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金旺 《检察风云》2013,(20):15-17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送接待,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这些年来,“人情消费”过于泛滥,大有变味之势。许多“人情消费”失去淳朴的感情支撑,异化为金钱游戏、势利攀比、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2.
人情     
文立 《政府法制》2008,(17):41-41
什么?你说什么?局长举着电话惊住了。主治大夫在电话里说。老爷子在医院里失踪了!老爷子十几年前也是局长,不过没有儿子现在当的这个局长大。老爷子曾是县局的局长。老爷子是老八路,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在县里当公安局局长。等退休的时候,组织上问老爷子有什么特别要求没有,老爷子说,有啊,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组织上对我的儿子能严格要求,千万不能让他犯错误啊!  相似文献   

3.
人情陷阱     
江国华 《检察风云》2000,(12):32-33
抢劫罪,是刑事犯打击的重点,然而,在山区的龙泉市,一个疯案的抢劫团伙主犯,却受到行政拘留15天的处 3年后检察机关根众举报,实施刑事立督,终于揭开了谜底。 (?)  相似文献   

4.
璀璨之光追本溯源 最早的中国琉璃器记载在<楚辞>中,其中多处提到"陆离"一词.因此后人认为"陆离"即指"琉璃".目前出土的多是琉璃小饰品,最早是商晚期琉璃珠,洛阳中州路西周墓出土绿色琉璃珠,宝鸡出土上千颗琉璃珠、琉璃管.战国时期已经能制作大件琉璃器,在长沙楚墓出土最多,有琉璃壁剑饰、琉璃印章等.这些琉璃器多为仿玉器,作为玉的代用品,其色彩雅丽,有乳白、米黄、浅绿、深绿等,器物规整呈半透明状,达到高古琉璃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人情似刀     
周春林 《检察风云》2000,(10):20-21
举报人引出事件真相 1999年6月4日,河南省固始县在京做工的马泽民向北京市通州区检察院举报,称其与同乡文学付于1998年1月4日到通州区京通装饰中心李树义的办公室索要工程款时,被李树义叫来的人殴打。文学付曾于当晚到通州区北苑派出所报案,至今一年半了,派出所仍未  相似文献   

6.
7.
法意与人情     
法律就像语言,乃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物。它们由一个民族的生命深处流淌出来,渐渐地由涓涓细流,汇成滔滔大河,这样的过程也完全是自然的。就此而言,法意与人情,应当两不相碍。只是,具体情境千变万化,其中的复杂情形往往有我们难以理会之处。即以“人情”来说,深者为本性,浅者为习俗,层层相叠.或真或伪,或隐或显,最详尽的法律也不可能照顾周全。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之初,研究法律的学者经常说:“法律不外乎人情”。当时,我是中学生,对这句话没有注意。后来年岁渐长,觉得此话不错。尤其当我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了刘邦与关中父老共同协商而制订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的准则,亦即所谓  相似文献   

9.
于彬 《法制与社会》2011,(17):226-226
本文从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农村人情消费行为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情消费功能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丽 《法制与社会》2010,(29):203-203
人情消费是农民参与农村社区生活,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农村人情消费的功能进行详细的阐释,结果发现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不但承担着正功能,它所具有的负功能也正在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认为人情是中国法治的大敌,主流社会在表扬那些英雄模范的事迹时总说他/她公正无私、六亲不认,把他们打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其理论根据在于“法不容情”。  相似文献   

12.
人情是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重要功能。随着现代性的侵蚀,农村人情普遍出现了异化。人情异化的程度与方式与村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原子化程度高的中部农村,人情异化最为迅速。人情异化表现出来的是人情的繁荣,但当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实分离的人情空壳,人情循环中断,村民之间基本的人际互动难以维系,农村熟人社会失去了润滑剂,农村熟人社会甚至会因此解体。这是目前中国农村和农民难以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3.
张宁 《检察风云》2013,(20):8-10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到天津等地就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纠正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调研。与此同时,中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四次对两节送礼发出禁令。有媒体分析,中央此举意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反腐倡廉精神,防止在国庆、中秋等重大节日期间“四风”泛滥回潮。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特点是带有惩罚性,其规范的行为必须明确、具体。什么叫经常,一周一次,还是一月一次?什么叫看望或者问候,是不是说,随便打个电话寒暄下就行了,不需要当面关心?还有,既然是罪行,证据如何采信,依靠电话清单、电话录音之类吗?要知道,当事人的感观可能存在很大分歧。说到底,所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样模糊的表述,只能是鼓励性的,不能是惩罚性的——那么,它不应该是法律,而应该是倡议书。  相似文献   

15.
司法救助是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判机关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对那些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在诉讼费的收取上予以缓交、减交或免交的制度,其目的是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其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12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具体救助措施。可以说,这项制度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弱势群体以强有力的司法救助保护措施,这是社会的进步,亦是法制建…  相似文献   

16.
郭惠芳 《中国监察》2008,(13):49-49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人情”、讲“礼节”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大领导干部同样要时时处处面临各种人情,承受着比一般人大得多的人情压力。因此怎样正确对待人情压力,能否顶住人情压力,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四川省成都市原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成本目前的研究以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守法成本、纠错成本为主。也许是视线的局限,人们忽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法治进程中的人情成本。法治的成本必不可少,那是否成本越少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区域,法治的成本是不尽相同的,隔离中国的现状和传统来研究中国的法治成本也是毫无意义的。法治的进程应当是一个法律思维沉积的过程,一个法治土壤耕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迫切需要重塑社会信用。诚信原则在古罗马法和唐律中都有规定,但规定的形式不尽相同。这种规定的差别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探究和比较古代法中的诚信规定,对完善当今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残骸打捞在残骸打捞清除领域具有特殊性,因此古残骸打捞经常与普通残骸打捞适用不同的法律,故而明确古残骸的概念和范围有利于明确残骸打捞的法律适用。本文将参考国际公约、国外立法对古残骸的定义,审视我国立法相关定义,指出其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遇到说情风的干扰,在当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办案中的人情干扰。一是注意严格保密。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从一开始起就要有计划地隐藏办案的真实意图和主攻方向,采取声东击西、旁敲侧击的迂回战术,尽量在不惊动主要被查对象的情况下,把重要证据掌握在手,形成突破。这样主要被查对象不知道要查的就是自己,自然想不到托人说情;或者即使主要被查对象感到了风吹草动,但由于捉摸不透,担心是调查人员的敲山震虎之计,也不敢轻举妄动,找人说情,以致自投罗网。这样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