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日本战后防卫政策的演变及走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后日本在有计划地发展自己的防卫力量的同时 ,也逐步背离“专守防卫”的原则 ,走上了一条政治军事大国化的道路。本文认为 :和平宪法和日美安保法这两个内含矛盾的法律体系之间的张力形成了战后日本防卫政策演变的内在原动力 ;日本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军事大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日本善于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也是日本防卫政策得以转变的重要原因。在对日本战后的防卫政策作了上述思考的基础上 ,本文最后对日本防卫政策的今后走向作了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的影响,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朝鲜一直是日本外交和安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对象,但朝鲜却是亚洲唯一与日本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日朝关系正常化交涉几经波折,仍处于僵持状态,难成正果。为了把握冷战后日朝关系及朝鲜半岛周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日本对朝政策框架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简言之,日本对朝政策框架,是一种在对美协调的大框架内,以安全利益为主、以绑架疑案与历史问题挂钩为基本策略方针的多因性协调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3.
郑汕 《和平与发展》2014,(2):30-42,123-134
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实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国际舆论认为,日本战后"战犯政治"的延续,追求"经济景气"的诱惑,联合国撤除"敌国条款"后摘帽心理的膨胀,美国"再平衡战略"的鼓动,是安倍政府敢于搅动东北亚局势的主要原因。一旦日本突破战后体制,"修宪"成功,日本就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左翼文学发展逐渐弱化,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半途而废。同时,日本战后的所谓左翼进步文学在对待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问题上也存在着暧昧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日本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不能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性质和战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核政策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核三原则"是战后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之一.但是,冷战后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气候的双重影响下,日本在核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其核政策也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新变化,无核化政策前景日益令人担忧.本文依据相关资料及既往研究成果,对冷战后日本无核化政策的新动向进行系统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未来日本核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日本著名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指出:战后日本外交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经济中心主义”,无论是内政,还是对外政策的实施或是外交行为的目的,都以国家经济的恢复增长和繁荣作为最主要的目标,都带有极为强烈的经济色彩和功利动因,可以说是一般性政治外交的经济化。而“经济中心主义”的外交战略,又决定了日本对外援助政策以“经济开发”为基本特征的原则方针和行为方式 。  相似文献   

7.
杨淑梅 《东南亚》2002,(1):31-34,30
20世纪以来 ,日本一向高度重视东南亚 ,把该地区视为与日本休戚相关 ,必欲加以控制的战略枢纽、资源供应地和销售市场。为了将这一地区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日本早在 30年代就精心谋划了取代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计划。然而 ,随着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 ,1936年 11月在五相会议上确定为国策的“南进”政策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彻底破产 ,日本势力被逐出东南亚地区。战后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日本将目光再次投向东南亚 ,以一种新的姿态迈出了“南进”的步伐。日本对东南亚政策是战后日本外交最重要的组…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后日本的东南亚政策历史上,经济援助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指出的:“日本在东盟国家的利益以及它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所做的一切,最明显地表现在它对它们的经济援助努力上。”①战后年代,日本对东南亚的援助占其双边官方发展援助(ODA,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的45%以上。80年代尽管东盟在人均国民总产值上已达到世界银行的“中等业人”的发展水平,以东盟国家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仍然获得35-40%的日本双边ODA。亚洲是日本援助的重点,而东南亚又可谓“重点之重点”。自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政治走向是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新保守主义左右了日本政坛,日本政治日益右倾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周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从“战后政治总决算”到“有事法制”的出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寻求与之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逐渐成了自民党的普遍认知。中曾根康弘当政时期,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义政治,确立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在其任上,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策行动以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确立的目标,如大力扩张…  相似文献   

10.
试论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的第一次松动祝树春1954年12月至1956年12月执政的鸠山内阁时期,正值战后中日关系的僵化阶段。由于二战后对日本实行占领和半占领的美国推行极端敌视中国的政策和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对华政策的方针,使战后中日关系历尽坎...  相似文献   

11.
周永生 《东北亚研究》2003,(4):31-35,41
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从抓住主要矛盾,全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同时,从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不协调发展,阻碍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等角度归纳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失败的教训。这特别值得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战后体制与战时的日本并没有断绝,日本的战时体制,即40年体制,在战后仍然延续下来,并成为战后日本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例如,以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轴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日本企业,就是战时总动员体制,即40年体制的产物。40年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生产组织;二是“共生”的概念。40年体制在日本经济高度增长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它又成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从产业结构的转换、终身雇佣制的变革、规制的改革等方面足以说明,如何克服40年体制,是日本当前结构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日本法西斯挑起的侵略战争给东南亚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日本理应给予赔偿 ,在日本战败前夕及战后初期 ,各受害国纷纷提出了赔偿要求 ,国际社会也提出日本必须予以赔偿 ,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赔偿的原则和方案。但是 ,由于冷战的出现与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 ,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战后初期的铲除日本赖以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复兴周边各国的惩罚政策向扶植日本、使其充当防共“防波堤” ①的宽容和重建政策转变。赔偿问题一度搁浅。然而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一直久拖不决的赔偿问题终于以协商的方式得以解决。那…  相似文献   

14.
东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日本刻意渲染东亚威胁特别是"中国威胁",迎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安保政策进行战后以来的大幅调整。主要内容包括重构国家安保顶层设计;调整防卫理念,增强自主防卫力量;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步步解禁集体自卫权,颠覆战后专守防卫政策;调整对外安保关系,加强日美安保同盟,构筑地区多层安保框架等。日本安保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影响。首先,在重塑与加强自身防卫的同时,打造出战后以来日本最具危险性的政军体制,使日本成为东亚安全中突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不利于中日安全互信的建立,复杂和恶化了中日关系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使东亚本就存在的安全困境更为恶化。最后,使日美同盟从防御/威慑的内向型同盟转变为威慑/进攻的外向型同盟。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在加强美国对东亚安全事务干涉与掌控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日本的自主性与主导性,日本不正常的"国家正常化"又前进了一步,最终将破坏日美同盟及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5.
战后初期的日本金融改革,是在盟军统帅部要求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经济基础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双重背景下进行的。金融改革在摧毁战时金融的基础上,进一步试图将日本金融“美国化”,但因美国体制在日本“水土不服”,“美国化”最终归于“日本化”。本文在论述日本金融改革的基础上,考察战时日本金融的状况,得出战时形成的主银行体制在改革期间并未被中止,而是依然延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项昊宇 《和平与发展》2023,(1):97-112+156+159-162
日本岸田内阁通过发布“安保三文件”,对国家安全战略和防卫政策作出大幅调整,标志着二战后日本国家发展路线的重大转向。日本重拾激进强军扩武路线,尤其是引入“反击能力”和大幅增加防卫开支,使其“专守防卫”等战后军事约束进一步名存实亡,和平主义发展路线出现动摇。日本国家安全观和对外战略思维突出阵营对抗和大国竞争指向,强化与美西方阵营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安全捆绑,凸显“冷战回归”色彩,将深刻影响亚太安全环境和全球战略稳定,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构成新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日本施行“安保三文件”、落实强军举措仍面临诸多内外制约和掣肘,在其国力衰退的大背景下本质上属“以攻为守”之举,根本诉求是使日本“摆脱战后体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进而谋求在国际秩序变革期中提升大国影响力,未来日本军事大国化仍将是有限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右翼与法西斯在日本是同义语,是具有日本特色的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是与日本右翼分子鼓吹法西斯主义密切相关的。战时,日本右翼与军阀、财阀紧密结合,狂妄叫嚣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可以这样认为,战时日本右翼是伴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扩张而飞黄腾达的。战后,由于盟国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整肃,右翼团体被解散,右翼势力被大大削弱。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在美国的庇护下,日本旧的右翼势力开始恢复,同时,新右翼团体也不断产生,右翼运动呈死灰复燃之势,并逐渐对日本政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近年来,日本右翼分…  相似文献   

18.
日本著名金融专家松本正雄著《政府金融机构》一书指出,战后日本实行的政策金融制度,为其经济发展铺设了一条捷径。日本的政策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不同,系非赢利性质,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一环,从质和量两方面与民间金融机构互为补充,对特定对象进行资金融通。摘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日本政府的政治右倾化与其国力的不断增长紧密相关。日本政府顽固坚持右倾史观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一定的“民众”基础,其中,既有战后美国占领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日本政府战前战后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日本的战争责任没有受到追究、日本国民对政府右倾史观的漠视和容忍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政治发展的滞后,拖住了日本意欲迈向21世纪的战略脚步,长期执战后日本政治牛耳的日本自民党的保守性及其僵化了的政党体制,普遍被认为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现实主义的日本文化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政党和政治,造成了日本自民党忽视理想、不注重方向的现实主义性格。因此,忽视理想的现实主义政治文化是日本政治改革举步维艰的根源所在。日本自民党只有在未来与历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现实与理想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完成日本的构造改革,并继续执掌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