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代军礼中有一项名为"讲武",起源于先秦时期,即《周礼》所载之"大阅",目前关于讲武礼的研究中一些问题还有含混之处,如对"讲武"与"讲武礼"的区分还不够明确、"讲武"与"貙刘"等礼仪之间存在的混淆等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厘清,此外以唐代讲武礼的举行情况为中心,对"讲武礼"举行的时间及程序、"讲武礼"的礼仪功能、军事功能及政治功能、此礼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等问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青年的礼仪素养与社会期望值不符,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某些范围内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对青年礼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开展青年礼育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白红义  赵奕 《小康》2005,(7):42-44
今年上半年,四川天全县委书记向辉礼遭遇了一场黑色的“语录风波”:向在公开场合说的话被归纳为11条蛮劲十足的霸道“语录”,一时群情哗然。向辉礼有没有说过这些话?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县委书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遭受这样的“礼遇”?2005年4月28日夜,《小康》记者和向辉礼相对而坐,倾听当事人的解说。  相似文献   

4.
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难回避的,在廉政建设中经常看到以拒礼为荣的“先进事迹”。拒礼拒贿,固然行为可敬,但却给人留下一个疑问:给你单位送礼行贿考为什么那么多?个中原因何在? 礼,是需要分析的,同样是礼,但送的人不同,送的对象不同,送的目的不同,因此,性质也就不同。亲朋好友之间的礼,是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无可厚非,那是人家个人的事。向为“官”者送礼,则大有讲究,不可不察。俗话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送礼者是为“求”而来的,因此,如何看待礼,重在如何对待“求”,有人主张,对送来之礼,一律“收”下,而后,妥善处置其“求”!  相似文献   

5.
《小康》2006,(6):1-1
中国目前不仅缺乏“礼”,而且缺乏“仪”。礼者理也,仪者式也。礼在内,仪在外,没有仪式的礼,礼就无以负载而不成体统,也就不仅难以规范,而且难以效法,更难以传承,礼最终难以为礼。反过来,仪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可以增强礼的神圣感和庄重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礼和贯彻礼。  相似文献   

6.
李虎群 《人民论坛》2013,(28):29-30
礼排名:第8位得票数:5256得票率:48.1%精华阐释:礼的本义,是敬奉天地、事神致福的意思。礼之本为仁,礼之质则为敬。一切礼节若没有恭敬之心,都是虚礼;一切仪式若缺乏敬畏之意,都是俗套。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无论哪种形态的礼,都是对天地和人心本然状态的洞察和遵循。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省文明委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突出抓好"八礼四仪",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就是在7岁、10岁、14岁、18岁四个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礼”发生了异化,它由西周建立的一个统一性的文化结构变为了流于形式的“礼仪”。相应地,原本依“礼”而立的政治秩序、社会道德等也发生了崩溃。在此之际,以恢复“周礼”为方向,孔子提出了“仁”“礼”一体的思想,即“礼”必须以“仁”为精神实质,“仁”必须以“礼”为道德准绳;以批判“礼”为方向,老子提出了“大礼无礼”的思想,即“礼”本身代表着大道的废弛,真正的“礼”是“无礼”而自有“礼”。  相似文献   

9.
严铭 《人民论坛》2010,(6):250-251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以礼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德为维持礼的力量;法家以法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以刑为推行法的力量。汉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把礼与刑紧紧揉和在一起,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来确认和维护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加强刑的镇压作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1.
成人仪式:从生活教育到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海军  易勇 《思想战线》2003,29(6):50-52
传统的成人仪式在现代法治社会已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由于政治权力的征用从而实现了其由生活教育到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变,主要体现在主持主体、仪式内容、仪式过程和仪式效果几个方面。如何使生活教育的内容不被闲置,保证仪式效果,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夸父逐日神话原型别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世忠 《思想战线》2002,28(3):122-125
出自《山海经》的神话“夸父逐日” ,研究者对其的解说和阐释历来众说纷纭。用原型批评的理论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夸父逐日”神话是以古代巫师祈雨为原型。它的主体夸父是原始社会中的女巫 ,它所记载的内容正是我国古代盛行的祈雨仪式  相似文献   

13.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孕育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许多农耕民族都曾存在过的农业祭祀。作为古老的原始宗教祭仪,它寄寓着农业民族的许多观念和信仰,在农耕社会中经历着传承和蜕变的历史演进过程,近代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还有遗存。透过“孕育仪式”的文化表象,我们依稀看到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自然规律过程中所走过的一段曲折而漫长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苗瑶民族的"祭鬼"与古代汉族的血祭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瑶民族传统宗教中的祭鬼与汉语典籍<周礼>中的血祭,在主要内容以及多种方言的读音上都有相似之处,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苗瑶民族的来源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把“程式”等同为“程序”的谬误,造成实际上的程序性缺陷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传统执法程序的残留;二是社会转型期客观形势的影响;三是立法技术的缺陷。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走出思维误区,增强程序意识;充分调动行政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只有这样,公安执法规范化活动才能不流于形式,公安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朝着群众满意的方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8.
龙大轩 《思想战线》2002,28(6):107-111
羌族法文化发端于四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其中包括有:1 以"杀人偿死"为代表的刑事规范;2 以"同姓不婚"为代表的民事规范;3 以民主议事会"尔母孜巴"为代表的程序性规范。由于古羌是中华先民中的主要部族,又是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其法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中华法系早期雏形的大致构架。  相似文献   

19.
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主要表现了其原始性与分散性的特点。本文从墓地选择、葬具构成及丧葬礼仪几个方面,反映明清时期,乃至近代,台湾少数民族丧葬民俗文化演变的历史状况,从一个侧面认识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与特色,通过比较,从更多方面透视台湾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诸法合体的观念统领了我国古代自《法经》以来的各种成文法的编纂体例。随着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近代刑法观念产生了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在改革旧法体系的问题上,刑法独立的主张并非首先提出,而是先有人提倡制定商法,继而刑法独立的观念才孕育而生。从诸法合体到刑法独立是一步重开历史先河的转变,究竟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观念裂变?诸法合体是中国古代农业自然经济、封建集权政治、及律学传统的产物;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学为刑法独立的观念创造了条件,共同推动它由萌芽、发展、成熟,到最终成功运用在立法实践中。近代刑法观念从诸法合体向刑法独立的裂变意义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