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周恩来的秘书周家鼎回忆说:“文革”全面发动之后,许多老同志包括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意见越来越大,不时流露出一些愤懑情绪,有的人按捺不住,不顾场合地大发议论。周恩来知道后,非常焦急,生怕这些老同志发泄不满,会带来麻烦、于是在1967年2月初,  相似文献   

2.
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深深触动了毛泽东,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也使他要在政治上重新倚重“文革”中受到排斥的一些老同志。在周恩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1973年3月7日,邓小平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当年8月在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由于此时周恩来病情加重,毛泽东有意识地培养邓小平成为周恩来的接班人,对邓小平更加器重。在一次工作汇报中,毛泽东讲到各大军区司令员久未调动的问题,问邓小平怎么办?邓小平稍作沉思,随后把身前的茶杯和毛泽东的茶杯对换一下,毛泽东会心一笑,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相似文献   

3.
原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撰写的《风雨40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随着运动发展到出现打、砸、抢、到处夺权,一片混乱时,一些部长级的老同志意见越来越大。他们有时也会到总理值班室发牢骚,讲一些对“文革”不满的话。这些话反映到周恩来那里,他很焦急,生怕这些老同志发牢骚会带来麻烦,他就很难保护他们了。所以,他多次对老同志们说:“你们说话时一定要小心,如果你们再这样讲,发牢骚,我也没法保护你们了。”他让周家鼎传他的三句话  相似文献   

4.
今年 3月 5日 ,是周恩来诞辰 1 0 5周年纪念日。 2月 2 0日 ,中国老年学会和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人民公仆 人民怀念———纪念周恩来诞辰 1 0 5周年座谈会”。宋平、吴阶平、谷牧、罗青长、钱信忠、崔乃夫、杨德中、朱仲丽、于若木等出席座谈会。会上 ,一些老同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情追忆了周恩来总理崇高的品格风范和光辉业绩。本刊特选登吴阶平、何祚庥、冀朝铸、张彩珍 4位同志的发言 ,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饮酒有节 周恩来主张饮酒“只论酒量”,“尽欢不尽醉”。他幼时即喜饮绍兴酒。长征途经贵州茅台镇,曾用超过一两的杯子连饮25杯,酒量不可谓不大。但他举行家宴,从不逞酒意,看一些老同志年岁渐长,总是再三嘱咐不要多饮。许世友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在“文革”10年动乱中,周恩来保护了大批老同志和民主党派人士。许多人这样说:要是没有周总理,“文革”的动乱,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还要翻一番。这一点,老干部们体会最深,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聂帅在“文革”中,就受到过周总理  相似文献   

7.
<正>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后勤工作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军事斗争的后勤保障任务。在这支后勤队伍中,也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后勤工作者和领导者。1948年12月,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针对一些同志不安心后勤工作,周恩来指出:“老同志要带好头,搞好传帮带,首先是‘两杨’(杨立三、杨至成)、‘两周’(周玉成、周文龙)责无旁贷,你们不搞后勤谁搞啊!”“两杨”和“两周”就是人民军队后勤队伍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虽然不如开国将帅中的一些军事将领那样赫赫有名,同样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博览之窗     
周恩来是否“夺了毛泽东的军权” 宁都会议后,周恩来取代毛泽东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从而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致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成是“周恩来夺了毛泽东的军权”。事实并非如此。 在宁都会议进行中,周恩来就多方提议,力图使毛泽东留在前方,明确表示不同意把毛泽东召回后方的意见。他认为:“泽东积年的经验多偏于作战,他的兴趣亦在于主持战争”,“如在前方则可吸引他贡献不少意见,对战争有帮助。”因此周  相似文献   

9.
博览之窗     
1969年秋冬,有一大批老干部被从北京遣散到外地“文革” 之后,大量的回忆录和有关文章提到,老干部受到“林彪一号紧急命令”的迫害。 1969年10月17日,林彪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阻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当晚,周恩来与中央政治局成员分批会见部分在京老同志,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李达结束“守寡”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后来由于一些原因离开了党,但他一直在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研究工作。 1939年初,毛泽东和周恩来曾托李达的学生、历史学家吕振羽看望并征求李达的意见:是否愿去延安。李达当即表示:“只要有一碗饭吃,我就愿意去。”由于周恩来出国治病,吕振羽便将此话告诉了中共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排练场审查出国文艺演出节目,对京剧《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语。有趣的是,每句评语都不过三四个字,而且皆以“一”字打头。当戏演到项羽不顾形势,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项羽回到后宫,虞姬继续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周恩来“一”字评霸王。刘邦奸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演到项羽孤军深入,落进了刘邦设计的埋伏圈时,周恩来评曰:“一意孤行。”项羽终于被困垓下时,周恩来评曰:“一筹莫展。”当虞姬备酒,项羽吟唱“力…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生平思想研讨会”,于2月19日在福州召开。省领导陈明义、贺国强、何少川、林兆枢、梁绮萍、黄瑞霖、方忠炳、周厚稳,老同志程序、伍洪祥、李德安,以及为纪念活动撰写论文的作者、驻闽部队、社会各界人士300余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3.
1952年秋天,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到上海检查工作,会见了当时在华东幼儿园工作的周恩来表姐龚志茹。童友重逢,往事悠悠。周恩来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的同时,高度评价了表姐的育幼工作。这时,龚志茹不无惋惜地说:“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谁说没有?”周恩来抬起头,望着邓颖超说:“我们有十个!”“是的!”邓颖超心领神会。周恩来接着又解释说:“是的,十个。  相似文献   

14.
正勤俭办外交的带头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些留用的前外交人员介绍经验说,外交人员在不同场合要穿不同的礼服,还介绍了一些繁文缛节,使一些刚走上外交战线的老同志感到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周恩来针对这种情况提出,讲究必要的外交礼节,同时要注意勤俭节约;我们国家初创,以朴素为传统,不要过分讲究,要反对资产阶级的铺张浪费。在1952年召开的第一次使节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当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是20世纪最伟大、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周恩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但是,由于他在“文化大革命”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做了一些违心的事,使一些人对他产生了误解。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笔者认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作所为,不是他胆小怕事、软弱可欺;也不是他盲目愚忠、推波助澜;更不是他留恋名位、明哲保身。要探讨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为,必须从他在特殊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特殊的政治家品格中寻求答案。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是中…  相似文献   

16.
“五一”长假期间,我因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冒充周恩来贴身警卫的人需要核实,就拨通了北京一位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家的电话,可对方一听我的声音马上即回答说:“你是不是问力平过世的事?”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着问了三次,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可对于这样的事,我还是宁愿信其无,不愿信其有。我随即又拨通了一位原在中央文献室周组工作过的同志家电话,她也告诉我说,“力平同志患结肠癌已经两年多了,因为结肠部位靠肝脏太近,不好化疗,他就一直挺着……‘五一’期间,他走了。”听到这里,我的泪水不由夺眶而出,因为就在去年,我…  相似文献   

17.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总政排练场审查出国节目时,对京剧《霸王别姬》及项羽其人,有过一针见血的评语。有趣的是,每句评语都不过三四个字,而且皆以“一”字打头。 当戏演到项羽形势不利,不听劝阻,决意出战时,周恩来评道:“一言堂”。 项目回到后宫,虞姬规劝:千万不可发兵,以免中了刘邦之计。但项羽不容分说,回绝道:孤意已决,明日发兵!周恩来评道:“一家之长”。 演到项羽孤军深入,落进刘邦设计好的埋伏圈时,周恩来评曰:“一意孤行”。 项羽终于被困垓下时,周恩来评曰:“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8.
正解放前中共曾在雅安秘密架设了一部电台,这部秘密电台的负责人,就是前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副署长王少春,其夫人秦惠芳就是这部电台的译电员。接受重任1942年6月的一天,夜深人静,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的办公室,王少春聆听着周恩来介绍国民党川康地方实力人物刘文辉的情况和中央决定派人去搞统战工作的意图。周恩来亲切地说:"二哥(王少春排行第二,年龄又大,故老同志  相似文献   

19.
廖承志是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新中国新闻、侨务、外交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与周恩来很早就认识,长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之一。在长期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生前讲道:“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周恩来曾说过“:我与廖家已有三代交情”。对此,廖承志感叹道:“这是实情啊,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恩来革命关系密切,而她的女儿囡囡又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早在1924年大革命时期,16岁的廖承志还…  相似文献   

20.
透露周恩来病逝前的情况 1976年1月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以后,举国同哀,邓颖超的心情更是沉重.唐山地震后,邓颖超根据中央的指示,搬出了居住多年的中南海,到距台基厂不远的一处房子里暂住. 8月的一天,一位当年跟随周恩来、邓颖超在重庆工作过的老部下在台基厂附近街道上,巧遇周恩来逝世后仍在邓颖超身边工作的赵炜.她向赵炜表达了几位老同志关心邓颖超现况,并希望能与邓颖超见面的迫切心情.在当时的形势下,赵炜深知邓颖超与这些人会面是何等困难,但她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回去后就把情况转告给邓颖超.8月21日,赵炜把邓颖超同意会面的消息告知了在街上提出请求的那位老同志.邓颖超与她们约定会面的时间为当晚8点.但会见地点让几位老同志感到惊愕,邓颖超主张一定要在她的汽车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