和身体健康,用人单位应该知法、守法、依法送劳动者一片阴凉。 一要把握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权益。《安全生产法》第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第45条至47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存在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采取可能应急措施后撤离。不得因此降低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解除合同。《职业病防治法》第4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用人单位应创造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相似文献   

13.
工作场所知情权是人权在劳动领域的延伸,是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下保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实现劳动权利的前提和基础。以劳动法确认劳动者享有工作场所知情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正义在劳动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完善我国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与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制度能保护劳动者自由择业的权利,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7、38条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做了规定。第37条规定了预告解除,第38条第1款规定了通知解除,第38条还规定了立即解除。第37条规定的预告期不做区分处理具有合理性。我国的现行制度下预告解除权可以适用于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期限的约定冲突,与国外规定不一致,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更大,这种立法保护是在不对我国劳动法律制度进行太调整的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商业秘密作为权利人的一种无体财产权 ,任何主体不能对其侵犯。竞业禁止属保护商业秘密的手段之一 ,仅适用于法律规定的某些特定主体。择业自主权为宪法、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法定权利 ,除非与劳动者协商一致 ,任何主体不得予以限制。  相似文献   

16.
解雇保护制度是劳动合同法基于权利倾斜性配置理论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解雇保护制度体现了深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但是这种深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必须考虑到劳动者和用工者之间的利益和力量衡平,必须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以从根本上兼顾社会正义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公安工作日益趋于繁重,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公安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他们普遍长时间、高强度地工作,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本文在对警察休息权的现状、休息权的重要意义,民警休息权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管理学的视角提出有效保障警察休息权的对策建议,希望有助于公安民警休息权的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前言一、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二、公民、政治权利三、司法中的人权保障四、公民的劳动权和劳动者的权益五、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六、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七、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郝晶 《前沿》2011,(2):98-101
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合理行使与有效保障有助于劳动权利与资本权利的契合,实现劳资双方利益最大化。同时,劳动者民主参与权不是一项绝对权利,需要予以必要的限制,限制的方式包括制定正当行使的原则、外部监督机制以及要求劳动者承担必要的义务。另外,为确保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有效运作,我国立法应在承认劳动者、企业、国家与社会对劳动者民主参与权实现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制定该项权利的行政保障机制与司法救济框架。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动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劳动者权利的健全与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劳动者最主要的权利是劳动力所有权。社会主义强调劳动者权利,市场经济注重劳动力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劳动者权利与劳动力价值相统一。劳动者权利主要是通过国家实现的,而劳动力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市场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