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极化现象的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出从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不同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极化这一现象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网络群体极化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和途径,一些组织利用网络群体极化的途径来聚众并采取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主要有:群体自身原因、政治社会事件刺激、网络的互动传播,这些因素在极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群体思维弱智化、责任感分散及选择性接触是群体产生极化无法摆脱的因素;中国转型时期许多矛盾又为极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在虚拟的网络传播中网民、互联网企业和一些意见领袖的推动都会促进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目前国内外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的现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及其社会心理成因,以期为公安机关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加强舆论监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互联网上频发的"网络群体极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中国传统价值观中道德至上,个人价值、权利和自由的缺失是"网络群体极化"的潜在根由,为解决"网络群体极化"问题,建设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文化,需要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中国普通民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平台.真切地感受到了言论的自由。然而.网络舆论极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其中.掀起或参与网络暴力的情绪偏激的网民以青年居多。因而。有必要对网络舆论极化现象背后的德育特征与问题作一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网络群体事件的内涵进行探索,结合网络群体事件的案例,分析其虚拟性、多元性、迅速性、广域性、非理性、难空性的特征.而青少年同样是网络群体事件的一大围观、参与群体.网络群体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互联网因其高度的开放性、强大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体开放性、互动性弱的缺点,有利于拓宽青少年信息渠道,培养公民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它不可避免地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传播谣言、寻衅滋事,影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群体事件是把“双刃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有效发声,及时帮助青少年从错误思想、僵化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心战理论对我们开展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更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 ;高举“仁义之师”大旗是心理战的切入点 ;谋略制胜在心理战中的主干地位 ;“治气”在心理战中的基础地位 ;指挥员的心理素质在心理战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中心,其功能与外溢效应完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的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关键在于极化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增强其外溢效应,使之成为整个西部地区起飞的引擎。本文从自我创新、对外部要素与产业的吸引力以及技术与产业外溢三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与外溢效应提高问题。本文认为,要构建“以线 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格局,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目前尚存在自身功能不完善和外溢效应不足的缺陷,在未来极化与扩散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空间战略安排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网络舆论引发模式、由网络谣言而恶化或失控模式、利益受损群体网络发动模式以及境内外敌对分子发起模式。网络群体事件新趋势呈现爆发该类事件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增多、规模日渐扩大化、主体日益多元化、组织日趋严密、形式日程“合法化”、及国际背景更加复杂化。防范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应采取建立健全防范协作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及时掌控事件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及构建利益整合机制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公民参政、议政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社会呈现出一幅以网络话语符号为标识的匿名狂欢景观。当前的网络围观带有典型的主体行为动机差异性的特点,暴露出理性与冲动、有序与错乱相交织的复杂特色。理性网络围观需要构建透明、公开的网络环境,同时,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网众自身的理性认知也是营造理性网络围观氛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关于信息心理战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心理战将作为独立的作战样式登上现代战争舞台.把握信息心理战概念,需要弄清信息与心理、信息心理战与传统心理战、信息心理战与信息战的关系.信息心理战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武器是影响心理的有效信息;直接目标是敌方人员的心理及能力;主要路径是现代传输、传递与传媒技术;作战领域空前扩大.它的进攻方式包括造势心理战、网络心理战和宣传心理战;它的防御方式包括心理防护教育,反心战措施以及心理伤害的调节和恢复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谋略攻心思想一直倍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谋略心理战作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信息化战争对于谋略心理战而言,有利亦有弊,但利大于弊。谋略心理战斗智、斗将、虚实结合的基本特点在信息化战争中开始向战略化、系统化、重点化、技术化、多维化、全程化的方向拓展。与此相适应,谋略心理战的传统认知需要在战略观、系统观和效益观三个层面加以深化,它应跃出单纯以军事一隅来谋划国家安全利益的局限,充分挖掘全社会的心理战资源,着眼系统效益的最优化,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系统结构。直面信息化战争的浪潮,那里有谋略心理战发挥作用更为宽广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地区开展反恐心理战是当前反恐维稳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该地区稳定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开展应以传统心理战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新疆地区恐怖分子的组成部分及其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反恐心理战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不断提高暴恐事件发生后的危机干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战争对做好心理战准备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伊拉克战争中广泛应用,丰富了心理作战样式,瞄准前沿、实现心战手段信息化是做好心理战准备的当务之急;以国家新闻媒体为心理作战平台,实施新闻欺骗作用更加明显,针锋相对、牢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是心理战准备的关键一环;以强大的武力威协为手段的心理恐吓正成为心理战信增器,未雨绸缪,提高官兵对未来战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做好心理战准备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5.
战略心理战在战略指导上必须坚持服务政治目的,整体谋划、服务全局,不战而胜、全利为上,知彼知己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势制胜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心理战信息是在心理作战过程中,敌对双方运用谋略、技术手段和情报资料所传递的心理战内容。心理战信息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用途的广泛性、对象的多元性、传播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心理战信息是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心理作战的基本要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料,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中的传播理论长期以来对心理战的理论研究、实践运用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传播中介理论中的“守门人”理论和意见领袖理论使心理战特别是大众传媒心理战更加注重中介因素的影响;传播的受众理论使心理战的信息传播更加具有针对性;传播的效果理论使心理战的策略和技巧不断成熟;传播的批判理论不仅使心理战上升到战略层次上,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心理战防御思维的主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心理战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的概念、地位作用、特点、新思想和新理论以及我军心理战的改革发展等五个方面前沿热点问题的探讨和争鸣,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的认识,推进我军心理战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敌对势力网络心理战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军进行心战策反的重要渠道 ,运用网络散布西化分化理念 ,运用网上军事资讯对我军进行心理威慑 ,用网上新闻和高技术手段对我军进行心战渗透 ,是敌对势力网络心理战的主要特点。我军必须从教育入手 ,加强对涉网军人的管理与监控 ,重视网络反敌心战研究 ,构筑坚固的网络反敌心战心理防线和技术防线。  相似文献   

20.
心理战目标对象分析是谋划与实施心理战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关系到心理战的效果。心理战目标对象的分析主要针对个体目标对象或群体目标对象的相关社会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展开。分析的方法包括观察法、侦听法、询问法、文献法和综合统计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