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作者喜欢寓论说于讲述之中,其言说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言说艺术与作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庄子既洞达原始神话思维的根本精神,又汲取文明时代理性智慧的养料,把认识和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熔铸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其言说艺术产生的触媒。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言说的方式,使《庄子》具有更丰富的审美趣味,从而产生更为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自身具有先在性、规定性,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的语言也是不可言说的。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析言说——言说者——已言说的——尚未言说的——劝说这种整体性结构表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为存在自身的本性语言不是不可言说的,而是可以言说的。  相似文献   

3.
海力波 《思想战线》2011,37(5):6-10
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侧重发掘"艺术的社会性"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对艺术这一审美本体的言说,导致未能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直接有力的回应。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艺术人类学可以将对不同文化中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尤其以对不同审美认知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重点,从而为深化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凸显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诗思融合是《庄子》文本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可以从生命哲思的诗性言说、自然哲理的艺术显现以及政治理念的曲折表达等三个方面得到切实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王建民 《思想战线》2013,39(1):7-11
在艺术人类学研究实践中,通过关注艺术活动中人们浸入其中的情感、激情和欢乐愉悦,把握人类更多的感觉方式,有可能弥补以往人类学研究中仅仅关注理性、重视听觉式的访谈言说和视觉式的眼见为实的行动,而忽略了情绪情感、忽视了多种感觉方式之虞;借由对于艺术活动的"体验式"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由艺术形式的深入分析入手,人类学家可以探索文化观察与阐释的新途径。艺术人类学研究本身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人类学学术理论性实践,应当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张琴 《学习与实践》2016,(4):133-140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从不以批评家自居,却以三百多篇散评彰显了他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存在。法郎士的文学批评虽不脱印象式批评的形态特征,却内含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诗性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和体系,即张扬文学批评的直觉思维形态,澄澈真善美的人道主义价值观,构建以乐趣为核心的审美标准,确立融智性于诗性的言说方式。法郎士的诗性文学批评见解,相较于当下日趋技术化、理论化、远离鲜活艺术对象的学院派文学批评,富有着十分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与技术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理性思维滋生出西方古典艺术的和谐审美观;现代技术理性的发展造成人文与技术言说方式的对立,使得现代主义艺术将审美价值建基于艺术形式的建构中: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和成熟改变了传统的审美形态,使审美走向虚拟化.从技术的角度审视西方艺术审美的绵延与转型,能使西方艺术的审美嬗变获得更为内在、更为本真的理解,从而揭示出技术语境中西方艺术审美流变的独特意涵.  相似文献   

8.
我省新建本科院校英文教育呈现知识量化衡量、教师人文素养不足以及缺乏经典学习的现状,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言说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的意义。在英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交融互构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同时,围绕为何言说、由谁言说、言说什么、以言取效、如何言说等五个言说层次,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探究英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互构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原始"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原始艺术"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同时,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借助民族志的方法,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原始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近代社会以来,言说成为影响政策过程的主要方式。为了防止言说带来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暴力,言说被放置在制度主义框架之下,但制度化的言说却被扭曲、被空洞化,丧失了实质性的意义。协商民主意图通过协商和对话来重振言说,但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言说受到精英控制的局面。20世纪后半期以来,行动主义兴起,行动主义突破了言说的制度主义框架,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行动来做出表达。政策系统的边界被打破了,政策过程扩散到私人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的行动中,一个合作的政策行动体系逐步生成。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言说模式误读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在言说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本文从哲学言说方式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几点思考,如系统性、简明性、准确性、生动性等.  相似文献   

12.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抓住了"难以言说"和"言说之难"这双重困境切入。"难以言说"主要指"作家在写作时处处受限的处境",关键点显然在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难以言说?他所难以言说的又是什么?对此本文作者做了颇为详尽的分析。例如,光复后台湾民众短暂的激情为何会退去?是否与执政当局的所作所为有关?在充满各种政治禁忌的当时,这些都无法具体说明,小说只好采取"模糊"写作策略。相对于"难以言说"主要指小说作者"在一个时代下言说"的艰困,"言说之难"更多指小说人物吴锦翔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5.
“侠客”形象,作为武侠小说的核心因素,被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所继承,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之服务于政治,成为革命意识形态的艺术言说方式,传奇性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与曾在新中国被根绝了的武侠小说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褚燕 《理论月刊》2007,(11):70-72
文论言说主体对文学现象所关注的焦点、角度以及方法,总是与批评主体的现实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言说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自我身份期待。古代士人进行文论言说的心理动机主要表现为载道型、实用型、审美型等层次。  相似文献   

17.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与音乐相遇     
“我们试图在这里言说音乐,但是突然发现我们恰恰是在被音乐言说着──于是,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和她相遇了。”──黑缪音乐网站  相似文献   

19.
在地缘文学中的乡村想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乡村真实的言说上 ,萧红和迟子建采取了不同的女性言说策略。萧红通过民族、性别话语建构了深刻而真实的乡土东北 ,而迟子建借助童话与神话建构了想象中的北国温情乡村。  相似文献   

20.
谭梅 《求索》2012,(8):158-159,96
20世纪上半段各个历史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都有表达时代精神的主流话语。主流话语对作家来说,既是思考的出发点又将成为思考的限制。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诗歌创作为例,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话语模式外的个体言说作一些思考。一般来说,主流话语常常以压倒性的优势,习惯性的削弱乃至遮蔽个体言说,导致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清。因此,当时代主流话语以集体性、连续性的方式或明显或隐蔽的干涉着诗人的个体写作的时候,诗人应该坚持个人的生命经验、主动"疏离"时代主流。这样,才能免于成为空洞的主流理念的牺牲品,才能在保持文学所应有的先锋、独立、想象等艺术品质的同时,与主流话语构成理性而有效的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