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12,(3):117-122
民族性话语作为一个充满多义性、矛盾性的话语系统,面对具体的实践操作往往会充满某些尴尬.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话语代表了特定历史条件下自卑与自强的民族矛盾心理,亦决定了文学理论发展上或激进或保守、或中或西、或传统或现代的方向性及资源选择.近代以来,民族性话语呈现出“虚在”与“实存”的三种历史存在形态,事实上展示了由显到隐、走向消弭的发展演变轨迹.在21世纪新的历史语境下,宽广中和的胸襟已经展现,偏激保守的民族性话语必然被中外融通、古今转换的发展路径所取代,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深层结构的沟通和对接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价值目标和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刘贵华 《学习月刊》2009,(20):27-28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是英国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教育作为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此期间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英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是教育明显具有民族性特征.中世纪英国大学是欧洲教会机构的一部分.是非英国化的。但到近代早期.大学逐渐走出了“欧洲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民族性建构出发,总结了当前对这个问题的有关讨论,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三个含义。指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最高体现是在理论宗旨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一致,同时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对传播自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胡适在中国文化现代性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理论创新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文学观念、文体观念、批判意识、文学价值这四个维度来探讨胡适在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型中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否定之否定: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信 《理论学刊》2006,(8):112-114
将中国文学理论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加以观察,纵轴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横轴则是同时期不同质的文学理论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与异质文化营养的过程。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出世界性的一般,又体现出民族性的特殊,并且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沿着两者"和合"统一的方向继续前进,反对"与世界接轨"和"以儒教立国"的极端倾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李琪 《湘潮》2007,(12)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揭示远东运动会和我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远运会的召开正值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并逐渐高涨的时期,远运会被赋予了强国保种、爱国、争取民主等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太平天国规划的理想到辛亥革命孙中山宣布的民主主义都不断表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纲领已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理想。1939年毛泽东集中阐述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既表达了“公有”和“均平”的思想,又包含着对现代化发展方式的选择,并将阶级性和民族性有机结合起来。从此,中国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高度集权的社会才确立起来,中国人的社会主义理想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周国文 《唯实》2007,3(5):8-11
在多元价值观凸显的现代社会,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生动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蕴含着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文化系统。现代性是面向现代化进程、他国先进文化、全球化世界的文化普适性的体现;民族性是面向中国国情、华夏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地域性的体现。这种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维度,也是体现其文化先进性的根本来源。  相似文献   

10.
王斌  刘洁 《世纪桥》2011,(13):29-30
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哲学原理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民族性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并综合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研究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追溯中国民主思想的演进,有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即“中国的民主”在中国社会诞生以来,总是带有特殊性的。“特殊性”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比较中西方近代民主演进的历史过程,就会得出这种结论。同时也能够清楚地看到,民主思想何以在近代中国社会表现出如此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张方玉 《探索》2012,(4):101-105
处于崭新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实,并且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包容的胸怀。当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大体上可以展现为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现代范型、融入中国文化的西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四种主要形态,文化民族性的精髓就是我们时代应有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民族应有的时代精神。世界多元文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文明"、"幸福"、"和谐"等理念集中呈现出当代中国文化的普世性特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也为全球提供了普世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以农为主的社会里,农村与农民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近代社会的进程。从历史事实上看,中国近代的乡村,一直处于危机之中,矛盾冲突不断,并在不同的层面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谁能较好地解决乡村危机问题,谁就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政党林立,他们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团体纷纷亮相;民国初年掀起建立政党的高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了国共两党的极端对立和中间党派并存的政党格局。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时期的各种政党组织模式相互作用、一路走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在世界工业化潮流中落伍,逐渐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附庸。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实现国家富强、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困苦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被动的后发性,面临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技术和观念落后的国情,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发展时断时续,模式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在世界工业化潮流中落伍,逐渐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附庸.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痛定思痛,开始探索实现国家富强、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困苦的历程.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被动的后发性,面临着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技术和观念落后的国情,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发展时断时续,模式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7.
张圆圆 《世纪桥》2011,(23):35-36
进化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它在指导中国人民寻求变法维新、改良旧的封建体制、以革命的路径寻求真理等具体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纵观这一过程,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等阶段。  相似文献   

18.
刘洁  白启鹏 《理论学刊》2014,(4):4-7,129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条件。然而,民族性的基本内涵不能单纯理解为民族形式,应该包括民族主体、民族形式、民族精神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形成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化了的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前后,中共在其文化宣传和理论上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的特征,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也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形式,本文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并结合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民族性”特征对于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发迹于 15世纪末的晋商 ,在 19世纪 2 0年代创建了山西票号 ,从商贸领域挺进金融领域。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 2 0世纪 2 0年代前后 ,随着票号的消亡 ,晋商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其辉煌与衰败都既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又有自身特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