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两个必然的思想,"两个必然"是共产主义学说的最重要原理,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有必要重新探讨《宣言》对"两个必然"理论的论证。《宣言》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揭示了资产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阐明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无产者,从而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分析基点,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同时采取矛盾分析方法阐述处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过程,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两个必然"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础上得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重温此思想,有利于树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辨证的认识原则和方法,从而更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蕾 《法制与经济》2013,(4):54-55,57
文章将法律推理视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应用分支,在具体分析适用法律的过程时不可避免涉及到的问题是何为法律?为何演绎推理对此法律的适用是有效的?对于这些问题,麦考密克借用实例和奥斯汀、哈特和拉兹等人的观点系统阐释了效力论,进而从实证的角度结合自然法理论得出法律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之下的认可。而法官适用这一法律规则,能够运用演绎证明充分必然的得出法律结论的前提是基于共同承认的"效力论"。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展开具体讨论,对效力论的形成前提进行证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理解颇不一致,主要分歧表珊为“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之争。前者认为,只有对危害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危害行为,才是该危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两者之间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后者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危害行为,也可以成为刑法中的原因,两者之间构成偶然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的分歧,必然要在实践中反映出来;同样的案件,两种观点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任何事物都应有其客观必然存在的逻辑前提——即研究问题的逻辑起点。每一种理论的构建都是在其所设定的大前提下进行进一步推理与论证从而得出支撑其观点的结论,前提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的出现,前提的错误必然导致结论的错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6.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民主的发展,废除死刑是从刑罚人道主义出发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欲在我国实现废止死刑,分析死刑制度走向,应当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这也是通往废止死刑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机制建构根据简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刑事和解,系指经由司法机关的职权作用,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地直接商谈,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刑事和解在我国有其事实、法律基础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既是被害人学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也是犯罪人矫正和回归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与社会福祉增加之所需要,是公权力完善及公权力向私权力妥协的必然结论,有法律明确限定范围的刑事和解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对于公共性价值旨趣的追寻,是当前治国理政的灵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想愿景。它体现着国家施政、政党执政以及政府行政的德性。基于公共性价值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双重维度的考察,在反思西方国家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落入"形式公共性"窠臼的深层根源基础上,可以逻辑地得出这一结论:将"形式公共性"和"实质公共性"融合一体的公共性价值追寻,必然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价值与国家治理模式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实践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理论上而言,这对于明晰国家治理价值未来演进的社会机理以及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并进而探寻在"形式公共性"和"实质公共性"整合基础上总结与提升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独立董事在中国:假设和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立董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制度。把"独立性"当作某一类董事的人格属性,并假定这一属性能够在他们的任期内保持不变,这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有关独立董事的实证研究常常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独立董事的实际效用与预期效用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书讯     
《盗亦有道:一个"精明仔"的黑帮生涯》作者:尼古拉斯·派洛基(美国)译者:贾令仪贾文渊定价:32元出版:2012年10月这是一部生动而未加虚饰的纪实作品。主角亨利·希尔出身于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他相信,成为黑帮"精明仔"等于拥有了整个世界。他的生活一方面充斥着抢劫、  相似文献   

1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显示了党和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也预示着我国人权促进和保护工作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状态,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权保护水平的重要标志。宪政的主题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因此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属于宪政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而保障人权必然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2.
李伟强 《中国审判》2013,(10):98-101
<正>经济发展与法院受案数量是否存在着相关联,如果存在,那经济发展对法院受案数量的实际影响又是如何,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Christian Wolischlager在"民事诉讼和现代化:德国不来梅地方法院1549-1984五个世纪的工作"一文中,得出这样的结论:1775-1931年是不来梅的工业化的开始和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增长和诉讼的增长有着最为显著的对应关系;1931-1984年这一阶段,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人阶级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形势下,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是工人阶级整体素质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工人阶级队伍出现庞大的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和贫困职工。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界定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本文从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变化,主人翁地位的界定和加强巩固工人阶级地位三方面对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性恶”是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研究中,有一种"性恶论"颇有市场,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值得关注。经初步研究,这种观点立论的论据主要有三,即西方关于人性恶、权力腐败和法律的人性逻辑起点——"自私"的论述。我们逐一查阅和剖析了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他们对有关的论述的介绍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加上对"恶"、"基础"概念理解上的片面和肤浅,因而说"人性恶",进而得出"恶"是法律的人性基础的不科学结论。从相关的论述和历史的实际看,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恶"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是"善"的阙如,是人性的一种缺陷。显然,"性恶论"歪曲和丑化了人性,因而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故应坚决地抛弃这种理论,并肃清其在社会中的流毒。  相似文献   

15.
陈巍 《证据科学》2012,20(2):216-231
"韩寒代笔门"事件业已成为公共事件,韩寒拟以方舟子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至法院,如果成案,法院将面临判断方舟子一方提出的"韩寒有代笔"这一主张是否属实的难题。方韩案中关于韩寒有无代笔的证明责任可以由法院裁量分配。方舟子一方采用间接证据证明的方式证明其主张,但由于方舟子一方所适用的经验法则具有盖然性,不同主体会得出不同结论,方舟子一方的推论过程存在极大争议。方韩案中,尽管法院有权行使自由裁量权判定代笔事件的真伪,但考虑到确证裁判可能引起的社会舆论压力,法院最有可能作出"证据不足以认定存在代笔事实"的"真伪不明"结论,适用证明责任规则,回避事实争议。即使代笔事件未得到确证,方舟子并非必然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法院可以通过对过错要件的认定实现言论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利益平衡。方韩之争过程中,公众的证据科学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也暴露出一些非理性之处。  相似文献   

16.
刘晓虎  范旭东 《河北法学》2005,23(5):139-142
从死刑的必要性考问中得出"应立即进行死刑废止实践"的结论,但是每一种社会实践都离不开一定的具体条件,因此分析死刑废止的现实条件,对废止实践进行可行性研究是死刑存废逻辑辩论的最后环节。从民意、法制统一、暴力犯罪等方面着手分析这一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余辉胜 《河北法学》2008,26(4):173-176
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不仅是由宪法的实然法条规定确定的,更为重要的从应然视角看有其深厚的法理基础。我国检察权定位于法律监督权,这一定位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宪政结构体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具体国情之中。如果不能立足于这些视角冷静理性地看待检察权,那么就必然误入西方学术分析框架隐含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先验假设的逻辑中,从而得出错误结论。此外,要准确理解检察权属性,还必须正确厘清其与法律监督权、公诉权、职务犯罪侦查权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少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同时由于受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西方工人阶级在数量、素质、构成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犯罪学历史性的发展犯罪是人类共同生活所造成的必然现象。如果说人类生存竞争难以避免,那末犯罪则是件随人类生存竞争的一种现象,它是达种竞争的必然结果。对于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任其发生。不过,我们的人类文化,不允许这种事态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犯罪的另一方面,必然要产生"文化"事业,它不允许这种事态漫无边  相似文献   

20.
官欣荣 《现代法学》2003,25(5):82-87
商法学在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实践中的"复兴"与重构即成为历史的一种必然。而且,这一"复兴"不仅是中国商法学本土化的继续,而且更是全新意义上的中国气派的商法学说、思想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