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政治生态的变迁极大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政治观.当代政治观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内在地决定了政治观必须以人民为本位,这是我国当代政治观与西方政治观的原则分野.当代中国政治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顶层设计与民意推动就成为当代政治观自觉建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立 《各界》2010,19(3)
改革开放30年来,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私营企业主队伍逐步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能否实现政治社会的稳定、化解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因而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问题值得我们给予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由于这一问题与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拟对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研究状况作一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面对民主大势,既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也不能无视当代民主化的基本走向,应该着力构建立足于中国实际的人类政治视野,积极探索民主政治的当代中国路径.民主政治需要文化依托,脱离文化的政治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必须以儒家传统为先在基础,汲取幽暗意识的因素,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袁赛男 《求知》2008,(12):38-40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对于普及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探讨并加以大力推进。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独特的资本、场域、符号权利、误识等概念来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策略.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元资本的持有者,场域的聚合体,符号权利的垄断者;学校在国家的权力运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误识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的最好途径.布迪厄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统治的根源,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实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旨在呼吁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们从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哲学应吸收利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及合理的范畴与命题,克服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弱点,从而使当代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既克服“民族的片面性”又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成为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思想理论领域,有两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它们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构成;全社会普泛的理论意识的培养.首先,谈一谈关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构成问题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多维、多层次结构的群体,绝不仅仅限于专业的理论工作者。这样一个概念和范围的确定,对于我们的实践和理论,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法治伦理是从法治本质出发,由法治化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形态,即中西治理文化的结合、时代和传统融合、民族性和全球性统一。法治伦理的形态蕴含当代中国法治伦理的特质,即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和德教。当代中国法治伦理蕴含的四个特质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构筑了当代中国法治的灵魂,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同时也是法治实践的行动方向、法治实践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踏踏实实地坚持民主、保障人权、和谐及德教的中国特色的法治伦理,以此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只有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生机和活力,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有机统一;就要坚持以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开拓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质意义的价值领域;就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打造中国话语权.当前,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视域下法治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既是社会发展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问题多发期.无疑,正是这种机遇和挑战的并存把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推向更为凸显的位置,其角色的定位、职能的革新、行为方式的规范以及执政理念的转变再次进入民众视野,成为热议话题.当代中国转型期呈现出的诸多社会问题恰似一个多棱体,折射出构建法治政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然,内涵诠释、行政生态以及政府回应,是考量当代中国法治政府构建不可或缺的要件.  相似文献   

13.
我不懂人才学,尽管我十分想成为一个人才.但我对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一切新成果都感兴趣,于是我读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当代史学丛书.”黄新亚所著《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人才观》,就是这套丛书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问题"可以表述为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即从一个前现代性(传统)社会转交为一个现代性社会.中国的现代性是从西方引入的,相对于西方而言,我们的现代性只是刚刚起步.而中国要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现代性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可见,研究现代性对中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命题.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我们党必须抓紧抓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人民大众头脑,并成为人民大众指导实践和开创未来的理论武器,这就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备理论前提和实现条件,抓住重点,找到有效路径,苗准切入口.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转型进程中,我们发现,政治国家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轴心,并将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本文基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现状提出: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现代公司的塑造是核心,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关键,宪政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急遽变动,经济成分与利益格局发生重大颤变,思想与价值观念发生迅速分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诱使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仇富、仇官、仇视社会、冷漠的“看客”、极端“偏执”等社会怨恨心态也逐渐凸显、蔓延和强化,并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和审慎解决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本文的立意在于:通过对当前社会怨恨心态生成机理的多维审视,以期为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结构中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提供富有创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如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将直接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要重视具体路径的设计,更要重视基本路径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上有列宁的“灌输论”路径和毛泽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互动论”路径两大基本模式,前者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在人民群众的素质已普遍提高的当今社会,后者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模式.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动论”路径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在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行动指南和理想信念。就教育方式而言,将隐性教育运用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又有着区别于显性教育的独特优势。在科学认知和把握隐性教育的基础上,构建隐性教育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实践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品格的本质要求.但是,当前却存在着制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融入百姓生活的外部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理论宣传因素.为此,要努力增强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增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促进百姓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心,引导百姓积极、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