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我们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法治为反腐败提供了法律武器,德治为反腐败提供了道德支持,德法并举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2.
陈红  安华 《理论导刊》2006,2(8):25-27
道德作为法治政府的要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德法并举是法治政府的必然选择;以德行政是以德治国的关键。当前,加强法治政府的道德建设的关键是深化行政改革、进行道德立法、坚持褒善罚恶和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3.
曾被认为是建立以欧共体为核心的全欧新秩序发动机的德法轴心,在冷战结束后发生了变化。德国正在设法改变其政治“侏儒”的地位,而法国对此疑虑日深。两国间的距离又因互相对立的金融政策而拉大了。于是有人认为,德法轴心正在被法、德、英三角关系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即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科学灌输原则,认同内化原则,分层推进原则,德法并举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历史都昭示:法治与德治并举是治国方略之真谛。现实国情和历史使命都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法治与德治并举之治国之路,其立足点是现时代的中国国情、重心是治权、关键是创设强有力且互动的“并举”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法治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德法兼治”,而公民意识是德治与法治的平台。因专制主义、法制文化的积淀,形成公民意识被漠视。本文从纵向、横向分析其缺乏原因、培育的紧迫性、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张健 《瞭望》2018,(52):17-19
对欧盟来说,2018年是从希望走向失望的一年,内部矛盾更突出,外部环境也更严峻;与此同时,欧盟也在竭力求变,以更好应对全球新态势。 德法轴心动力不足欧元区改革乏善可陈 以“改革牌”和“亲欧牌”当选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度给欧盟带来活力与希望。马克龙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提议制定欧元区预算和设立欧元区财长职位,并是建设“主权欧洲”最积极的奔走呼吁者,尽管应者寥寥。  相似文献   

8.
对比德法公务员惩戒救济制度:1.在适用对象上法国纪律处分适用范围更大,基本涉及在职的所有公务人员,而德国只适用于事务官,对于政务官则不在此范围内。德国惩戒要求比法国更严;2.在惩戒措施上,德国惩戒中经济措施占比例较大,而法国更强调晋升和职级方面;3.德法的惩戒机关和惩戒程序也有明显的区别。从德法公务员惩戒救济制度比较中可看出我国在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程度、观念、惩戒救济程序和救济保障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坚持依法行政是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的关键。而依法行政必须转变行政机关人员的传统观念 ,树立起与依法行政相适应的四种理念 :树立现代法治理念 ,摒弃“人治” ,崇尚“法治” ,坚持法律至上 ;树立民主理念 ,实现民主法治化 ;树立平等理念 ,平等行政、公正执法 ;树立“德”、“法”并举理念 ,既要有强烈的法治观念 ,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10.
党内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既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从政品德的坚守,也源于对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遵循。因此,德法兼修是新时代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选择。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内在地要求党员干部政德素养与法律遵从的共同支持,必须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实现道德和法律共同遵守、德治和法治相得益彰。具体地说:一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德法共治理念的深刻意蕴,夯实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二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法规法纪教育相结合,提升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基础;三是推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制度建设,增强德法兼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爱观具有不平等性和虚幻性,而现代的以人为本具有牢固的现实基础,是切实可行的;儒家以仁爱观为基础的民本主义是从君治民出发的君本位主义,是君主主权论,现代的以人为本是人民主权论;儒家的仁爱观倡导“德治”,而现代的以人为本主张“德法兼治”。  相似文献   

12.
德法相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道德建设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张星炜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成为近年来许多人思考和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人认为,坚持"德法相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道德建设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所谓"德法相济",就是把道德的教育、感化...  相似文献   

13.
84年渭南县改市后,我们坚持走“城乡并重、农工商并举”的发展路子,短短几年使全市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92年市属工农业总产值突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高度契合现代政治的文明与理念,在引经据典中展现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包含了以“民为邦本”与“正己修身”为旨归的价值品格、以“德法合治”与“选吏用人”为合力的实践品格、以“改易更化”与“居安思危”为辩证的精神品格、以“亲仁善邻”与“天下大同”为大道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中的四重文化思想品格蕴含着文化自觉的精神基因,彰显了融汇古今的政治哲学智慧,其内生性与超越性为中国与世界文明贡献了崭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如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所涉法治,既有研究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公法展开,故存在不足,亟待考察私法能否发挥某些独特功能。鉴于公法在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村民与私法的现实联系更为密切,尤其是考虑到私法严格奉行“私法自治”根本原则,由该原则所引申的“私法自治”“合法私利”以及“德法融合”等重要法治意识,不但有益于培养村民的基本法治意识,而且将极大促进在乡村治理进程中,对相通的、根本性的村民法治意识的良好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构建正确的义利观,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坚持“贵义重利”、“义利并举”;在谋利的方式上,坚持“合法取利”、“见利思义”;在全社会树立重效率、讲公平,靠效率实现公平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 ,通过对人性的考察 ,兼收并蓄 ,容先秦各派政治哲学于一炉 ,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政治哲学主张 ,而且阐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发展有借鉴价值 ,但也有其局限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德治与法治并举”的思想既是对我国数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提升 ,又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做出的光辉论断 ,与荀子的“隆礼重法”主张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在具体工作中 ,必须突出“群众公认”的导向 ,坚持“选育并举”的思路 ,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责任联带”机制 ,不断规范选人用人工作 ,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在传统社会享有极高声誉,其廉政思想的主旨是致良知以安百姓,包括明明德以安民、致良知以灭欲、知行合一以为政等方面。从王阳明廉政思想可以管窥整个传统文化崇尚圣人之治的缺陷,即内圣外王的虚幻、存理灭欲的偏颇、德主刑辅的局限。不过王阳明廉政思想也有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要以现代法治实现对圣人之治的超越,并在法治基础上注重德法兼治,重视德治的价值优势和治理效能,保持“法”与“德”的张力和秩序。  相似文献   

20.
自周初德治主义的萌芽至汉朝中国伦理传统“德治”模式的确立,其间历经管仲以法为主的德法结合论、孔子的以德治国论、荀子的礼法并重论等治国理论。然而,基于批判秦朝“法治”实践发展起来的汉朝治国模式,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纯伦理化的“德治”。与之相应,其培养“德治”主体道德素质的“治德”范式呈现为片面的伦理型特征。自汉至清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的“德治”循环实践证明:伦理型“治德”前提下的“德治”陷入了“德治”悖论。化解“德治”悖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选择是全面认识、借鉴吸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治国理论及其“治德”范式,促进“治德”的伦理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