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此项研究对几种镰刀菌代谢产物的毒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①从“烂蹄病”病区采取52份耕牛饲草,共检出真菌3197株,主要是曲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芽枝孢霉属和交链孢霉属等。其中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的污染率与“烂蹄病”发生呈正相关;②从“烂蹄病”病区耕牛饲草上分离的10种53株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用乙醚提取,其中30份提取物使兔的皮肤出现反应。拟枝孢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的玉米培养物及其乙醚、甲醇-水(95 5)提取物引起大白鼠和小白鼠中毒死亡。用其乙醚粗毒素腹腔注射两只健康杂交公山羊,出现了典型“烂蹄病”病征。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安微省一些地区的霉稻草中串珠镰刀菌为优势霉菌,本试验就串珠镰刀茵毒素对大白鼠的毒性进行了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毒料的制作:将无霉变的玉米反复淘洗,至水变清为止,然后晒干,辗成碎块,再用水拌匀,其湿度以用手挤压不出水为宜。将拌湿的玉米粒分装于大口玻璃瓶内,用牛皮纸封口,高压消毒。选无污染的串珠镰刀菌丝接种于玉米碎块中,置25℃、相对湿度95%的保温保湿箱中培养7天。一般培养24小时长出乳白色菌丝,3~4天有紫色色素。至第8天将培养物转入4~6℃冰箱,放置一个月使其产毒。  相似文献   

3.
贵州遵义地区耕牛“烂脚病”,经调查,霉稍草人工发病试验、病原分离与鉴定、含菌饲料饲喂试验及其毒素提取鉴定,确认耕羊“烂脚病”是由镰刀菌毒素中毒所致。 (一)病原分离与规定 被检样品系采自绥阳、湄潭、遵义三个病区的发病牛采食之霉稻草,共20份。 样品用肥皂水搓洗,自来水冲净,无菌水洗涤5次,然后以70%酒精棉球拭干。剪成1.5~2厘米小段,混合后随机取小段,等距离点植于Czapek—DOX琼脂平板上,26℃温箱中培养4~5天,钓取可疑镰刀菌菌丝移植于PSA琼脂平板上,培养15天,镜检其纯度,如不纯则进行单孢分离。  相似文献   

4.
镰刀菌毒素主要包括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雌性发情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两大类。有关这两类毒素对畜禽免疫性能的影响,国外已有不少研究报告。但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发现,在他们的试验中饲料的毒素含量都远远超过自然污染的量,并且试验期短。换言之,这些试验的条件与实际生产情况有很大距离。为了探讨在实际生产情况下镰刀菌毒素对畜禽免疫性能的影响,我们选用F-2和T-2(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两种毒素,研究雏鸡长期低剂量摄入条件下对鸡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的影响,为提高鸡群的抗病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同色镰刀菌(Fusarium concolor)又名本色镰刀菌。当今,人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时有发生。明确各镰刀菌的毒性特征很有必要。角田广等认为同色镰刀菌可产生两种毒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同色镰刀菌所产生毒素的性质、毒性的大小及毒性反应特征,为进一步进行毒素提纯、结构测定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动物试验 小白鼠为昆明系、雄性,体重约18克,健康。大白鼠体重约150克,健康。兔体重约2公斤,健康。豚鼠体重约200克,健康。 (二)动物皮肤试验 1份硫化钠与9份滑石粉混合,温水调成糊状,涂于动物体两侧,各脱毛3×3平方厘米。脱毛后一侧涂粗毒素,一侧作对照,连涂?天。判定标准见参考文  相似文献   

7.
1986年我们从饲料中分离出引起奶牛流产的物质,其生物学特性及薄层色谱特征均被证明为F-2毒素。该物质分离的纯品进一步通过光谱分析,也确定为F-2。材料与方法(一)F-2样品的制备1.菌种:QFM-1和QFG-1。2.培养方法:大米50g加40%水,分装500ml三角瓶内,121℃高压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上述菌种,27℃培养14天,15℃培养21天,25℃再培养14天。培养物取出后65℃烘干,球磨机粉碎后备用。3.提取制备F-2纯品:用正己烷和三氯甲烷提取,经离心薄层层析仪分离(以TO:TC:A=3:15:1 V/V/V为展开洗脱剂),刮取转子硅  相似文献   

8.
赤霉菌中毒是由产生F—2雌性发情毒素(或称玉米赤霉烯酮)的一类镰刀菌,寄生或腐生于玉米和其他禾本科作物茎叶、种子以及贮藏饲料中,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产生毒素被动物采食而发生中毒。目前关于猪的赤霉菌中毒已有不少报道,但国内引起耕牛中毒则甚少见。 1977年冬我们在进行耕牛“蹄腿肿烂病”的调查中,发现牛饲喂霉稻草后,除普遍发生“蹄腿肿烂病”外,还曾见到不少水牛发生一种不明原因的外阴异常肿大的病例。为此,用霉稻草中分离的镰刀菌制备霉玉米菌饲料,进行牛的饲喂试验,结果复制出水牛赤霉菌中毒的典型病例,并作了临床观察和病因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复制试验与临床观察 将霉稻草中分离的禾谷镰刀菌(以下简称F)、串珠F、燕麦F、茄病F、烟草F及尖孢镰刀菌,接种玉米粉培养基中,置22~28℃培养7~10天,再转入2~15℃培养20~40天,收贮。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被逐渐应用于真菌毒素的监测,先后制备出黄曲霉素M_1(Nancy等,1984),黄曲霉毒素B_1(Candlish等,1985)、T-2毒素(Feuersten等,1985)、赭曲霉毒素A(Cand-lish等,1986)、玉米赤霉烯酮(Dixon等,1987)、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Panly等,1988)、黄曲霉毒素B_2(Hastings等,1988)及露湿漆斑  相似文献   

10.
杂色曲霉素(ST)粗毒素的制备①菌种: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菌株由南京农业大学提供。②培养方法:将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菌株分别接种在察氏培养基上,28℃培养7天,然后接种到Rabie等报道的玉米培养基上,29℃恒温振摇培养30天。终止培养,50℃干燥48小时。③粗毒素提取:玉米培养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霉稻草分离筛选的禾谷镰刀菌77901(Fusarium graminearum 77901),在人工条件下培养产毒,获得赤霉烯酮(Zearalenone F—2)。生物学试验确认该毒素能致阉割母猪呈现典型类雌激素亢进症状。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1985~1987年,先后从5个爆发禽霍乱的鸡场采取病鸡的肝、脾脏,分离野毒株,并筛选出具有免疫原性的菌株作为制苗菌种,制备菌苗,用于预防区域性发生的禽霍乱,效果良好。 (一)方法和结果 1.分离菌株:从刚死亡鸡采取肝、脾组织,用血液平板划线分离培养,并同时用马丁肉汤进行增菌。培养24小时后,挑选可疑为巴氏杆菌的菌落作纯培养。用马丁肉汤培养物对小白鼠作致病性试验;皮下注射0.2ml,多数于26~48小时死亡。从中挑选出致病力强的4株菌Sx-1、Sx-2、Sx-3和Sx-4号,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3.
1975年元月我场熊桥猪场因饲喂受镰刀菌与穗状葡萄菌混合污染的霉饲料(杂交高粱,一部分带壳)引起猪中毒432头,治愈371头,死亡71头,治愈率为83.6%。在此之前,我场农科所猪房也曾因以发霉杂交高粱壳垫圈,被猪拱食而发病,临床病状和剖检所见与熊桥猪场病猪极相似。  相似文献   

14.
我区产玉米较多,每年都有不少的玉米因保管不善等原因,发生霉变,污染上黄曲霉,如1983年从隆安等县收集的100多份玉米样本、检测后发现都含有黄曲霉毒素B_1,有的竟高达5000~10000ppb,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基层兽医站监测饲料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方法很有必要。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简称食品法)比较完善,但作为基层使用尚嫌费时和复杂。Toth等提出用氯仿直接提取测定黄曲霉毒素是可行的。我我们通过试验,采用氯仿定容提取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_1,取滤液点板层析。只需40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5.
将空肠弯曲菌NCTC11168基因组用Sau3AⅠ部分酶切,回收400~3 000bp的片段。用BamHⅠ酶切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c),用SAP去磷酸化后,切胶回收线性载体片段。将基因组片段与载体按摩尔比例10∶1连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PCR分析插入片段大小的分布和插入的正确率。从转化的平板上提取质粒,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获得基因组表达文库。用IPTG诱导BL21(DE3),SDS-PAGE鉴定蛋白表达情况。提取基因组,以0.5U/μg Sau3AⅠ于37℃部分酶切基因组,回收400~3 000bp片段。载体用2.5U/μg BamHⅠ线性化后,用0.8U/μg SAP将其完全去磷酸化。基因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获得了基因组表达文库,库容达52 700个克隆,可以覆盖弯曲菌全基因组4次以上,片段插入正确率为83.3%~91.7%,片段大小为400~3 000bp,且均匀分布,IPTG诱导表达文库后蛋白呈现高效表达,表明成功构建了空肠弯曲菌的基因组表达文库。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发生于宁夏盐池、灵武一带马属动物“黄肝病”和羊“黄染病”的病因,用病区的霉草和从霉草中分离的杂色曲霉和构巢曲霉的产毒培养物以及从产毒培养物中提取的粗毒素分别饲喂小白鼠、羊、骡等引起中毒、死亡,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基本一致。粗毒素纯化后经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分析证实为杂色曲霉素,从而确认了宁夏地区马属动物“黄肝病”和羊“黄染病”的病因是以杂色曲霉素中毒为主的中毒病。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对仔猪海马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于体外培养仔猪海马神经细胞至对数生长期,以0、125、250、500、1 000和2 000 ng/m L不同质量浓度的DON对细胞进行染毒处理,应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Hoechest 33258染色液对细胞核进行标记,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LDH漏出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变化,随着DON质量浓度增加,细胞密度降低、空泡化、染色质浓缩聚集、产生凋亡小体;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LDH漏出率随着DON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当质量浓度达到500 ng/m L以上时,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DON对仔猪海马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能够诱导细胞损伤,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8.
甲胺磷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高效有机磷杀虫剂,对人畜毒性较大。该品引起的牲畜中毒时有发生而缺少快速检验方法,现将薄层分析检验甲胺磷的方法简介如下。 (一)试剂 展开剂:苯9份,甲醇1份。显色剂:0.2%氯化钯溶液。称取氯化钯0.2g,加蒸馏水少许,加数滴浓盐酸助溶,再加蒸馏水至100ml。硅胶G板:先用硅胶制成  相似文献   

19.
为构建表达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将编码破伤风毒素C片段的基因插入到asd 的组成型表达载体pYA3333,转化asd基因突变的E.coliX6212,获得重组质粒pYA3333-TetC,再将重组质粒通过电穿孔法转入宿主菌,构建成表达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的平衡致死的鼠伤寒沙门菌X4550(pYA3333-TetC)。免疫印迹试验证实,该重组菌表达的蛋白与预期的目的蛋白一致。重组菌X4550(pYA3333-TetC)的稳定性试验表明,在体外培养100代后,随机挑选的重组菌落全部都能生长,重组菌X4550(pYA3333-TetC)的生长曲线测定表明,X4550(pYA3333-TetC)和X4550(pYA3333)的生长状态基本一致。动物试验证明,该重组菌是安全的,破伤风毒素攻击后能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观察了在SLB 090-1株Y·e活菌液以不同 途径人工感染后,以及该菌内 毒素和经化学处理菌液接种动物后,它们所致病理变化和体内菌分布。 (一)材料与方法 1.菌株:系本研究组分离自某牧场自然患病羊的生物3型(NB_3)绵羊肠耶新氏菌,菌株代号SLB 090-1。菌种保存于血清马丁琼脂斜面,使用前经羊体传代3代。SLB 090-1株菌对兔、羊的最小致死量(MLD)分别为2亿活菌和10亿活菌(限于条件未作进一步稀释求出LD_(50))。将计量的SLB090-1菌株菌液分为3份,一份作活菌(RD)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