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先秦至明清,贞节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在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过程中,朴素的贞操观念产生了.春秋中后期以降,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朴素的贞操观念开始具备"从一而终"和"童贞"等原则,而逐步演变为封建的贞节观.自秦汉至两宋,经过各代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努力,贞节观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还未对世俗产生多大的威慑力;明清两代,贞节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世俗社会女性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课前三分钟的说话活动,利用多种方法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恰当的举例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从举例法的设计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专题武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专题的设计和内容组织是关键."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从"概论"课的基本定位、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出发,遵循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才能实现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  相似文献   

5.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我国发展的脆弱性与风险暴露出来。这场疫情不但警醒我国需要补足治理体系的短板,也警醒我们要反思发展迷思,补足发展的短板。"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迈向强国阶段的开局规划,是我国进入高收入阶段、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十四五"规划需要确立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围绕提高人民的真实福祉规划宏观发展、中观发展与微观发展。"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民真实福祉为中心的设想包括:1.通过加强心理建设、推进强身健体工程、净化网络空间、"革陋习、树新风"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加强家庭建设,采取鼓励性生育政策;3.推进城镇精准脱困工程,打造城镇版"精准扶贫";4.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5.推进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共同体建设;6.加强应对无边界总体战的能力,建设韧性社会。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锦心绣口"说与"文成于难"说为中心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性质,而且从文学与人生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做文与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政课"灌-启"式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启"式教学模式,是依据思政课的特点和教学目的,融灌输原则和启发原则为一体的教学活动的范式、程式或"套路".它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性、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知"和"行"的统一性.建构"灌-启"式教育模武的关键在于"贯彻两个原则"、"抓住两个要素"、"优化三个课堂"和"营造一个环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如何实现和保障中国的人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并阐述了"人赋人权"的思想观点。毛泽东"人赋人权"思想的启示是:党要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人民群众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坚决反对所谓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权思想。  相似文献   

9.
“空心村”整治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不仅是保证"空心村"整治规划科学性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必要前提。在"空心村"整治规划中,公众参与还存在着参与积极性不高、制度供给不足、信息公开渠道不畅、参与环节过少、参与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只有从营造公众参与的氛围、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完善信息公开渠道、提高公众参与方式的科学性等方面努力,才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空心村"整治规划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空心村"整治规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80后"青年辅导员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承担着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工作.而他们所面对的是备受争议的"90后"大学生,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80后"辅导员应针对该学生群体特征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王延 《理论导刊》2003,(8):42-44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语言发展中呈现出的"同一化"趋势,是现当代人类社会实践对于普遍性的要求过度张扬的结果,是资本和技术渗透的产物,是强势民族与弱势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相互斗争的反映.这种趋势虽然在客观上有助于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但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和个人在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上强烈的"同质化"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民族否定性与创造性思维的生发.因此,给民族化、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对于恢复语言共性与个性之间的二元张力和平衡,达到取"同一化"之利、避"同一化"之害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行政成本及其治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行政成本是一个世界各国共同存在且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它对当代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现代行政从传统的"软约束"机制下的管理转为按照市场经济的特征"硬约束"机制下的管理,才能控制或降低行政成本。针对行政成本的软约束现象,在建立行政成本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推行仿企业化政府等方面提出了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的问题。经典作家阐述了小农经济的解体与农业合作化是两个必然趋势,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帮助,离不开文化建设等思想。经典作家"三农"思想启示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以工促农和培养新型农民等方面做出解答,从而破解"三农"难题。  相似文献   

14.
在旅客列车上实行"110"报警服务,是铁路公安机关旅客列车治安管理工作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在缩短乘警的出警时间,提高破案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值得全路各公安机关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建昌 《理论导刊》2005,(10):51-53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着全国发展的大局,也关系着其它不和谐不协调问题能不能顺利解决.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四个根本"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策问题,是指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的过程.农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农民要求突破体制束缚的倾向引出了社会问题,进入党和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通过毛泽东、刘少奇等政治领袖人物的思考;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提议进入了政府议程.社会主教育运动的方案规划,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等环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产生了严重失误,失误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方案的规划违背了目标合理、信息全面真实、现实可行、民主参与和科学总结试点经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较强的政府执行力是把政策目标变成现实的重要保证.当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存在着执行力"短板"问题,基于此,提升政府执行力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营造中国特色的政府执行力思想文化环境;创新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执行力的规范机制;优化政府工作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的效率;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执行力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徐复观是挺立于政治与学术风口的勇士.在"道"与"势"的抗衡中,他立足于传统文化,努力守护蕴涵其中的精神生命的价值,从忧患担当里彰显知识分子的学术情思及深广的天地境界,从而照亮了独立而自尊的人格之魂,省思当下,针砭现实也正是使其人生越来越深厚.这是徐复观的写照,更是当前逐渐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在流亡者积极寻找精神家园以提撕自己生命高度的行程中,最终将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移动数据流量,移动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流量社会"正在崛起!在和受众相结合之前,互联网平台有的只是"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元数码",它是"流量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基质性生产资料,任何发生在互联网空间的数字行为都是对它的"塑形",因而对它的私有者来说,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进而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数字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元数码",进而占有普通受众生产的各种"数据商品"及其自然建构的"商品空间"得以获利的。"流量社会"数字生产占据并整合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空,使生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常生活本身也被当作"数据商品"来生产。"流量社会"生产资料的数字化使其不必被资本家排他地占有在自己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资本借助社会日常完成的,生产劳动因而采取了不支付工资的普遍雇佣的形式,数字雇工和普通大众已无法区分。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字化,而在于"元数码"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数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