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采购救济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采购机关与供应商之间容易在合同的授予和合同的履行阶段发生性质不同的争议。考查WTO《政府采购协定》及美国、欧共体的政府采购立法,可以发现,对于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争议,各立法均有相应的救济机制。我国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可以借鉴境外的经验,规定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种不同的机制,以适应政府采购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对我国国内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安 《法学》2005,(6):29-35
加入《政府采购协定》不但将使我国市场完整地对外开放,而且将极大地促进国内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行政改革的发展。在政府采购市场主体制度上,将放弃国内立法奉行的“单位成立条件标准”,执行GPA的“政府控制或政府影响标准”;在市场竞争行为制度上,政府采购决策将用GPA的“完全商业标准”和“充分市场竞争”替代国内现行立法“有限商业标准”和“平等竞争原则”的规定;在争议处理上,政府采购供应商将直接根据GPA规定请求司法救济主张权利,GPA关于救济程序的“商业机会”、“商业利益”原则将替代国内“行政效率原则”;在行政改革方面,GPA将使政府合同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伟 《法制与社会》2010,(2):178-178
行政救济制度是现代化国家法治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行政救济制度,但是,它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文认为应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扩大行政救济范围,增加新的救济途径,加大立法力度,完善行政程序立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行政公开的救济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行政公开救济的立法不足,导致行政相对人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行政知情权.因此必须要通过立法来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公开的救济制度,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对权力监督,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为主体的行政救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它对于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国现行的行政救济制度还有诸如立法不完善、救济过程不规范、救济范围有限、救济效果不好等等的不足 ,我国的行政救济制度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6.
卫学芝 《山东审判》2007,23(4):87-90
劳动权的救济包括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包括司法救济和行政救济,其中,司法救济又包括民事司法救济、刑事司法救济和行政诉讼救济;行政救济主要指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救济.私力救济主要指劳动权的自卫制度、自助制度、协商制度以及调解制度等.我国的劳动权的公力救济存在救济不及时、力度太小、成本太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从立法、执法和司法角度加以完善.另外,我国的劳动立法尚未规定劳动权的私力救济制度,其适用范围和方式还需要法律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有所值”作为立法宗旨是政府采购法制度设计的根据。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应当服从提高政府采购效益的目标。实现立法宗旨的根本途径是充分利用以招标为中心的市场竞争机制,但是这种竞争应当受到采购过程效率原则的限制,使采购竞争成本与采购实际收益保持适当的比例。政府采购合同性质是影响法律适用和法律救济的重要因素。政府采购合同具有公法与私法的兼容性,无论使用何种救济途径都应当注意这种混合性合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行政不作为的存在,必然使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使受害者得到法律救济。行政不作为如何救济,如何追究行政不作为的法律责任,是行政不作为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行政立法、实践领域的救济制度进行分析,提出了行政不作为救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最终对未来行政不作为救济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现有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现有制度存在的缺乏统一立法,且现有立法存在疏漏,不便操作与行政行为效力原理及其规则严重脱节等来自立法的先天缺陷和程序不健全,致使司法与行政的角色严重错位和责任和救济机制不健全等来源于体制的后天缺陷。并对近年来学界对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几种主流的改革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对象法律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行政问责制度已经正式走向法制化。然而,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限制了问责对象权利救济制度走向成熟,进而成为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障碍。本文拟说明行政问责对象救济的必要性,并且针对我国立法现状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制度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