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罪刑法定是否是我国刑法豹一项基本原则,在我国刑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刑法实行的是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基础,以类推为补充的相对罪刑法定原则;另一种现点认为,罪刑法定不是也不能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现根据刑法的实际精神,根据几年来立法与司法实践加以进一步说明。什么是罪刑法定主义或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主义,一般是以‘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罪’的表述形式加以说明的。”“不论多么不道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部分   一、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   (一 )关于司法改革的目标问题   司法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单一论”。认为司法改革的目标仅仅是司法公正,换句话说,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的唯一目标。   另一种观点是“双重论”。认为司法改革的目标既包括司法公正,同时还应包括司法效率。因为迟来的公正并非公正。因此,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统一。   也有代表认为,司法改革的目标还应当包括立法公正在内。因为立法公正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改革的重要前提,司法改革的推进必然涉及立法问…  相似文献   

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基本特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高度凝练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发展的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座里程碑。“八荣八耻”是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基本特质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历来重视并强调荣辱观的重要价值。孔子把荣辱观和道德人格修养结合起来,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孟子则提倡“仁则荣,不仁则耻”,认为羞耻心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同时,他还认为包括“羞恶之心”…  相似文献   

4.
独立审判,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司法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中对这一重要原则都重新作了具体规定。新法律具体确定独立审判这一重要司法原则,是司法战线拨乱反正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解析WTO的国民待遇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民待遇的“标准”问题 国民待遇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平等观念”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WTO的非歧视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研究中,人们对国民待遇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待遇是指WTO成员保证其给予其他成员方的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①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待遇原则,严格讲应是外国商品或服务或知识产权与进口国国内商品或服务或知识产权处于平等待遇的原则”。②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国民待遇应坚持的标准,是坚持“不低于”(no less favorablethan)还是坚持“等同于”(as the same favorableas)标准。  相似文献   

6.
将法律解释概念作狭义理解 ,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如此 ,则法律解释方法中并不存在“类推解释”。从“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基本要求和“法律解释必须在文义所及的范围内为之”这一命题出发 ,可以认为罪刑法定原则其实不排斥任何一种解释方法。事实上 ,“类推”在刑法领域是被作为法律续造的方法加以禁止的 ,而并非是被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加以禁止。从维护法律确定性和司法统一性的要求出发 ,一切形式的类推在刑事司法中都应当被禁止 ;但是 ,这种主张显然源自于形式意义的罪刑法定和刑法技术主义的绝对观念。在实质意义的罪刑法定原则之下 ,有利于被告的类推应当被允许 ,这是克服刑法形式侧面的缺陷、实现刑法正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以贷还贷”是当前人民法院审理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的司法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但是“以贷还贷”的概念、处理原则、损失界定等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却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笔者拟就上述问题在本文中作一粗浅探讨。一、“以贷还贷”的概念对于“以贷还贷”的概念,在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以贷还贷”就是指以后一笔贷款归还前一笔贷款的情况。其理由是:根据现行金融法规,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只能是用于生产经营而绝不能用新贷款归还旧货款。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以贷还贷”仅指发…  相似文献   

8.
存疑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作出的撤案、不起诉或宣告无罪的案件。对存疑案件应否赔偿,由于“两高”对存疑案件的刑事赔偿持不同观点,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难于操作。疑罪是否赔偿,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存疑当事人具有犯罪嫌疑有证据证明其有罪,只因已有的证据尚未达到定罪的要求而推定当事人无罪,因此不存在刑事赔偿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捕后作存疑处理的案件应予赔偿。第三种观点认为疑案是否赔偿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案件事实不清、证据薄弱不能认定存在犯罪事实的,应赔偿;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或基本事实清楚,但达不到证据确实充分的起诉条件的则不应赔偿。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现将理由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司法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称。司法道德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带有相当强制性的“准法律”,它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体现了“软性约束”与“刚性约束”相结合的特点。借鉴西方司法道德的理论与制度对中国的司法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峰  尚爱国 《特区法坛》2003,(78):20-22
“告”与“理”是司法审判的核心内容,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于公正司法、保障人权、实现法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的司法改革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告不理是现代社会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告而理是对不告不理原则的背离。有告必理既是现代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准则,它体现了“有权利必有救济”和司法最终解决原则,而告而不理则是对有告必理原则的反动与背离。本文拟结合法学理论和司法实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学界就如何理解诚信原则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诚信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诈欺行为、恪守信用的要求,这种观点偏重从语义出发来解释诚信原则,可称之为“语义说”;另一种观点对诚信原则的理解不局限于其字面含义,而把它看作外延不十分确定,但具有强制性效力的“一般条款”,可称之为“一般条款说”。  相似文献   

12.
论良法的标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良法理论既是法理学的重要问题 ,也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良法理论一直以道德价值作为评判法律良恶的标准 ,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应全面地理解良法的含义。本文认为 ,“良法”概念与道德评价紧密相关 ,但二者又不是等同的。任何制定法都具有内容、价值和形式三个方面的要素或成分 ,良法是符合法律的内容、形式和价值的内在性质、特点和规律性的法律 ,是符合法的“应然”的法律。良法的标准应全面地体现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标准 ) ,即合规律性原则、符合正义和公众利益原则、形式科学性原则 ,并分别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德育理论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德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的答案,尽管仁智互见、褒贬不齐,但在理论归结上,概括起来无非两种观点,即“今不如昔”论和“负效应”论.前者慨叹世风日下,今非昔比,市场经济导致了道德滑坡.后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推动了道德进步,这是正面效应,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也有负面效应,是次要的.相比之下,这后一种观点颇显客观,似是而非,所以时下也比较流行.但笔者认为,“今不如昔”固然偏激,“负效应”论也不能说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实际上,两种观点是程度不同地陷入了同一个误区,即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具有消极影响(这里姑且先撇开程度和主次问题).所以,弄清这一点成了我们探讨的问题的关键.认为市场经济对道德发展具有消极作用的观点,有其认识根源和现实基础.所以在这两方面作其思维脉络和模式的勾画,是澄清问题的首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0年第3期和《人民司法》1990年第6期分别刊载“莒县酒厂诉文登酿酒厂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和对该不正当竞争案的认定一文后,在法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尚未实施制止不正当竞争法,对本案中文登酿酒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制裁尚无法可依,依据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进行制裁适用法律不当,判处文登酿酒厂赔偿菖县洒厂经济损失27万余元也显属过重。另一种观点认为,文登酿酒厂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既然违反了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五条、第七条规定的基本原则,人民法院依据上述法条予以制裁,适用法  相似文献   

15.
律师朱占平分别两次提出“枪下留人”。后来,他又代表受害者“谅解”了一名“恶少”。此番“枪下留人”引发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如此说来,有钱人杀人就可以不偿命;另一种观点认为,惩罚犯罪的同时抚慰受害者同样重要。 朱占平认为,触犯刑律的行为一定要惩处,犯罪者一定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不一定是生命。 对此,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声音,但是,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观念的变化和制度的落实,就这样渐渐改变着什么。 这一切,无不闪现出理性和人性化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他律     
法律和道德的基本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他律,后者是自律。法治的完备化,法律的他律性更加突出。在传统社会中,许多本来依赖于自律的行为也逐步他律化、法律化了。比如,官员的个人品行,在发达法治国家都已成为法律问题,由《官员道德法》加以规范。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点是自觉,这是不准确的。他律是法的特点,法都具有他律性,否则就不需要法。我们经常讲到的法律自觉,与道德自觉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法律自觉是一种“不得不自觉”,如同卢梭所讲的“逼迫自由”。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守法就否认法律的他律性。其实,普遍和…  相似文献   

17.
公序良俗原则的规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案经媒体报导,在理论界及实务界均引起强烈反响。一种观点认为,本案中法官以“社会公德”作为判案依据,是在以道德名义进行审判,法官在这里不再是护法使者,而成了道德卫士;法院不再是法律殿堂,而成了道德裁判所。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失偏颇。勿庸讳言,“社会公德”是一个极富道德色彩的字眼,甚至它本来就是一个伦理道德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这样一个道德词句已经写进法律文本(《民法通则》第7条),而且居于基本原则的地位,道德与法律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起来。不仅我国法律如此,西方各主要成…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牛津法律大词典》写道:“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视为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0,(27):234-235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主张如果人们要过理性生活,成为有德性之人,只有选择“中道”方可达此目的。因此,德性是中道。中道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系,在践行中道的时候要遵从适度原则,要因时而化,因地制宜。此外,中道观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指出在道德教育中,要注重理性精神的培养,尊重人的自由意志;要重视道德实践的重要作用;要重视适度原则在构建和谐的道德关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法制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默权问题是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仍是诉讼法学和司法界争论的热点。对于我国能否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问题,国内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肯定论和否定论。笔者认为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而且符合我国国情,其条件日渐成熟。本文仅就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所具备的法制基础略作分析。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和我国刑事司法民主化进程是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总的治制环境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