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长安  丁雪枫 《唯实》2002,(1):11-15
科技领域的道德困境,要求对科技伦理予以探讨。儒家伦理的优良 道德及其方法,使这种探讨成为可能,并为中国科技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儒家伦 理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现代科技伦理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有利于增进科技伦理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在实践上,它有利于促进科技生产者 和使用者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
陈超 《新视野》2005,3(2):60-62
宗教伦理是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的产物,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而构建的伦理道德体系.面对全球性的道德危机,宗教伦理以其神圣性和世俗性的方式作出了独特的应对,从而为全球伦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因此在全球伦理视域下考察宗教伦理的现代价值,不仅对宗教本身的现代发展,而且对人类世界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完善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伦理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重视,全球信息伦理整合势在必行.全球信息伦理整合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底线原则、自律原则.我们要为建立完善的中国信息伦理体系而努力,同时要加强信息伦理的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4.
人的三重属性既是人固有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研究和考察问题的一种理论方法。人的类、群体、个体的三重属性决定了价值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价值彼此既有融合,也存在着冲突,同时,同一层次的价值因主体具有的差异性也会存在着冲突。价值冲突的化解需结合人的三重属性的统一协调发展而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发展与全球伦理共同体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确立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呼唤从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片面发展观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发展是在新全球化时代宏观背景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重德轻法的传统伦理国家,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加之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价值震荡和真空状态,极易造成社会成员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失范。本文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有利于构建现代法治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新伦理。  相似文献   

8.
杜维超 《理论导报》2012,(12):13-14
当前我国德治治理理论中,伦理道德主要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出现,指单一的个体伦理。这种一元的个体伦理型德治,使得我国当前德治与法治的治理路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治理主体、治理的工具性和价值性取向产生了内外张力。应当实现德治外延的扩展和价值转向,将“德”扩展到法治的制度伦理层面,具体包括法治的普遍价值取向和法治的中国特色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中两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信息富有与信息贫穷的矛盾以及话语霸权与话语丧失的矛盾.要消除信息贫穷和信息富有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加速本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应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援助.要解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的英语国家和其它非英语国家之间存在的话语霸权与话语丧失的矛盾,也要求世界各国在话语权利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倡导不同文化的对话与平等.  相似文献   

10.
杨帆  张伟 《唯实》2012,(2):25-28
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公共生活领域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一种外在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存在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当形而上学的抽象预设及教条化、形式化的灌输相继遭到失败时,就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提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陆华 《唯实》2009,(5):25-28
黑格尔在构建其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法哲学原理》的最后部分,提出了“世界精神”这一理念,旨在寻求一种能够调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理论基石;而20世纪末最早由宗教界人士提出,并迅速得以广泛传播的“全球伦理”亦在试图构建一种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框架。两者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在追求一种“普遍的善”,都在寻求人类未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崔大华 《学习论坛》2008,24(2):58-60
全球伦理应被界定为在不同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最低限度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共识和规范.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中,有三个基本的思想观念或道德命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禽之辨"和"义利之辨"、"民胞物与",可以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的、能构成周延的道德界限,因而可称为"儒家道德底线三原则".此三项道德原则与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三个现存的最主要的不同文化传统中的基本道德观念具有相容性,这是儒学贡献给全球伦理的主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过对机器人伦理发展历程的思考、正义含义的嬗变以及实现正义的途径的分析,可以得出对机器人伦理的规范。机器人改变了传统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因此,在机器人的设计、使用和管理等整个过程都要秉承正义原则,把正义融入到机器人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等各个阶段,在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关注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通过机器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推动整个社会良性有序运行,规范和约束机器人发展,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建党治国、执政为民过程所坚持贯彻的行政理念和施政纲领。其原则与核心、义务与取向、责任与德性、正义与目标跟伦理学的维度具有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礼貌的伦理是行政活动领域一个特异的现象,是一种不符合公民意愿及社会需求且被异化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及表现体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及提供过程中.美国著名学者库珀对行政伦理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库珀行政伦理的分析,礼貌的伦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权力的困境、角色的困境和利益的困境,而公民权利的良性回归、社会期待的有效回应、政绩考核的科学合理、行政伦理的重塑内化能有效消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斌 《实事求是》2003,4(5):32-34
一、网络社会 :虚拟化的交往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种以二进制编码数字化方式虚拟社会正在形成 ,一种以虚拟化的交往手段为表征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马克思所理解的“交往”是包括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交往概念。① 考察人类交往发展史 ,我们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大体展示人类交往方式变化图景 :第一阶段 ,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或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交往 ;第二阶段 ,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一切产品、能力和活动的私人之间的交往 ;第三阶段 ,是自觉联合起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个人之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生活化的视角关注领导干部的生活世界,透视领导干部生活伦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危害,以探索伦理制度化和制度伦理化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制度发挥刚柔相济的功效,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生活伦理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文提出"经济人"难以远离伦理支撑的观点,从经济人的伦理需求机制、伦理约束机制,伦理机制的刚柔相济几方面界定了经济人的伦理坐标,并进一步阐明了"经济人"的伦理效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事实,穷国和富国的评价截然不同。经济全球化究竟是祸还是福?这是经济伦理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没有一种为绝大多数人所欢迎、接受的全球化之前,发展中国家只能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投身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使自己成为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国际生产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全球化这个机遇来加速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20.
王仕国  赖海燕 《求实》2006,1(8):40-42
执政伦理是政治伦理的核心构成,一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通常由执政党的执政伦理所主导。执政党的执政伦理及其价值取向,最主要的是体现在为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并为这些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奠定政治道德基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蕴含和体现了民主、公平、合法性的执政伦理观,并由此构成了执政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