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与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能力、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指大学生为了某种目的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获取外在知识体系并进行内化而形成的由智力系统联系起来的多要素、多系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与调整,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要"博""、精"结合,三是要符合个体自身的特点,四是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意指人类在追求个人道德完善、维护公共利益与秩序、正确对待自然等方面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个体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既有一般意义上人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亦包括个体自我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关系的生态文明。而本文所言的心态文明是指个体之心在本然向善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努力,提高自我的心理层次,形成完善的人格修养和精神素质,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人际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性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3.
按照传统的法学观点 ,制定和实施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的外在价值 ,确认和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 ,因此 ,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但是 ,环境的内在和外在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存在共损共荣的关系。承认和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对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维护其他物种在自然法则面前的平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应该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的最好方法是承认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理论是分析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重要理论。立足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国家关系入手,可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作出源流探析。公民社会在联系个人与国家,型塑自由与秩序兼备、效率与公平平衡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对现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作出了独特解释:市场经济模式对人的心性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心性结构的变化使得公正成为道德秩序的建构路径,而公正的权威来自最高价值源泉良心。一般准则是德性与德行的完美统一。在道德秩序生成的过程中蕴含着人的心性结构、道德生活主题和最高价值源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修养。自然知识是主体人用来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对人类生存条件进行的理论探索,人文知识使主体人能够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深刻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法则、秩序和规律。它们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人的理想、信念、信仰和道德必须建立在法则、秩序、规律的基础上。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生修养。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知识分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在经历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 ,知识经济的浪潮又滚滚而来 ,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 ,人类社会的结构将随之改观 ,本文作者主要探讨了知识社会 ,纵向分层结构———社会分层状况 ,明确提出 ,知识社会中起主导的分层因素将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 ,外在表现为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8.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看出,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  相似文献   

9.
论责任感的形成与教育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责任感作为人们对所承担的道义的认同和积极的态度,决定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一个人的行为可以造福整个人类,也有可能危及整个世界的高科技时代,个体的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责任感的形成不仅靠外在的威慑和强制,更依赖的是个体的自觉选择,是义务感和良心的统一。个体责任感的培养,要以个体需要的满足为基础和前提,一方面依赖于外在规范的利益制约和威慑,一方面更靠个体爱心、同情心的支持和驱动。  相似文献   

10.
王蕾 《工会论坛》2015,(3):72-75
法官作为个体人,自身特有的注意特性、思维方式、情感因素、从众、性格等心理活动会对裁判过程产生不容忽略的影响。法官作为社会人,社会习惯、制度、政策以及文化仍会影响其裁判心理。法官的裁判心理不是指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在的社会因素中某一因素的单一作用,而是这些因素的整体作用。要实现司法公正,必须在明确哪些因素影响法官审判心理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应对机制引导法官公正裁判。  相似文献   

11.
正人的共生共存性缔造了人类社会,也阐释了人类社会就是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不同关系的叠加进而铸就了人类社会文明与秩序的整体形态。文明与秩序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遵循,是对"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有力回应。从总体趋向上看,人类社会文明与秩序并非静止不变,会随着社会情势的变化呈现曲折发展变化的态势。具体说来,一定社会情势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是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和秩序变化的四大变量,传统社会文明与秩序和现代社会文明与秩序的区  相似文献   

12.
秩序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二者具有统一性。基于二者的统一性,宪法秩序作为秩序的一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构宪法秩序,实现社会和谐,须建设其外部环境,加强宪法自身建设,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规范社会主体的宪法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分层为视角,能够辆示社会结构的深层矛盾与有组织犯罪之间的联系.中国当代社会分屡表现出城乡二元蛄构处在解体过程中、权力-市场并行的资源配置秩序和流动机会与流动障碍并存三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影响到有组织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社会结构成因和外在诱因.  相似文献   

14.
按照传统的法学观点,制定和实施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环境的外在价值,确认和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因此环境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关于环境的社会关系。但是,环境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是统一的,两者存在共损共荣的关系。承认和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对于保护人类自身的利益、维护其他物种在自然法则面前的平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应该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用法律来确认和保护这种价值的最好方法是承认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条、环境法的功能、环境法的现实作用、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环境法律规范的性质、现实的环境立法七个方面对环境法可以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论点进行了详尽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中诸种灾难的根源并非自然科学因素,而大多是由人类自身利益纷争所引起的。如果说是科技伦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则归于自然科学内涵的人文因素——人类社会自身的不健全。在此种意义上,科学技术问题是社会科学的问题。因而,自然科学的未来是与社会科学相融合,即“人的科学”,它将不断为人类带来自由和光明。  相似文献   

16.
人的行为是个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青年人与成年人不同,其行为模式处于一种由无序到有序的过渡之中,而不能呈现出较为稳固和有规律的行为系列。青年人的行为,有  相似文献   

17.
在跨世纪“生态文明”的社会里,根据马克思所揭示的“知识源与知识力统一”的原理,遵循人体自身的“潜能内储”的外化和传统与现实创造实践“内化”于人的“互动”,即“自然力”向“知识力”运动转化的规律,确立知识对各种资源的主导地位和知识力在“世界多样性统一”中进行调节、支配、控制、组合的决定作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跨世纪的中国,将以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和不可逆转的势头出现在自己面前,注重人才开发的教育管理观念体系将提出新的要求,加强科研管理是教育发展所需,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一、跨世纪教学管理观念体系的内…  相似文献   

18.
李开盛 《外交评论》2006,10(2):51-58
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国际关系理论总是反映了一定的价值倾向。秩序与正义是国际关系中两种基本的价值倾向。在三种理论传统中,现实主义传统潜含着秩序追求,革命主义传统高举正义的大旗,自由主义传统则游走在秩序与正义之间。国际关系理论的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其中的价值倾向是否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论批判因此也可以转化为价值批判。要建构一种完善的解释或预测理论,就需要认清国际社会发展规律,学会调适自身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来说,水也是研究基层村社政治秩序变迁的一项重要维度。文章以子君村这一彝族村社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治水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子君人治水格局的变化,探讨并呈现其村社政治秩序与治水秩序从初创直至最终衰落转型的互动关系以及历史性变迁。在农业社会中,水是构成村社政治秩序的关键性要素,亦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动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基于原有治水秩序所衍生的村社秩序也在随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资助完成的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关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身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科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