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幅波澜起伏的画卷。这幅画卷反映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由渗透走向侵略,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百多年间,在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道路上,就印有无数中国留学生的足迹。从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开始,一批接一批的中国学生,从沉睡、蒙昧的古老土地上,走向美国,走向西欧,走向日本,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沐浴西方民主风雨,探索救国图强之路。可以说,没有近现代的留学运动,就没有近现代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近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条清晰主线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与展开。沿着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谱系和脉络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史可以发现,"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走向,始终以公共性为基本定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欧式现代化道路、苏联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也是其"新"之本质规定性。新道路必然开辟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表达是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则是谱写唯物史观公共性逻辑的纲领性文献。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反对单一主体性和同质化的抽象整体性,倡导个体与共同体协调发展,这一主张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内在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融合的背景下,唯物史观的公共性逻辑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意义,还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辛格认为历史对中国领导层具有重要影响。他从围棋文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了中国的独特性,并由此奠定了基辛格分析框架。在基辛格看来,中华帝国实行的是"朝贡"体制,其例外主义是文化的,不向外推行自己现有的体制;而美国的例外主义则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这种迥异的价值观是当前中美关系矛盾的关键所在。未来中美合作之路必定复杂而艰辛,中美两国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化,走向太平洋共同体,这是基辛格给未来的中美剧写下的脚本。  相似文献   

4.
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关系着21世纪中国三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实现;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次创新完成;关系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广田 《瞭望》1991,(23)
辛亥革命后以逊清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一八五七—一九二八)是一位颇有个性的学者。“五四”运动时期,他与林纾同样力主保存国粹,推崇孔孟之道,宣扬封建文化。但说起来令人惊奇,他本人曾在国外留学多年,精通拉丁文、希腊文、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俄文,真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了。他早期曾致力于向外国介绍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6.
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春慧 《学理论》2009,(12):229-230
世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所走道路、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不相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沈殿成 《侨园》2006,(6):4-7
2006年是中国人留学日本110年。今天,当我们回首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的百年史时,不仅有对过去的留恋和反省,对现在的关注和沉思,也有对未来的向往和探索。如果说过去的历史已不能更改,那么未来则有待创造。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的缘起称得上是完全意义的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的1896年。1896年3月,唐宝锷、胡宗瀛等13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驻日公使馆的招募,随理事官员吕贤笙东渡日本。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历来有在使馆内设东文学堂、中国人在那里学习日本语的传统做法,以应使馆需要。1896年之前,也有人在使馆内的东文学堂学习,他们仅仅…  相似文献   

8.
三、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的“横向”结构为了全面把握中国人留学日本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不仅要对这场运动进行纵向分析,即基本线索的分析,也要进行横向分析。即基本结构的分析。结构,一般地说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特定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二是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是什么。持续了百年的中国人留日运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亦有一定的结构,只有把握了这种结构,才能把握留日运动的整体特征,才能清晰、全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并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作了深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回答了世界的基本态势和未来走向、中国外交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思想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重要时间节点,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再次印证了党的领导的重要作用,在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百年沧桑巨变中科学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百年砥砺奋进中开拓出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格局,在以史为鉴、展望未来的"两个百年"交汇之际绘就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更加璀璨、光明未来的新华章。  相似文献   

11.
宋亚萍 《理论导刊》2001,(12):34-35
中国法律变革运动从戊戌变法开始,经历了百年曲折,走过了命运多舛的一个世纪。纵观这百年历史,中国法律变革运动,虽然时起时落,冲突不断,但却最大限度地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基本确立了以大陆法系法律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法律制度体系,为中国法律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这也正是近代中国法律变革运动的历史价值之所在。因此,思考中国法制改革与中国法制现代化,必然要对这段艰难变革的历史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从中得到启示。一、中国法律近代化中法文化的冲突和法律移植法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在中西法律制度的艰难契合上。从戊…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在这年代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话,继“五、四”运动之后,再次在中国大地掀起高潮。伴随西方文化而入的西方政治思潮,在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改革浪潮中,正拍击着中国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改变着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一艰难的跨越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全面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为自己确立了两大目标:民主和现代化,即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上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反差很大、幅度很广的跨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极“左”的专制走向民主;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无疑,这是一个艰难的跨越。80年代的大学生正处于这种跨越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是对党的历史进程及未来走向的深刻思想认同。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和宝贵历史经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深刻认识百年奋斗重大历史成就,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一百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宋庆贵 《理论探讨》2002,2(1):89-91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曾是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崇拜者、信奉者。但是到五四运动时期 ,他从主体性上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而使自己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 ,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 ,成功地实现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发生过重大失误 ,从文化渊源上看 ,是由于他受到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赵绪生  陈新磊 《求知》2024,(2):23-2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重要论断,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从把握世界百年大党建设经验教训的战略高度,思考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时作出的重要判断。作为拥有百年党龄、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面对世界百年大党发展中的独有难题,  相似文献   

16.
19—20世纪,200年的历史跨度中,世界正处于最激动人心的历史交汇点。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解剖和批判,预言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应运而生;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运动从磅礴于全世界,到走向溃散与孤漠,似乎社会主义制度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社会主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西方“天才的预言家”们在得意忘形中,举目东望,不禁愕然。中国经历了50年的曲折与辉煌,聆听着新世纪的钟声,更深沉地思考着历史与未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于中国社…  相似文献   

17.
郑兴 《瞭望》2005,(10)
构建和谐社会正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词汇。因为这将关系到未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走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8.
清华大学校长曾给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世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存观和共建观及共享观为核心内涵,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合作共赢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新型合作观、树立新型共赢观,走向新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未来走向,为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难题与困境,提出凝聚中国智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和道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20.
韩庆祥 《政治学研究》2022,(6):26-35+156-15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表明二十大报告意义重大、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重要文献。深入学习研究二十大报告,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大逻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它包括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生成逻辑,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聚焦于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是这一创新突破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根本性的创新突破都聚焦于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突破和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逻辑,在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践逻辑,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逻辑,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经历了从“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走向“世界向我”的历史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二十大报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